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搞砸謎霧劇場的楊導,舌戰羣儒的畢導,你看他們還有機會嗎?

由 湯生 發佈於 娛樂

還記得在《致命願望》剛定檔時,我就發文表示過驚訝:

明明首播劇《八角亭》已經口碑翻車,迷霧劇場居然還敢兵行險着,

用各方面預期都不如意的《致命願望》接檔,自砸招牌的幾率高達99%。

果不其然,在播出了6集過後,《致命願望》開分就跌破了合格線,口碑還持續走低。

目前,該劇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4.4分,創了迷霧劇場開播以來的口碑新低。

毫無疑問,《致命願望》的整體質量是對不起“迷霧劇場”這個金字招牌的。

但要説4.4分能不能反映該劇的真實質量呢?那我也不敢苟同。

畢竟在勉強看完4集後,我還是能從該劇裏發掘出一些閃光點:

雖然美工設計有點落伍,但特效製作並不馬虎,基本不存在明顯的五毛特技痕跡。

雖然演員水平參差不齊,但在對待表演上都很認真,全員用原聲台詞值得點贊。

從這些閃光點我們可以看出,《致命願望》的主創團隊確實很想拍出一部高質量的作品。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由於導演楊苗實在水平有限,即使拿着《餵食者協會》這種有一定知名度的小説,也改編不出讓人滿意的劇本。

不僅如此,他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通過魔改台詞和融梗劇情,把本來獨具創意的題材拍出了故弄玄虛的土味,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這已經不是楊苗第一次拍出如此“有個人風格”的爛片了。

在去年的迷霧劇場裏,評分最低的《非常目擊》就是出自楊苗之手。

和《致命願望》一樣,觀眾對《非常目擊》的評價也是台詞不知所云,劇情故弄玄虛。

再翻開楊導演過往以導演身份參與制作的作品口碑榜,清一色的差評告訴我們:

在拍爛片這件事上,楊導的堅持真不是常人可以比擬的。

他對自己藝術風格的固執,讓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另外一位以“爛片”著稱的導演:畢志飛。

無獨有偶,就在楊導因為拖垮迷霧劇場備受非議時,畢導也因為被“圍攻”略顯尷尬。

在最近播出的綜藝《導演請指教》裏,畢志飛在交出了翻拍作品《小城之春》後,就和數位專業影評人展開唇槍舌戰,從意識形態差異談到了中外電影史發展。

雖然畢志飛最終因為“勢單力薄”寡不敵眾,但舌戰羣儒的架勢一點也不輸當年,即使表面上被辯駁得啞口無言,但最終還是成功把鍋甩給了一個“臨時工”編劇。

還記得當年畢導因為《逐夢演藝圈》而被網絡口誅筆伐時,不僅沒有坦然接受自己拍爛片的事實,還認為是豆瓣網“惡意鎖分”並一紙訴狀將對方告上法庭。

結果經過了長達數年的訴訟後,畢導的訴訟不僅被駁回,《逐夢演藝圈》更是被長期釘在電影史的恥辱柱上,讓畢導和“爛片”兩個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這次登上《導演請指教》的舞台時,台上台下對他的一致認知都是消極的、不看好的。

而他的實際表現也“不負眾望”,不僅僅是因為他把《小城之春》當成“二男一女”的狗血愛情劇來翻拍,更是因為他這麼多年依然不思進取並且固執己見。

在節目放出的拍攝花絮可以看出,畢志飛對這部經典電影的理解,有些地方甚至還表現得不如幾個年輕的演員;在點評環節與專業影評人之間的理論較量更是一直被“碾壓”。

距離《逐夢演藝圈》上映已經過去了4年。

在這4年期間,畢志飛除了和網友打嘴仗外,就拍出了一部2.6分的動畫電影《魔親》。

現在好不容易登上了一個可以證明自己有進步的舞台,卻開局就處處顯示了自己的故步自封。

請問畢導是來證明自己呢,還是來譁眾取寵的呢,還是來證明自己可以譁眾取寵呢?

舒淇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應該“多給新人導演一些機會”

但問題是,像楊導和畢導這種長年累月一直堅持拍爛片的導演,真的還值得給機會嗎?

其實觀眾並不是不願意給新人導演機會,只不過有些人太把公眾的寬容“不當一回事了”。

先來看看楊導,明明之前的作品都飽受詬病,卻仍把失敗原因歸咎到受眾不懂欣賞上,於是在《致命願望》裏就出現了知名演員+流量偶像的組合。

流量偶像的忠實粉絲羣體和知名演員的號召力,無疑能讓作品擁有更多的關注和流量。

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如果作品本身質量不行,關注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惹人反感。

如在我剛寫完不看好《致命願望》的原因後,評論區就被下述這樣的言論“洗刷”了一遍。

這種根本沒有理性分析過程,只會盲目肯定愛豆的言論,對作品的提升一點幫助也沒有。

不僅如此,如此不理性的評論還會引起對人不對事的反感,把對作品的討論轉移到對人的討論上。如果一部影視劇的重點不在劇本身,全在演員身上,這樣的作品還值得看嗎?

不認真提高作品質量,只想蹭流量來收割名利,這樣的導演很難讓人期待。

再來看看畢導,明明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有偏差,在公眾和專業人士全方位指正下,不僅沒有幡然醒悟,還油嘴滑舌、百般辯解,這樣的態度又怎能確實地提高自身的導演能力呢?

即使理論基礎強如陳凱歌,導演水平高如張藝謀,在背離公眾審美的情況下,一樣會拍出《道士下山》、《長城》這樣的爛片,畢導自問要比張、陳兩位大導演都要強嗎?怎麼就能淡然自若地“據理力爭”,認為公眾的差評

更有意思的是,他似乎從來不把公眾的差評當一回事。

拿了兩屆金掃帚獎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逐夢演藝圈》這樣的史上最爛電影更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得意之作”,嘴上説着會進步,但卻不付諸行動,導演水平不上不下。

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甚至連電影市場的風向都搞不懂,只會一意孤行地沉浸在所謂的“藝術境界”裏自嗨,這樣的導演值得公眾給他機會嗎?

當然了,也不排除畢導,是拿了小四的“悲情劇本”,通過在舞台上被虐收割公眾的同情分;

而楊導搞砸了迷霧劇場,是為了自己接下來的“大招”蓄力,想來一個欲揚先抑的套路。

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也改變不了目前沒有優秀代表作的狀況。

一個導演如果不好好打磨技術,整天想着靠營銷炒作來提高知名度,又怎麼值得公眾去給予他試錯的空間和時間呢?

對這種一直拍爛片還想魚目混珠的導演,我只想説一句:

對不起,我看你們沒有機會了!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