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雞毛!口水戰升温決非影視創作之福

一地雞毛!口水戰升温決非影視創作之福

多部好片壓陣,春節檔電影市場喜迎“開門紅”,67.58億元總票房亮眼,網上網下討論熱烈。然而有些添堵的是,旺盛人氣中,不少電影點評成了拉踩、造謠乃至“扣帽子”、口水戰的重災區,攪得輿論場一地雞毛。

電影是視與聽的藝術,並不存在衡量好與壞的唯一準繩。對於普通人來説,遇到自己喜歡的電影化身“自來水”瘋狂“安利”,抑或是看了“爛片”在評論區一通吐槽,都是十分正常的。而知名人物、專家學者從故事情節、演員表演、拍攝技巧、服化道上給出的專業分析,更是電影產業不斷取得進步的動力之一。

但眼下,實事求是的專業影評不多,相反不少內容都難言客觀與理性。有的流量明星成為主演,飯圈粉絲蜂擁而至,評論區幾乎是清一色狂吹濫捧;有的網民忽視發聲責任,只要電影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就用情緒代替判斷,用謾罵尋求發泄;有的電影解讀無限上綱上線,動輒就是黑幕云云……這些非黑即白的“捧殺”與“棒殺”,遠離了電影批評的文化品格,與健康的電影批評漸行漸遠。

為何在網絡上,個人好惡容易導向極端對立?“博眼球”心態是根源之一。隨着市場加速復甦,今年的春節檔本就相當火爆。移動互聯網時代,網言網語本就有單一、極端傾向。在此基礎上,一些人為了從電影流量中分一杯羹,進一步訴諸情緒性輸出,故意在影評中“語不驚人死不休”,操縱粉絲迅速站隊,令極化情緒不斷擴大。在這樣的環境中,不需要説服,不需要論據,只需要“嗓門”,“支持A就得反對B”,理性平和的闡述愈發成為稀缺品。

目前,面對“惡評”,某電影製片方宣佈起訴數位網絡平台大V作者,被訴方也第一時間回應“法院見!”影評最後鬧到對簿公堂看似不太體面,但顯然有着深層的法律意義。在網絡上,什麼屬於不侵犯他人權利的正常表達?什麼是需要證據佐證的事實判斷?期待法律判決能夠釐清這些是非,為網絡發言提供明確的邊界,保護評論者和被評者的合法權利。

當然,法律是解決問題的最後一步。沒有優質的討論氛圍就沒有優質的內容輸出,沒有豐富的意義表達就只剩無限劣化的文字垃圾。推動構建起良性的評論共識,才會推動更多精彩的文藝作品湧現。

(原標題:口水戰升温決非影視創作之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評論員 鮑南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96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地雞毛!口水戰升温決非影視創作之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