文藝評論丨評《無限超越班》:“見眾生”應該是每一位演員的基礎課

文藝評論丨評《無限超越班》:“見眾生”應該是每一位演員的基礎課

表演類綜藝《無限超越班》融合了對香港影視的懷舊情懷、翻演經典IP的真人遊戲形式、導師帶隊學員過卡通關的綜藝賽制,開播不久便贏得高關注。

從觀眾的觀感而言,表演類競技綜藝並不好做,因為在舞台上翻演經典影視劇的橋段,通常是一種審美降級,先拋開翻演與原版的表演差距不説,僅就置景、燈光、攝影、化妝而言,儘管節目組花費不菲,但舞台小品式的質感終究無法與大銀幕上的正片相提並論。

這也就導致這類綜藝真正的核心內容——舞台上的經典翻演——並不是最大的賣點,真正吸引人的都是在舞台之外,之前的此類綜藝會着意製造一些人員之間的矛盾,或者塑造一些能夠引發爭議的特異人設。話題度是有了,但為了“撕”而“撕”,人為地製造、放大不和諧,與節目關注演技的初衷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無限超越班》顯然是在尋找一種新的平衡,既不離其宗,強調演技的重要,又努力在表演小品之外營造一些能引發觀眾廣泛討論的話題。節目組一直都致力於引領一些普適大眾的正面話題,比如面試能否遲到,初見如何破冰,如何對待一些職位並不高但勤勉努力的前輩,這些都是“清朗”行動之後倡導新風尚的內地娛樂圈透露出的積極的訊號。

一種兼具平常心與尊重感的職業意識

我個人特別欣賞的是《無限超越班》從第一期就營造出來的職場感,從打卡上班,辦公室氛圍,第一次面試,做彙報PPT乃至工卡、工位,都努力營造一種娛樂圈少見的普通職場氛圍。

這也是無線電視台及其前身邵氏影業跟內地演藝圈顯著的差別,在邵氏在TVB,演員只是一個員工,定點上下班,每月領薪水,做演員就只是“揾份工而已”,一些演員開工不足時去兼別的工作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1990年代香港影壇低迷的時候很多演員都轉了行,等有工開的時候再返來,像馬浚偉、陳慧珊、陳秀雯這樣不紅了切換到其他職業身份者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演員跟會計、老師、警員、保險經紀、的士司機沒什麼差別。

跟內地影視圈“一朝名演員,終身大明星”的觀念不同,香港影視圈的這種職業觀,既有平常心,又有職業尊重,港產演員經久不衰的打拼精神正是源於這種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演藝圈競爭准入機制,港產職場劇之所以在職業感方面一直強於內地職業劇,歸根結底在於港產影視人不是鎖在象牙塔裏,幕前幕後的製作班底都對真實社會接觸廣泛、認識深刻。

演藝圈“清朗行動”之後,從有關部門倡導、行業積極跟進的一系列措施如限制高薪、限制粉絲經濟等,都能看出重塑內地演藝圈形象的意圖,《無限超越班》的推出正是順應了這一新風尚,內地演藝圈最終會褪去急功近利的名利場色彩,而回歸演員這一職業的本來面貌——所謂演員,就是一份以塑造影視劇角色為本業的演藝工作而已。

文藝評論丨評《無限超越班》:“見眾生”應該是每一位演員的基礎課

一本超越演藝圈範疇的職場困境指南

《無限超越班》的學員選擇很用心,幾乎一網彙總各個年齡層所面臨的職業困境,通過導師對其側重不同的建議與指導,也給予了身處不同職場階段的觀眾中肯的建言。

職場小白如劉耀文、何與,幾乎是一張白紙,最大的優勢和劣勢都是由於一切從零開始,惠英紅給予他們的忠告是“不怕醜”,什麼都要嘗試,把自己豁出去,反正年輕,錯了也不怕。劉德華也曾經聊起自己年輕時,因為不知道什麼是對,便什麼都接什麼都演,試了才知道。

職場小油條階段的有從藝八年的範世崎和出道十年的趙櫻子,入行已經不少年頭,多少有些資歷,也有了一點驕傲,一個框框,如果不求突破,就容易得過且過。導師們對這類學員一律採取挫折教育,先挫其鋭氣,用爾冬升的話説就是“你可以傲,但不能驕,這是有區別的”,用惠英紅的話説是“把你打回到一張白紙”。人生如逆旅,小滿則虧,時時將自己清零,才能永遠保持向上向好的充足動力。

