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在《導演請指教》的前期備採中,節目組問幾位資深導演:覺得我們這個節目能成嗎?陸川回答:“能成功,因為你們做的每次節目都還挺成功的。”爾冬升則笑道:我相信你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導演都不是很聽話,想看導演怎麼和你們吵架。”

>從本週末《導演請指教》首播狀況來看,兩位導演預言都不算錯。自“綜藝節目”角度,它引發了廣泛關注、激起了熱烈討論,話題“成”了,立起來了。再從行業角度,導演們個性執導,各抒己見,也確實“吵()”起來了。

>就在這兩天,節目上了個熱搜:#導演請指教是吐槽大會吧#。看到這個熱搜的我們只覺得:如鯁在喉,如芒刺背。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導演請指教》,專業鑑影組王旭東點評畢志飛作品,引發熱議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註定“不太平”的陣容

>《導演請指教》被定義為影視導演競技指導秀節目。按設定,由王晶、方勵、陳祉希、郝蕾四位行業製片人,集結16位導演,號召數十位演員,共同創作影視作品。而16位導演在節目過程中要爭取最優拍片機會,最終角逐年度最具價值導演榮譽,獲資源加持。

>在前不久官宣16位“主角(導演)”陣容時,網上便已有過一輪爭議。作為一檔具有扶持新導演、潛力導演功效的節目,其選擇的“主角”雖有曾贈、德格娜、王一淳這類拍過一些作品而在業內有口碑,卻不為大眾認知的青年導演,但也不乏蔡康永、包貝爾、畢志飛這些憑藉所謂“爛片”而在導演領域口碑不佳者。另有王文也這位華誼“千金”,還有樑龍這樣的樂手來跨界。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導演請指教》16位導演陣容

>在此,我們並非質疑他們熱愛電影、想向好導演隊伍邁進之心。只是從選角層面來看,這樣的配置實在不“單純”:其一,真正需要被看到、被扶持,需要平台的,是更多有一定潛力、特色,卻“一窮二白”、在大眾層面名不見經傳的導演。粗暴概括,或許是更多的“德格娜”、“王一淳”。其二,雖然不能以一兩部影片就對一個人的導演生涯蓋棺定論,但拍出了被廣泛詬病的影片,也代表該導演在一些層面的表達上是有明顯缺點的。選爭議導演加盟節目,也就是埋下了輿論隱患。

>而在16位導演可選的演員池子裏,除惠英紅、楊千嬅、胡杏兒等實力派助陣,節目組也選了黃明昊、朱志鑫等尚未有可證明演技作品的年輕新人。年輕人在此類連資深演員都表露過壓力的競演節目中能有怎樣的發揮?也會是節目播出後的討論熱點。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此外,代表普通觀眾的大眾觀影組和影評人為主的專業鑑影組也被賦予了充分的表達權。李誠儒、王晶、方勵、陳祉希、郝蕾等敢言者坐鎮。“大戰”一觸即發。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兩天節目記住了什麼?“吵架”

>11月5日、6日,《導演請指教》連播兩天。16位導演分8組,通過同組兩人公映短片的方式PK。兩天過去,網友大多津津樂道的不是已播的4部短片本身,而是一幕幕互懟畫面。之所以如此,與節目結構設置不無關係。

>以往競演節目中,在一個作品完成後,任評委職能的嘉賓會進行點評交流,但篇幅不會過長,大多指出個人所見問題,點到為止。但《導演請指教》中,節目組為4位行業製片人、李誠儒、200位大眾觀影組、50位專業鑑影組提供了充分的觀點“碰撞”機會。從成片來看,各組嘉賓點評的時長几近和一整部作品時長持平,即為節目中的重要呈現。

>從設置初衷,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節目旨在通過不同羣體觀點博弈,呈現電影圈、電影導演面對的真實生態環境,官方話術:着力還原市場機制,打造影視行業微縮圖鑑。但言語表達本就存在不精準及被誤讀風險。如在觀看樑龍執導的頗具先鋒性的短片《瘋狂的外星人》期間,現場很多普通觀眾直接表示“沒看懂”。

>而影評人在傳達希望大眾給實驗影片更多耐心,對於較為晦澀內容,不要直接放棄,也可通過一些解讀(譬如影評)去嘗試納新的意思時,卻不當地講出了“(影評人)用經驗去引導你們(觀眾)”這樣的話,一石激起千層浪,雙方battle就此開啓。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截圖自《導演請指教》第1期

>又如,當專業教授替觀眾嚮導演明確溝通,大家看不進片子是因“敍事太少”的緣故時,卻又因在拍攝手法上多表達了幾句,引發了專業團論戰。

>再如,對於包貝爾的作品《哪吒》,郝蕾、方勵等製片人給予了好評,認為其專業進步很大。而專業鑑影團的孟中則點出了他在雙線敍事層面並未將關係講得更清楚的問題。事實上,雙方分析各有支撐。但在節目呈現中,他們便形成了一組“互懟”的對立關係。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截圖自《導演請指教》第1

>所謂言多必失,再輔以“綜藝語言”。當一些本是見仁見智、各有審美的評論在你來我往的交鋒中,逐漸變成了正確與否的站隊問題;當討論升級為了辯論,這個場子和這個環節存在的意義,就已經變了味。

>有意思的是,在相國強的片子播完後,他回應現場質疑時,李誠儒直言:導演不要做那麼多解釋和申辯,用作品説話。這話本沒錯。從結果來看,相國強的大段解釋甚至是為自己減分的。但事實是,他解釋的前提,是不同羣體的代表在就他的作品持續輸出觀點,向其發問,是節目組給到了大家充足的時間去做爭論。這又豈是導演一人的“問題”?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截圖自《導演請指教》第1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初心”

>《導演請指教》先導片一開始,徐克、關錦鵬、陳凱歌、爾冬升、陸川、李少紅等人相繼亮相,傾訴行業殘酷,為新導演處境憂慮,調子起得頗高。起碼從前兩期的節目來看,資深導演的背書,項目的立意,和最後的呈現效果有出入。

>仔細看,節目其實有更多值得深挖的部分。比如,帶着普通觀眾學知識:從《小城之春》引出中國電影史的科普;從學院老師相國強的片子中講解所謂專業上的“花活”是什麼。此外,方勵對於《新小城之春》女性話語權的解讀,畢志飛作為一名“弱勢”導演,他在片場展現中的不適和窘態……這些內容也很有意思。但還是被掩在了過大聲量的爭吵中。

>《導演請指教》終究是檔真人秀綜藝。但娛理工作室又希望它不止是一檔真人秀節目。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願少些針鋒相對,多些真正的“互相指教”。

當導演競演變成了一場“吵架”比賽

截圖自《導演請指教》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