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導演:中島哲也
本片改編自山田宗樹的同名暢銷小説,講述了松子灰姑娘不幸的一生。然而廣告導演出身的中島哲也並沒有將其拍成一部苦情劇,相反,他利用自身優勢,大量採用CG動畫,為影片增添各種效果,整部影片共有400多個CG合成鏡頭。同時,他還納入了熱鬧的歌舞劇形式,在片中穿插大段音樂歌舞表演,原作中具有黑暗氣息的情節,被明麗的色調與多彩的音樂洗去了沉重之氣,女主人公耀眼的精神品格,也因此顯得愈加富有感染力。從某種角度來看,影片不像是日本電影,倒像是具有夢幻感的迪斯尼作品。
電影裏的松子在不幸中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動人魅力,每當她悲嘆“我的人生結束了”之後,很快又再次展開笑容,她擁有帶着傻氣的樂觀,以及對人生的無限熱忱。對於觀眾來説,這樣的女主人公比灰姑娘更打動人心。
2.《花火》
導演:北野武
《花火》是一部用美麗奪目的鮮花和熊熊燃燒的烈火來象徵愛與暴力,體現生死主題的影片。北野武在這部影片中,繼續將自己的藍調暴力風格發揚光大,他在電影裏插入自己的繪畫,運用在電影畫面的轉換之中,成功地營造了一個充滿慈愛的寧靜世界。靜止的攝影機,類似漫畫的一鏡一景的攝影方式,使畫面凝固為靜止美麗的照片,與快速、血腥的暴力場面形成強烈的對照。
與薩姆·佩金帕、昆汀·塔倫蒂諾、吳宇森這些暴力美學大師不同,北野武往往將暴力場面褪去表演化的色彩,而真正集中到暴力那一瞬間的場面,藉此呈現暴力的尖鋭本質。乾淨利落的暴力場面,生死轉折之間的爆炸力,面無表情的表演特點,絕不相信社會的虛無主義,自此成為北野武的標籤。
3.《千與千尋》
導演:宮崎駿
提起動畫電影大師宮崎駿和他組建的吉卜力工作室,有一部電影必定難以忽略,那就是《千與千尋》。這部電影一經上映,便創造了奇蹟般的票房紀錄,它打敗其他對手,而在柏林電影節上奪魁,並超越《泰坦尼克號》,成為日本歷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也是首部在美國公映前,票房收入就超過2億美元的電影。這一前所未有的成功,打破了許多人對動畫片的偏見,也令宮崎駿的知名度一夜間從日本本土和動畫業界擴展到了全世界的電影人和影迷之中。《千與千尋》並沒有停留在單純的兒童片的層面,導演融入了許多能觸動大人之心的東西,片中的許多人物一方面帶着日本傳統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又反映出現代社會的眾生之相。而用無盡的幻想構築起來的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也彷彿是宮崎駿書寫的一部隱喻集,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解讀。
4.《楢山節考》
導演:今村昌平
在日本的部落制生活時代,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形成了只要有生就得有死、節制人口的可怕民俗——扔老人上山,老人家到了70歲的年紀,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這看似非常荒謬,不合人情,卻深刻地描繪出嚴苛的生存環境之下,自然界的殘酷生存法則。《楢山節考》是根據深澤七郎原著改編的、帶有民俗學色彩的寫實影片,在此之前,電影大師木下惠介在1958年以歌舞伎舞風格穿插許多日本民謠的方式,拍攝過同名版本。但今村昌平的版本卻不同於此,而是試圖讓觀眾從紀錄片式的描述中感覺人性中的動物性,表達對“生”的讚美。影片對母子親情、性、人與自然共生的表現,都表達得細緻入微,成為日本寫實主義電影的翹楚之作。
5.《西鶴一代女》
導演:溝口健二
1952年的《西鶴一代女》是根據井原西鶴1686年發表的長篇小説《好色一代女》拍攝的,一代女表示一生都在鮮豔色彩中度過的女人。然而,導演溝口健二卻讓編劇抽離了原作貶低妓女的主題,並對原作情節加以刪改,使得影片直指日本封建時期納妾制度的殘酷性,強烈批判只把女人當做生育工具的男權社會。
6.《二十四隻眼睛》
導演:木下惠介