最難的其實是韓雪和薛凱琪這樣的中年踏實老員工,韓雪今年39歲,薛凱琪41歲,都以乖乖青春玉女形象出道,工作態度端正,為人也和善,表演上不出錯,但也不出彩,她們就像被封在一個透明的包裝袋裏,可以看到許紹雄、爾冬升對薛凱琪的喜歡,惠英紅、張可頤對韓雪的欣賞,都很想幫助她們突圍,但終究蜕變必須從內而外地發生,就像倪虹潔曾經是她們的同類,但終於靠《愛情神話》中那個煙視媚行、半醒半癲的格洛瑞亞成功破繭突圍。

沈月的困境比較特殊,如果她不是拿了節目的劇本,刻意打造一種低自信低能量的人設的話,那麼入行六年演過不少女主角的她卻頻頻出現情緒崩潰的狀況,其實是現代青年特別熟悉的“間歇性發奮,持續性擺爛”,典型症狀就是發宏願,三分鐘努力,繼而發現不行,便不堪挫折,隨即躺平擺爛。這方面,座下的所有港星監製們個個值得沈月學習,爾冬升、惠英紅、吳鎮宇、鄧萃雯試問哪一個不是置之死地而浴火重生的不死傳奇,就説資歷比較年輕的佘詩曼吧,當年以“小劉嘉玲”形象進入無線電視台,所有人都把她當花瓶,嘲笑她不會演戲,她埋頭苦熬,終於熬成了演技足以服眾的視後,近年來她離巢北上,也成為少數能在內地影視市場站住腳的香港明星,節目中她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足以證明她的努力。“打不死的心態活到老”,被這羣香港影人從一句歌詞變成了活生生的人生示範。

文藝評論丨評《無限超越班》:“見眾生”應該是每一位演員的基礎課

一席致演藝圈新生代的逆耳忠言

《無限超越班》中的明星監製如成龍、爾冬升、惠英紅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入行,五十載春秋閲盡香港影壇數度興衰,以他們看透世事的鋭眼,贈與演藝圈新生代的諍言非常可貴。

爾冬升玩笑地説現在她們只會“比心”,話説得俏皮,其實述及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內地演藝圈一些明星和演藝作品都在集體追求一種幼齒感,而真正大氣深刻的表演作品其實是跟幼稚相對的,成龍、爾冬升、惠英紅包括汪明荃、周潤發、劉德華等老一代港星,其實入行都很早,惠英紅16歲拍第一部戲,21歲的鄧萃雯為了突破觀眾對她“傻白甜”的成見,故意往成熟了打扮,觀眾鮮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幼稚感。事實上,影史赫赫有名的演技代表人物幾乎都是早慧老成型,姜文24歲演的《芙蓉鎮》,鞏俐22歲演的《紅高粱》,王志文27歲演的《紅粉》,張曼玉24歲在《旺角卡門》中完成了演技的蜕變。年已26歲的沈月還一再地強調自己還不到成熟的時候,其實更像當下這個推遲成熟的時代的託辭。

當沈月抱怨“都是同一類角色找我”時,惠英紅給她的回答是:“所有角色來找我都是媽媽,但是每一個媽媽我都要把她演得不一樣,演員要看世界”。惠英紅的這句話裏述及了兩個關於演員的重要議題:演員的被動性和演員的鏡像性。演員無疑是被動的,但被動地接受這種命運,還是化被動為主動,惠英紅掏心掏肺以親身經歷現身説法,如果你真的喜歡錶演,可以主動打電話推銷自己,可以製造跟導演偶遇推銷自己,可以對待自己接到的每個不管多小的角色努力做到最好,終究你的努力會被看到。

類型化是香港電影早就出現不可避免的業內趨勢,但是同一類角色也能用不同的方式來表演出參差的質地,同是演黑幫,吳鎮宇在《旺角揸f i t人》《古惑仔之人在江湖》《槍火》中的表演就完全不同,這考的是一個演員對於生活的細微的體察和傑出的呈現力,也就是演員的鏡像性,需要準確而精要地將現實中的人物形象汲取、凝聚、投注在一個自己獨創的角色中。“見眾生”是演員的基礎課,而一些過於自戀的演員們卻只沉湎於“見自己”。

“香港最後一個少女”、41歲還美得像瓷娃娃的薛凱琪引發的眾監製的爭論,其實也對內地影視圈頗有啓發。誠然,影視圈是個製造美的行業,但美有時也是一種禁錮。演技女神張曼玉在她五十歲時曾説,“扮美是很費時費力的事情,美會耽誤你做其他很多事情,而這個世界還有比美更有價值更有趣的事情。”對於真正想以表演為事業的演員而言,卸下美的負擔至關重要。

作者:周舟(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編輯:範昕

策劃:邵嶺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7 字。

轉載請註明: 文藝評論丨評《無限超越班》:“見眾生”應該是每一位演員的基礎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