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兒》導演雷獻禾:主旋律劇創作要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真誠

  由雷獻禾執導,楊蓉、劉奕君領銜主演,真實再現黃文秀脱貧攻堅先進事蹟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正在央視一套熱播,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日前,該劇導演雷獻禾接受採訪,回顧了這部劇的創作歷程和拍攝感受。他表示《大山的女兒》是以人物劇的創作理念真實還原一個生活化、多維度的黃文秀,是用黃文秀的情感直接跟觀眾交流。從《離開雷鋒的日子》到《大山的女兒》,雷獻禾一直被英雄的故事和精神所觸動。他説脱貧任務終究會完成,但脱貧英雄的精神會永存。這種真誠而熾熱的情懷也是他作品的底色。雷獻禾坦言主旋律劇創作,要根據時代的不同審美,與時俱進,但真誠最重要。因為沒有誠意的作品是留不住的。

《大山的女兒》導演雷獻禾:主旋律劇創作要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真誠

  談新劇:我們拍的不是扶貧任務劇,而是一個人物劇

  問:是什麼契機和緣由,吸引您執導了電視劇《大山的女兒》?

  答:最初,我還在拍電影《鄧小平小道》,然後接到老朋友、《大山的女兒》總製片人嚴從華的電話,他邀請我導一部反映黃文秀先進事蹟的電視劇。對我而言,這種展現年輕的,新時代楷模英雄事蹟的片子,我還沒拍過。而且黃文秀事蹟本身也很有魅力、很感人,創作空間很大,能夠創作出一個不一樣的作品,所以我就接拍了這個戲。

  問:反映黃文秀先進事蹟的文藝作品有很多,您覺得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在創作上,最大的特色或區別是什麼?

  答:我們在拍《大山的女兒》之前,那些優秀作品已經都出來了。對我們來説,這是有壓力的,但也有好處。好處在於我們非常認真地、反覆地看了這些作品,就幹一件事:尋找我們這部劇的創作特色。除了藝術表現形態上的不同,《大山的女兒》主要側重對質樸生活的真實呈現和對人物的理解,我們是在這麼多優秀作品基礎上,站在前人肩膀上理解英雄、表現英雄。我們在採訪中也跟黃文秀的父親説,我們希望能表現一個他心目中的女兒,一個大家能真切感受到的黃文秀。

  所以《大山的女兒》從劇本到演員表演,到服化道,包括羣眾演員和人物的狀態都極其樸實、真實。比如《大山的女兒》中的語言,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語言處理很真實、很樸實,花了很大的氣力。此外,通過前期的深入採訪和認真地琢磨研究,這部劇呈現的黃文秀更有現代性,可能更靠近真實的黃文秀。比如黃文秀在讀什麼樣的書?我們這部劇講到了,一本是《紅星照耀中國》,一本是《貧窮的本質》。這兩本書是支撐黃文秀脱貧思想的根本所在。黃文秀為什麼要回去?她的追求是什麼?她的夢想是什麼?她要怎樣脱貧?她對脱貧的理解和認識是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這部戲都做了回答。

  問:《大山的女兒》播出後,全國收視第一,觀眾好評如潮。這部劇的播出成績這麼好,您之前預料到了嗎?在您看來,《大山的女兒》如此受歡迎,引發強烈社會反響的原因是什麼?

  答:我們拍所有戲,都會思考如何能吸引觀眾,讓他們看下去,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拍《大山的女兒》,我們也在想我們應該講什麼故事?怎樣講故事?應該講到什麼程度?《大山的女兒》之所以受到觀眾喜愛,我覺得首先是黃文秀感人,她的事蹟很感人。她做出的選擇,她從繁華大都市回到貧困大山的一個逆行人生,這在現實中不太能理解,很多人可能也不會這麼做。一個北師大碩士畢業的小姑娘主動請纓到脱貧攻堅第一線,然後最初人家還不答理你,不信任你,你要怎樣和村民親近,搞好關係?還要想辦法改變這裏的面貌,實際上非常複雜、非常難。其次就是真實地呈現。我們這部戲沒把它當做一個虛假的矛盾衝突或者完成一項脱貧任務來做,而是呈現一個生活中,真實的女孩。黃文秀會遇到什麼麻煩?她會怎樣做,一步步地克服?所有的人物關係,所有的困難都非常真實,任何一個跟她年齡相似的女孩,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大山的女兒》裏的黃文秀是可循的,你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可以向她學習,她的經歷能告訴你很多事情可以怎麼處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敍述主題上,我們不是以扶貧為主要線索和任務來做。我們拍的不是一個扶貧任務劇,而是一個人物劇。所以我們這部劇裏的人物很多,人物關係也是多層次的。脱貧任務終究會完成,但脱貧英雄的精神會永存。

《大山的女兒》導演雷獻禾:主旋律劇創作要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真誠

  談創作:在細節上追求真實,決不能走捷徑、圖便利

  問:回顧這部劇的拍攝歷程,您覺得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又是如何解決的?