本片生動地刻畫了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來到瀨户內海小豆島教書的女教師大石久子與其12名學生之間長達20年的師生情誼。這部電影並不像往常的反戰片一樣,充滿着炮火紛飛、屍橫遍野的鏡頭,而只是以不着痕跡的敍事手法和柔美如詩的畫面,將個人的悲劇融入歷史悲劇之中。在電影中,導演運用固定攝影、特寫鏡頭來展現小豆島的自然美和劇中人物的表情及心理活動,採用直接對白來直陳人物的感受,貫穿影片始終的清新脱俗的兒歌,更是催人淚下。影片雖然拍攝於50年代,卻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時期日本國內軍國主義風氣盛行之下,個體命運盲從於國家政治的現實。這部電影公映後,小豆島旋即成為了旅遊勝地,而在西方世界,本片更被評為日本田園抒情篇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7.《羅生門》
導演:黑澤明
《羅生門》起源於芥川龍之介的小説,它的核心是武士被殺這樣一個奇怪的事件被展現了四次,而且每一次都不同,強盜、女子、丈夫這一三角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都講述了自己的版本,第四個則是唯一的目擊者樵夫。然而,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很難判斷誰的版本是事情的真相,影片就像是一面巨大的多稜鏡,在觀眾的腦海中折射出無法逃避的現實,世界是幻象,是你自己製造了現實,而對於真理的定義和追尋,則全部交由自我控制。《羅生門》在日本國內上映時,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好評,但後來它卻陰差陽錯的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並意外地一舉奪得大獎,這不僅打破了當時日本電影界一致認為的陳見——只有“異國情調”的影片才能在國外獲獎,更第一次將東方電影推向了世界。此後,日本電影便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國際電影節上。
8.《浮雲》
導演:成瀨巳喜男
小津安二郎曾説,“我拍不出的電影只有溝口健二的《袛園姐妹》和成瀨巳喜男的《浮雲》”。電影《浮雲》改編自林芙美子的小説,這部電影是純文學電影之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影片敍述了一對戰後未亡人纏綿悱惻的感情糾葛,它將女性追求心目中的幸福的執着和痴情、男人沒有責任感的輕浮、以及阻礙人們獲得幸福命運之無常這些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瀨巳喜男最欣賞的女演員高峯秀子的演技也在電影裏達到了頂點,她所表現的悲劇性的女主人公幸子柔弱中帶有韌力,併力圖在漂浮的人世和男人的身上抓住一份安定感,這種姿態不禁令人唏噓,
9.《七武士》
導演:黑澤明
黑澤明在擔任導演的很長一段時間後,就想製作一部真正的古裝劇的歷史電影。與此同時,在日本雖然有半數以上的電影是時代劇題材,但稱得上“真正的古裝劇”的只是極少數,大多數只是簡單的舞刀弄劍電影。《七武士》的製作和準備耗時超過一年,當它完成時,已成為日本歷史上耗資最大的電影,當影片在國內上映時,取得了票房佳績,更引來日本電影界廣泛的好評。黑澤明在影片中展現了日本16世紀最真實的歷史,還原了當時農民與武士微妙而又敏感的關係,而在他指導下運動鏡頭的運用和乾淨利落的剪輯風格,更是明顯貫徹了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儘管《七武士》的主題後來被人詬病迎合了西方世界的英雄主義價值觀,但它所闡述的個人在面對似乎要壓倒一切的混亂時所表現的英勇、慷慨和選擇,至今仍令人深思。
10.《東京物語》
導演:小津安二郎
《東京物語》雖然只是講述了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家庭故事,但導演小津安二郎卻用他最擅長的低鏡頭靜態攝影法,不漏痕跡地述説着日本當時社會一幕幕日常生活和那些生老病死的離別場景,以及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和接受的寂寞、孤獨和無聊。對於這一切,小津並沒有直接批判,只是最本質地還原生活,平淡安靜地講述物哀之情,以至於《東京物語》迄今仍被認為是日本庶民電影的最高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