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瀅的初中數學老師得知學生馬瀅出家的消息時,她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相信的。當初那個樂觀開朗、成績優異、渾身散發着光芒的女孩子,為什麼會“想不開”成為一個出家人?
數學老師輾轉反側,數夜難眠,最終,決定爬上海拔四千米的高山,找到坐落在深山中的寺廟,打算將這個出色的女孩子勸回到紅塵俗世中。
再見到馬瀅時,馬瀅的長髮已經不再,她沒有回答數學老師有關“為何出家”的問題,而是化身為“才真旺姆”,烹了一壺茶,靜靜地和數學老師訴説着這些年來看過的人間疾苦。這些年來,她看過太多人為自己的執念痴狂,誠然,大家或哀怨或痛苦。
如果人的一輩子都要在這種狀態下度過,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事。馬瀅希望成為拯救眾人的存在,讓大家放下執念,成為想成為的自己。
聽罷馬瀅的敍述,數學老師原本那顆想遊説馬瀅的蠢蠢欲動的心也變得平靜下來,她似乎看見了馬瀅內心渴求的更加廣闊的未來。
在馬瀅決心出家以前,她絕對能成為同齡人中閃耀的存在。雖然家境普通,可在學習上的天賦卻不俗,從小到大,馬瀅的成績都在班級裏的前幾名。除了學校安排的學習任務以外,馬瀅還特別喜歡閲讀課外書籍,各大名家的名著都在馬瀅的書單內。
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馬瀅自帶了一股文藝的氣質,在閲讀之餘,她不時也能寫上幾句詩詞和短文。除此以外,音樂也是馬瀅所鍾愛的,待馬瀅可以自由支配零花錢後,她都會將好一部分花在購買CD上。
由此可見,馬瀅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女青年,加上她長相俏麗、笑容甜美,在中學時代還受到了不少男同學追求。
2004年,馬瀅通過了選拔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山東省實驗中學理科班錄取。進入班級後,馬瀅又義不容辭,立即擔任了班裏的團支書一職。期間,她的工作做得滴水不漏,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挑不出來任何毛病。在這種情況下,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實在是讓人不得不誇一句優秀。
然而,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馬瀅會在理科的道路上大展宏圖時,她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都感到詫異的事情,那便是改選文科。
其實,這個選擇不難理解,在成長的道路上,馬瀅的內心一直偏向文科,即便老師苦言相勸文科在社會上不好找工作,馬瀅也願意為自己的夢想負責。
要知道,當我們在做出某些選擇時,往往很難發現,我們正站在人生的巨大的十字路口,那些選擇足以影響一生。對於馬瀅來説也是如此,看似一個小小的選擇,為她日後出家禮佛奠定了一個不小的基礎。
三年的學習過去,馬瀅於2007年被青島大學文學院錄取,在包容性更加強的大學,馬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她離內心向往的文學與寫作又再前進了一大步。
直到2009年,馬瀅在大二那一年接觸到一本名為“圖解密宗”的書籍,她的命運被徹底改變。此後,馬瀅開始對佛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那段時間,每每有空閒的時間,她都會搜索相關的知識進行學習。
拗口難懂的經書並沒有難倒熱愛文學的馬瀅,無需多時,她就可以將楞嚴經順利誦讀。馬瀅對佛學的痴迷程度震驚了眾人,大家都驚訝於馬瀅的變化,只有馬瀅本人知道,她正在朝着自己心目中的世界不斷前進。
事實上,馬瀅和佛學並不是首次結緣,她自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而外婆就是一個虔誠的信仰者。平日裏外婆總是喜歡帶着小小的馬瀅參拜佛寺,彼時的馬瀅雖然還不明白何為佛,卻也知道這是外婆的信仰,心裏對佛教有了幾分尊敬和好奇。
長大後,馬瀅和外婆分開了,自然減少了和外婆一起去禮佛的機會,可心中對佛教的那份印象卻一直留在了心底裏。
雖然馬瀅正式開始了對佛學的學習,卻沒有師傅領導,她的學習總是磕磕絆絆的。2011年,馬瀅遇見了貴人,對方看到了馬瀅的誠懇和懵懂,願意拉她一把。
為了更好地理解佛法,老師帶着馬瀅來到了海拔四千米高的四川甘孜新龍東祉寺,高原上山路難行、氣候惡劣,晚上沒有路燈和取暖設備,就連厚被子也沒有幾張。馬瀅在這樣的條件下終於頓悟,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在老師的教導下,馬瀅對佛教的理解和學習突飛猛進,也是在這一年,馬瀅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剃度出家。
