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眾所周知,楊冪和鄧倫是好朋友,兩人還曾因來往親密被誤傳出了戀愛緋聞。
但誰也沒想到有一天,兩人的粉絲隊營竟會敵對相視。
起因是兩人蔘加綜藝節目《密室大逃脱》,有一期裏面有“怪物”的設定。嘉賓們如果想完成任務,就一定會遭到怪物的攻擊。
最後到密室逃脱的階段,張國偉和黃明昊獨挑大樑,用身體幫隊友們擋住了怪物進攻,方便楊冪和鄧倫等人順利逃進電梯。
問題來了,鄧倫在高度害怕和驚嚇中,忙不迭失按了電梯關門鍵,完全忘記了外面還有兩個力挽狂瀾的同伴。
而楊冪和大張偉呢,一直堅持按着開門鍵,必須要和同伴“共生死”。
直接將導火索引燃的是楊冪在plus版後期採訪中那句——“你算什麼男人啊鄧倫。”
自此,兩方粉絲正式開戰。
鄧倫粉絲會立刻統一戰線,質疑節目組剪輯動機,要求立刻刪除關於鄧倫一切負面影響的畫面。
節目組怕事情鬧大,也就乾脆利落的刪了。
但楊冪的粉絲不買賬了,認為這是不公平待遇,並表示如果節目組不道歉不上架,後援會將不再配合後續節目宣傳。
兩方爭吵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潑髒水、爆黑料,甚至人身攻擊的地步。
輿論發酵之後,很多吃瓜羣眾表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來的莫名其妙,甚至令人發笑。
如果不是各家粉絲撕相難看,外人根本不可能去放大兩人的言行。本來就是一個秀,而且還是在危機之下的本能反應,誰會計較?
但通過這件事,我們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一個客觀事實:
粉絲正在以絕對的話語權, 操控自家明星參與的節目影視製作每一個環節。
他們不再聽從於團隊,不再受偶像制左右,他們急於開闢“粉絲廠牌”,以“愛豆只有我們”的一己之力守護所謂的立場。
02
15年前,選秀節目《超男》《超女》掀起巨大熱潮,多數人開始了人生第一次追星。
當時追星的方式很簡單,無外乎就是發短信為對方拉票,買偶像雜誌或者實體專輯,緊盯各種“音樂排行榜”,在QQ和酷狗音樂上不眠不休地投票。
想要知道明星近幾日的行程資訊,只能去相關的貼吧或網站搜索,或者想辦法加到大的粉絲羣,從粉頭哪裏得知零星半點。
至於和明星近距離見面,等同於天方夜譚,當時偶像線下的演唱會都屈指可數。
只有一些死心塌地的老粉,或者粉絲後援會裏的組織者,才偶爾有機會和偶像見一面。
對於當時的粉絲來説,偶像意味着“神秘”“鼓舞”,大抵上對其是一種傾慕欣賞的心態,可遠觀不可褻玩。
當時藝人的經紀公司,在粉圈更是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幾乎控制着偶像的一切行程安排,包括私人生活。
就算偶像有異議,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他的事業命脈,一切商業資源, 全權掌握在公司手裏。
得罪公司的下場,就是雪藏和天價賠償。
比如蔡依林,在2000年人氣頂峯時,因不滿公司給她強行制定半年出一張音樂專輯的不合理要求,單方面想和公司解約,結果被雪藏了2年,解約後還要賠償對900萬債務。
03
但以前的場景放在當下,根本不可能再發生。
粉絲和藝人,藝人和經紀公司的關係,自從2013年EXO的爆火,“哈韓”大潮席捲內地起,就逐漸開始改變。
內地觀眾開始接觸並學會韓飯追星的營業方式——買CD、刷音源、刷榜、入應援。
愛豆想上網絡音樂排行榜第一?花錢買專輯、僱人刷量。
想讓廣告爸爸看見愛豆的帶貨能力?花錢無上限“打投”,不用送人。
想讓愛豆在娛樂圈被同行羨慕?花錢製造驚喜,給他辦天價生日活動宴。
總而言之,追星的方式從“文本化”轉變為“經濟化”,追星的門檻也從“聽歌看戲”變成了“花錢氪金”。
粉絲們通過砸錢、砸時間、砸精力,在“飯圈”中不斷尋找認同感。
粉絲就像是一個獨立的追星個體,而飯圈更像是一個有組織分工的亞文化圈子。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TFBOYS。
TFBOYS出道之際,一大批媽媽粉花大量人力金錢把他們送上了內地最具人氣歌手席位。
成員生日宴會,粉絲開始在美國、英國、韓國等地投放廣告,每家粉絲做成的應援項目都達近百個。
最誇張的是王俊凱18歲生日,粉絲掀起了“海陸空”全方位應援大戰。業界人士估算費用高達千萬。
