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據統計,我國每年被拐賣的兒童高達20萬,卻僅有0.1%的孩子能夠被找回來。在如此驚人的數據面前,2014年上映的電影

《親愛的》

,一舉掀開隱藏着的社會問題,也讓人們重新開始審視這個可憐的羣體。

由真實事件改編的《親愛的》,主要講述了一對離異的夫妻因為兒子的丟失,開始踏上了漫漫尋子之路。跟隨着他們的視角,我們接觸到更多丟失孩子的家庭,也開始近距離地接觸收養被拐兒童的家庭。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尋子路上,無盡的失望、痛苦,數不清的空歡喜,苦苦期待的團聚,匯聚着愛的源泉。

希望和絕望,誰又知道會是哪一個呢?

戳中淚點的題材

電影之所以受人歡迎,一方面是因為其承載着美好的精神寄託,讓人能夠在電影中找到希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電影能夠反映一些社會狀況,讓人們通過電影能夠將自己放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現實中的當局者。

顯然,《親愛的》便是第二種。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作為鮮少揭露被拐賣兒童家庭的電影,《親愛的》從一開始就贏在了起跑線上。不僅是因為稀缺所以珍貴,更因為其本身就很容易戳中淚點,很容易讓人有代入感,和主角人物產生共情。尤其再加上改編自真實故事,更讓人信服。

當然好的題材自然需要好的導演、好的演員,才能塑造經典。

在整部片子中,對每個人的塑造方法都不一樣。其中對趙薇所扮演的角色塑造手法酷似紀錄片的形式,可能導演覺得這種形式更能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但是這種形式卻也有很大的風險性。如果沒有很好的演技,我們看這個角色就只能有真實的感覺沒有那種明顯的邏輯性和藝術感。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幸好,趙薇用實力説話,不僅塑造了經典的李紅琴一角,更為自己的演技證明了。使得碎片化的東西不至於迷惑不解,還讓人看懂了李紅琴的無奈,讀懂了一個農村婦女的憂傷。

好的演技之下,自然不止苦情戲這麼簡單,還有了藝術性悲劇的意味。

此外,主角黃渤、郝蕾所牽引的那條線和張譯撐起的那條線,各自有其精妙、不可或缺之處。在形形色色的人物共同烘托電影主題時,自然內容整體流暢,也將題材想要表達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飽滿的人物形象

什麼是飽滿的人物形象?

就是把人物塑造地更立體,人類是善惡交織的矛盾體。

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和絕對的壞人;好人有壞的一面,壞人有好的一面。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這一點我們的影視界表現得越來越好。展現出人類原有的特性才會讓人感覺到真實可信,這樣很容易將觀眾帶入影片,讓我們能夠站在主角們的角度比較正常地做出具有人性的選擇。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電影《親愛的》在塑造人物上就做得很好。影片中趙薇飾演的李紅琴明明就是個拐騙別人孩子的幫兇,但是看過電影之後,對於這個角色我們卻總是恨不起來,不只是她,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我們對誰都恨不起來。

因為我們發現,從那些角色裏,我們分明看到了我們自己。

李紅琴固然可恨但是她也有感情,養育了孩子這麼多年,她對兩個孩子的感情可以説不比他們的親生父母少,而且當孩子的親生父母把孩子認回家的時候,我們能從孩子痛苦的掙扎中看出,李紅琴一直以來對兩個孩子照顧得就很好。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但是,照顧得很好就能彌補所有的過錯嗎?

如果不是她的丈夫把孩子拐過來,人家就不會失去孩子。當我們站在失去孩子的父母那一方再看問題,拐賣兒童的人、知情不報的人是何其可惡,尋找孩子的過程又是何其痛苦?總是懷抱希望,卻在一次次打擊,日復一日的時光裏,他們逐漸失去了希望,誰又能替他們承擔痛苦呢?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只有飽滿的人物形象才能讓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有所動容,也只有將所有的主角或是配角,人物形象塑造得好,有血有肉,電影本身才能引起共鳴,自然有其成功之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身份特徵,都有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顯得刻意,卻也能緩緩進入觀眾的內心。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在這個層次來看,電影的視角一直站在正中間,從未偏袒揣測過任何人。

不管是失去兒子的田文軍、呂曉娟夫婦,還是照顧了孩子3年的李紅琴,他們各自有其不易,也有其難以言説的悲傷。我們看到和體會到的,他們皆是受害者。

電影主題的深化

其實當我們跳開電影故事線,從細節之處來品味電影時,總會找到其超出拐賣和親情主題的另外兩大主題。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其一,當電影鏡頭走到最後,我們就會發現《親愛的》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反映孩子被拐賣,還在引導我們反思“取捨”。

就比如説找到孩子的田文軍固然幸運,可找不到孩子的韓總又該如何繼續生活呢?將生命日復一日地停留在希望和絕望之中,還是重新開始新的人生。當他公開宣佈自己妻子懷孕後,顯而易見已經有了答案。只是這個答案不管對於當事人,還是對於丟失的孩子來説,實在過去殘忍了。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我們無法給出正確與否的判斷,但充滿戲劇性的人生,我們可以有多重選擇。

人生漫漫,我們其實都在失去中遺憾,但有的人放棄遺憾重新出發,為未來而活着;有的人執迷於遺憾中無法自拔,為過去而活着。

其二,同樣是現實的問題,親情丟失的歲月該如何彌補?

當我們都沉浸在孩子找回來的喜悦當中時,我們漸漸發現問題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孩子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已經和別的父母培養出感情,和親生父母又該如何相處呢?感情和是非對錯,對於一個孩子來説又怎麼能分清楚重要性呢?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感情問題是一方面,另外經濟損失又該誰來賠償呢?原本平靜的生活成了一團糟,為了尋找孩子到處奔波,家底幾乎掏空,誰能彌補他們呢?諸多現實問題擺在面前,或許至今都沒有答案。

至於那些不幸的人,只能“認命”。

結語

距離電影上線已經7年過去了,電影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力顯而易見。在電影的號召之下,人們開始觀眾拐賣兒童案件,不管是國家政策還是人民的想法,都跟着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維護需要幫助的可憐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15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段漫漫尋子路,在希望和絕望中左右搖擺,《親愛的》何處找歸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