  答:我是北方人,編劇也是北方人,在此之前我們其實對廣西並不瞭解,而且這個問題非常要緊。因為你有固有的生活習慣,你對這兒不瞭解,你沒有南方的生活體驗。對我們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擔心北方人把廣西戲拍成了一個北方戲。所以我們拍《大山的女兒》首先就要解決這些問題。第一,你要反覆地去體驗生活,去採訪、去了解,然後找各種影視資料來看,包括網上能找的紀錄片全都找了,全面瞭解廣西的各種風俗,比如山歌、鬥牛、節日什麼的。這些不一定是我們要拍的東西,但所有跟廣西有關的,我們全都要看,要迅速消化並巧妙運用。

  比如方言和山歌,十里不同音,十里不同歌。這個村子和那個村子的歌,唱法都不一樣。你首先得了解它大概有多少種,然後得知道在這些裏面選哪種,要讓哪些人來學唱?包括地方方言,演員們都要在很短時間內,從零開始現學,這對他們都是極大的挑戰。另外還有交通,為了真實再現當時的貧困村狀況,我們選的拍攝地都在偏僻大山裏,連續十幾裏都是單行道,旁邊就是陡峭的山崖,幾乎沒有停車位。所以我們每次從現場一個來回,大概要4個小時,第一個人撤離現場和最後一個人撤離現場相差將近2個小時,因為只有第一輛車開進去,開出來,第二輛車才能開進去。出就不能進,進就不能出。羣眾演員200多人都是走着出來的。收工後夜色很黑,月光都沒有,他們就打着手電,一路都是人,所以這些人走着去,走着回,走那麼遠的路,每天這樣來回往返,讓我特別感動。想致富先修路。有些地方為啥窮,就是路不好,交通不便,山裏的東西運不出去,與外面的信息交流也不方便,一定是這樣。所以我們這部戲不能在很好的路面拍,那樣拍就假了,這都是在細節上追求真實,決不能走捷徑、圖便利。

  問:相較於以往平鋪直敍的英模題材劇,《大山的女兒》的劇情節奏飛快,戲劇衝擊力強。尤其是開場黃文秀因公殉職前在車內的一段獨白介紹,以倒敍手法引出了她短暫卻偉大的人生,看哭了無數觀眾。您為什麼會想到用這種開篇來展開故事?

  答:選擇這個開場,有兩個因素。第一,就是人物的命運決定的。因為黃文秀就是這樣因公殉職的,所以前面就要讓這個人物命運帶着觀眾走。她命運最大的懸念是什麼?就是黃文秀遇到什麼災難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在想什麼?觀眾會想這個事。建立了這個人物命運的懸念,你就會跟着她一起來經歷。

  再一個就是敍事特色決定的。這樣講述黃文秀的故事,有親近感,就像自己細數自己的過往。我們這部劇的節奏非常快,就是用黃文秀的情感直接跟你交流,她對着鏡頭説話,用最快速度讓你瞭解她的命運。

  問:很多觀眾評價《大山的女兒》質樸真實,沒有美顏,沒有濾鏡,全員説廣西方言是個亮點,製作上返璞歸真,土味十足,有《山海情》般的美學質感。您怎麼看觀眾的這種評價?

