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追星青少年絆倒在媒介素養這一關

【文化評析· 新時代需要健康的審美觀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葱歲月。在塑造自我的過程中,總有一個階段會在外界尋找偶像,樹立自己的榜樣,用以學習、模仿,找到成長的方向。追星古已有之,也是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原本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環境。互聯網背景下,移動自媒體等即時通信工具促使人類社會進入真實與虛擬交疊融合的新環境、新時空,催生新的社會行為和文化樣式。於是,當代青少年的追星出現了新方法、新形態。

社交媒體助力虛擬網絡社羣建構,為規模化、組織化的“飯圈”模式提供了可能。在資本力量、互聯網平台、相關利益羣體的市場化運作下,追星的粉絲被集羣化、有序化地“管理”起來。青少年追星不再是暫時的、個人化的行為,而是從過去粉絲與明星有距離的精神交流滿足,變為粉絲“擦亮明星”“供養明星”、深度介入藝人職業發展過程的組織化、持續性行為。“飯圈”成為造星鏈條、娛樂產業中新的運作模式和經濟形式。“飯圈”粉絲羣以藝人形象、利益為最高理想的價值觀,也在極端的偶像崇拜觀念灌輸強化下,被固化下來。通過系統化、模式化的策劃、設計與運作,“飯圈”微觀上介入“愛豆”(idol,即偶像)生活、事業,中觀上給娛樂行業帶來新的獲利模式,宏觀上對經濟、社會、文化傳統秩序產生局部性衝擊,也將青少年應如何理性追星,應遵循怎樣的社會道德,應如何進行道德自律等問題再次推到公眾面前。

對於“飯圈”中的青少年粉絲羣體來説,在社交媒體平台加持下,他們以明星藝人為生活重心,狂熱參與公演現場、選秀活動、握手會、見面會;他們陷入為“愛豆”打榜、購買產品、製造話題、線下眾籌等團隊計劃、安排的活動。他們“氪金”供養藝人,承擔了不該承擔的經濟重負;他們把情感投注在想象中的“親密關係”上,將真摯情感付諸虛擬。長期浸淫於“飯圈”的青少年羣體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與問題。

在信息接受和處理方面,面臨着巨大的“信息繭房”,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缺乏自主認知、理性思考和獨立決策的能力。在使用媒介方面,為了明星的話題度、美譽度,花大精力“控評”,甚至與其他粉絲羣體互相謾罵、拉踩引戰,顯示出對不同意見寬容度的缺失。在行為方面,唯偶像是從,沒有標準、缺失底線,一方面絕對美化、抬高“愛豆”,一方面無所不用其極貶低、抹黑其他藝人。

對操控“飯圈”產業鏈的資本、平台、演藝公司等行為主體進行治理和規範是當務之急。同時,也要從提高青少年羣體網絡媒介素養的角度,減少青少年被“飯圈”裹挾,沉迷於非理性、不健康的追星行為而不能自拔的風險,防止分辨是非能力還比較弱的青少年被商業力量利用、佔有而造成“三觀”不正,行為取向偏執、片面、激進等沉痛代價。學校和家長要更早、更多聯手,提升、培育網生代青少年羣體媒介素養。

首先,要深刻剖析、主動理解青少年將藝人、明星當作偶像熱愛的深層次心理原因,關注青少年特殊時期的心理取向。因勢利導,建立科學、開放的心理輔導機制,教育青少年用好互聯網、新媒體。

其次,要從小引導、教育青少年,網絡不是法外空間。網絡上的所有行為與真實空間的行為一樣,必須遵循國家法律、道德的準繩。不管是追星,還是其他網絡行動或組織行為,舉起的手不能也沒有權力隨意打到任何人身上。網絡發言有禁區,網絡行為有準繩。

最後,網絡空間、新媒體平台與線下真實世界的信息相通、互聯,個人的線上言行也是自身形象、聲譽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因網絡的技術屬性能夠永久存留,不能將自己的網絡行為與現實割裂開來。

網絡、新媒體言行,既是今天的人生記錄,也是明天的網絡記憶。青少年應當培育、提升媒介素養,別讓今天“飯圈”的盲目言行,絆倒自己的明天和未來。

(作者:郭媛媛,系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徐榮光_0999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0 字。

轉載請註明: 別讓追星青少年絆倒在媒介素養這一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