這個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大家都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如此優秀的人會在人生最好的年華選擇皈依佛門?對於這個問題,馬瀅並沒有正面回應,她無法正確地描述自己遁入空門的原因,或許正是這不帶有目的性的做法,才能體現她的純粹。
2012年,出生於1989年的馬瀅正式剃髮,成為了佛門中人,法號“才真旺姆”。在她正式成為出家人後,父母和不少親友都嘗試遊説馬瀅還俗,對於這些建議,馬瀅都表現得非常淡然。她承認,高原上的條件非常惡劣,所謂從奢入儉難,在剛開始的那段日子,也的確感到十分煎熬,有過還俗的念頭。
可所謂信仰,便是千萬不可置下的,因此,馬瀅停用了所有的社交軟件,等自己覺得心性穩定下來後,才敢打開。漸漸地,馬瀅也學會分享佛法到朋友圈去,讓大家瞭解僧人的日常生活。
當然,這樣的辦法也曾被人質疑有作秀嫌疑,可此類的言辭已經無法擊倒內心堅定的馬瀅,仍舊日復一日地向外界輸送着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每發一條,內心就堅定一分。
馬瀅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僧尼一樣,每日淨吃齋唸佛,身為一個出家人,她身上同樣肩負着責任。在剃度的第一年,馬瀅每天都保持着高強度的工作頻率,天還沒亮的時候她就已經爬起來做早課。
早課結束後,馬瀅又繼續進修佛法,午後的藏文課上,馬瀅的角色從學生變為老師,由於此前馬瀅有過學習藏文的經歷,因此,她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藏文課的老師。
與此同時,馬瀅出眾的學習能力在寺廟中得到了展示,居士們一致認為馬瀅是最好的藏文老師。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馬瀅在夜間也不敢放鬆,即便寺廟中沒有通電,馬瀅也要伴着蠟燭的光備課,以保證第二天的教學質量。
除了佛法以外,馬瀅還肩負起煮齋飯的責任,寺廟中的僧人可以吃的食物不多,無非就是白菜和馬鈴薯。可高原條件惡劣,白菜和馬鈴薯被凍壞是常有的事,倘若沒有了這些食材,整個寺廟就要吃乾巴的野菜。如何保護僅有的食材,不讓師兄弟們餓肚子,成為了馬瀅最頭疼的問題。
為此,馬瀅獨創了一種處理馬鈴薯的辦法,她將凍壞的馬鈴薯削皮,隨後風乾保存,這樣處理的馬鈴薯風味極佳,和一般的無異。可見,一個厲害的人,無論走到何處,是何身份地位,都無法掩飾才能和光芒。
雖説馬瀅是女性,可當寺廟中有建設活動時,她總是衝在最前線。性別沒有成為馬瀅逃避責任的理由,她表示,為自己喜愛的事物付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隨着馬瀅的努力,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佛學,起初,對馬瀅嗤之以鼻的那羣人也放下了武器,願意瞭解其背後的細節。
其中,馬瀅的父母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在馬瀅出家之初,她們的確抱有“等女兒玩玩就好,玩完該回來了”的想法,可當他們真正瞭解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時,他們也不由自主地被打動了。
現如今,馬瀅的父母也會參讀佛經,遇到不會的問題便請教馬瀅,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全然沒有佛門和俗世的隔閡。這樣的相處過程恰好彌補了馬瀅幼時缺失的父母的陪伴,不得不説,這是命運的絕佳安排。
然而,總會有人在意那個關鍵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促使一個80後的大學生出家。有很多人猜測,馬瀅是遭遇了情感問題,又或者是受到了外婆的影響。對於這些猜測,馬瀅表示,自己目前做的所有事情,都遵循了內心的安排。
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只不過是選擇了一條自己喜歡的道路去走,未來會走成什麼樣子,她並不想強求。時至今日,32歲的馬瀅仍未還俗,當被人問道是否會還俗時,馬瀅的表現更加耐人尋味。
在第一次登上山頂時,馬瀅彷彿看見了山下芸芸眾生的愛與恨,天地眾人無一不被情緣牽絆,感受生老病死。她不願意再成為其中之一,而是成為一雙手,將人從痛苦的漩渦中拉出來。
馬瀅的志向從來不在於當一個俗世中的人才,她要做一個為眾生拔苦的“才真旺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