  答:觀眾的這種評價也是我們想要達到的。《山海情》是寧夏的那種風土質感,《大山的女兒》則是另一種風土人情,廣西百色這邊是綠水青山,統一的方言特色很難找。因為廣西十里不通音,有南寧普通話,有西南方言,還有夾壯語,方言非常複雜。所以我們就根據演員的特點和所在地域,大概把劇中方言劃分為三種:一種是廣西南寧人或在南寧的廣西人,都説南寧普通話;一種是西南地區的一個普通話,放在稍微老一點的人身上,極個別的老人,會在劇中説幾句夾壯語。然後就是夾着外地方言的普通話。外地選調到廣西來扶貧的,其實各地方的人都有,所以普通話裏會夾雜一些自己的地方方言。方言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語言系統。我們對方言的表現也必須複雜,因為生活的原生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就努力還原生活真實的質感,並且把握好這個分寸。

《大山的女兒》導演雷獻禾:主旋律劇創作要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真誠

  談感受:脱貧攻堅不容易,真是跨世紀的偉大工程

  問:這次楊蓉、劉奕君一起拍戲,有什麼合作感受?您怎麼評價這兩位演員這次的表演?

  答:這是我和楊蓉、劉奕君第一次合作拍戲。他們有個共同特點——都是在挑戰自己沒有過的經歷,這次演了他們以前從未演過的角色。劉奕君非常認真。我記得他進組第一天,一下飛機,飯都沒吃,就立刻趕到組裏參加我們的語言教學會,現場跟着老師學方言,進入工作狀態非常快。楊蓉非常努力,塑造人物能力很強。這部劇她的戲份最多,不僅要記大量台詞,還跨越了地方語言難度,準確找到了自己飾演的人物。我們對演員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演員不光説台詞,你還要能表達潛台詞,這個潛台詞需要你充分了解人物關係,真正知道農村是什麼樣子,達到這種要求是比較難的。所以首先要深入採訪。楊蓉要採訪大量的人,市委宣傳部的、村委會的同事,她扶貧過的村民,還有她的同學、朋友以及父母、哥哥姐姐,綜合這些印象,才能融合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多維度的、不一樣的黃文秀。

  問:拍完《大山的女兒》最大的感觸是什麼?您怎麼看脱貧攻堅事業?在黃文秀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答:拍《大山的女兒》讓我真正感受到脱貧攻堅真的是跨世紀的偉大工程。貧富差距,在世界各地都有,但只有中國在切切實實,努力在解決貧困問題。在中國這樣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扶貧先扶志,就是你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我覺得這是《大山的女兒》裏黃文秀做的最難的一點,我們表達出來了。另一個感觸就是農村的未來是什麼?脱貧完了是什麼?是鄉村振興。脱貧不是目標,黃文秀有更宏大的理想。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只有解決了貧窮的本質,你才能夠永遠讓農村脱貧,再沒有貧困山村。貧窮最本質的是教育的不公平。所以黃文秀説了,我要在這兒建一個幼兒園。她在世的時候,沒建成,現在的百坭村除了果樹和村部,最大的變化就是百坭村有一個很大的幼兒園。黃文秀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就是她用受過的教育和學到的知識來反哺農村、服務農村。一個受過很好教育的人,他看問題、看世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會不一樣。只有在教育機會上均等,他們才有可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才有可能像富人一樣,有機會實現富裕。這兩點是我體驗到的,感觸最深的。

  問:您之前拍過經典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這次又拍了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大獲成功。您覺得英模題材創作和拍攝的關鍵是什麼?怎麼拍才能贏得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喜愛?

  答:每個時代的審美都不一樣。我覺得最根本的就是應該瞭解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要與時俱進,用最合適的方式把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傳達給觀眾。對於創作者而言,真誠是最重要的。沒有誠意的作品是留不住的。

  問:楊蓉這次詮釋黃文秀,備受各界好評,對當下年輕人的正向價值引導非常好。對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演員,尤其是流量明星參演主旋律影視劇,您怎麼看?

  答:我覺得年輕藝人蔘加主旋律影視劇的創作,非常好。第一,它有引領作用。可以把他的粉絲吸引進來,進而帶動更多的人來看。哪怕你不關心這個事,你也來看。通過看,你就瞭解了這個主旋律作品的思想內涵或者知道這個事是怎麼回事,無意中就學到了很多東西。如果這個作品再拍得比較感人,你就會感動,那麼你就會惜英雄、演英雄、唱英雄;第二,對於青年演員而言,你在拍主旋律劇的過程中也在提高自己。你演英雄,要想演好,你就要體驗,要學習、要感受,你要從內心裏認可。這些缺一條都不行,你都演不好。不要花拳繡腿,就是要真誠地體驗生活、真誠地去表達。這不是靠臉可以完成的,還得練好自己的內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70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山的女兒》導演雷獻禾:主旋律劇創作要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真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