2018年,兩檔養成節目《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又將“粉絲經濟”達到另一個極致。
兩檔節目的本質,與其説看選手們之間PK成團潛質,不如説是一場粉絲財力的較量——粉絲花多少錢,偶像出道可能性就越大。
《創造101》僅孟美岐與吳宣儀兩人的粉絲公開集資就超過2000萬元,孟美岐更是打破單人集資紀錄,高達1200萬元。而蔡徐坤、孟美岐等人均曾霸榜的微博明星勢力榜,需要各家粉絲真金白銀地送“小花”,2元一朵,一直贈送到愛豆升至理想名次。
可以説,流量愛豆的成名之路是墊着粉絲的打榜、數據、公開集資一步一步往上走的。
在現如今“數據為王”的內娛風氣下,沒為偶像花過錢, 誰都不好意思自稱粉絲。
粉絲和藝人,藝人和經紀公司之間早已不再是平衡的制約關係,而是直接成了利益捆綁關係。
04
俗話説,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明星亦如此。
粉絲羣體從陪聊玩家變成了經濟支柱,明星成了被粉絲供養的寄生者,那就已經決定了其自身話語權的虛弱,同時也給了粉絲賦權的想象。
“你是我花錢成就的,那我就有管控你事業的資格。”
所以,這幾年關於粉絲公開手撕、奉勸偶像的新聞事件也越來越多。
電視劇《三十而已》原定佟麗婭飾演女主顧佳,結果粉絲集體暴怒開罵佟麗婭:
最終佟麗婭妥協,主動退演:
陳偉霆疑似要代言微商產品,粉絲集體炸鍋,公開拷問其本人是不是沒腦子要自毀前程?
粉絲還提議違約賠償金如果不夠,大家可以一起募捐。
楊冪旗下的公司嘉行傳媒讓她出演某部劇,口碑不良,粉絲粉絲線上線下聯動抗議,最後不了了之。
粉絲對藝人的用力勸告,也許還能説是疼惜的表現。
但粉絲和藝人團隊的關係,就真的是“定時炸彈”,需要時刻敏感。
前段時間戚薇工作室發戚薇紅毯走秀照,被粉絲一片慘罵,從複製造型到口紅顏色,從圖片模糊到出圖延遲:
後來戚薇本人發了高清照,解釋了口紅顏色的原因,還是被一副儼然主人做派的粉絲詬病:
以前是粉絲卑微追星,現在是理所當然般教訓、安排藝人團隊做事。理由也很簡單——你不照顧我的情緒,我就不給你花錢。
經紀公司有委屈也只能憋着,藝人的事業規劃必須充分考慮粉絲給出的意見。
用業內某位經紀人的原話——“割韭菜之前,必須要把它們養好。”
05
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被粉絲牽着鼻子走的明星,是多數,但不是全部。
部分有態度有實力,靠個人魅力在娛樂圈站穩腳跟的明星,不會被粉絲的言語所桎梏。
比如章子怡。
去年她決定參加情感真人秀《妻子的浪漫旅行》,結果一個鐵桿老粉宣佈倒戈,認為她不愛惜自己的羽毛,有損身價。
面對塵囂之上的輿論,章子怡沒有放棄,併發文表示自己並不是一個“符號”,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讓她受益良多,她決定遵循自己的內心。
章子怡的真誠回應,讓外界觀眾對她多了一層好感。
不去利用粉絲“為愛發電”的心理,不盲目妥協於粉絲的情緒,事業成敗自然也就不會取決於粉絲。
坦白講,現在提前“飯圈文化”,多數人第一反應肯定是負面化的。但其實,“飯圈女孩”也帶了很多積極正面的東西,比如疫情集資募捐、建立公益基金會、防止經紀公司獨裁等。
劍走偏鋒,失控異類的往往是少數,但極具煽動性,提倡團結一致的飯圈文化,又使得少數演變成了蝴蝶效應,從而釀下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仔細想想,悲劇產生後受牽連最大的人是誰?
一定是偶像本身。
比如著名的227事件。時隔六個月,肖戰至今都無法全身而退。
但你説敗落的偶像他們真的完全無辜嗎?不見得。
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悲劇爆發之前一定是有徵兆的,多少偶像揣着明白裝糊塗
——為了一己名利流量對粉絲無底線獻媚,對其越庖代俎的失格行為視而不見。
對粉絲聲勢浩大的集體行為不發聲的偶像,其自身的偶像公眾性必然將遭到閹割,失去偶像的“公眾價值”。
一個合格的“飯圈文化”,一定是拒絕粉絲盲目意淫,隻手遮天操控偶像一切。
偶像也肯定要有自己的態度和底線,深陷輿論風波時,不要只會做有利,而非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