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到《為歌而贊》這個節目,廖昌永也是很拼的。
作為一個男中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深入流行文化前線,接受100位網紅達人的拷問,對他來説真的挺有挑戰。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時,廖昌永正好在國家大劇院進行《茶花女》的第六輪復排,這是他習慣的舞台。在此之前,在《為歌而贊》節目裏和流行文化的親密接觸,近距離了解年輕人在短視頻平台上的音樂習慣,也讓他頗為感慨。
參與錄製時,廖昌永曾問過胡彥斌,“有沒有傳統唱法的同行來?”胡彥斌告訴廖昌永:“您是第一個。”
“我想來參加這個節目,是想多嘗試一下不同的音樂製作。”廖昌永説,最讓他想要參與到節目中來的原因,是表達一種態度:“我覺得在不同的平台上,都應該有態度有我們的音樂態度。”在廖昌永看來,“不論是流行音樂也好,是古典音樂也好,都有權利在舞台上進行表達。”
他還有一種年齡上的考量:“其實還有一個希望,這個網絡平台不應當只是年輕人的平台。短視頻平台也不應該完全只是為了娛樂,我希望這個平台,能夠讓觀眾的知識面更寬。”他想借助平台,完成一次經典文化的破壁:“把我們的傳統藝術和新興技術結合起來,讓傳統藝術插上翅膀能夠飛得更高。”
基於這樣的考慮,廖昌永拿着話筒,站上舞台,並演唱了一首《幽蘭操》。這首歌是經典古曲。相傳,《幽蘭操》是孔子所作,把孔子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抒發得淋漓盡致,在蘭的身上寄託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1000 多年後,唐代詩人韓愈,根據“蘭為王者香”這句為主題,寫成了另一首享譽千古的《幽蘭操》,以謳歌孔子的一生。
廖昌永一登場,他的聲音推動着這幅古色古香的畫卷一點一點地展開在觀眾面前。“整首歌裏的氣息如同遠方連綿不斷、起起伏伏的小山,聽起來就像眼前看見無數的山峯般的遼闊。”有網友感嘆。接受採訪的百贊團成員紛紛告訴記者,“現場真的很震撼。”
必須要承認的是,這首歌從傳播的角度,難度極大。但百贊團成員被廖昌永帶來的一種宏偉情懷打動。
他選擇歷史如此悠久的曲目,也有文化上的良苦用心,甚至是一種面對流行滾滾襲來襲時的定力。“我並不是來教育大家的。選擇《幽蘭操》,只是説我想表達自己的一種態度:從事音樂這件事,我們自身應該要有定力。”
廖昌永講到《幽蘭操》裏的一重典故:“孔子周遊列國卻處處碰壁,學生問他,既然大環境如此,為什麼你還要堅守?孔子説,你看這個山谷裏邊的幽蘭,雖然大家不去關注她,沒有認識到她,她還依然在生長,她不改初心,依然把自己的芳香奉獻給這個世界。”廖昌永説,“我們做人、做音樂不也應該是這樣的嗎?”
在他看來,做人也好、做音樂也好,應該有一種着眼於“不廢江河萬古流”的胸懷,而不是被速食、短效的東西佔據太多,“我希望大家不要太過於注重眼前的利益。年輕人容易這樣,就像我們也年輕過一樣。當然,我現在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寵辱不驚。”
面對百贊團裏的年輕人,廖昌永在他們身上看到年輕人的樣子:“我覺得這一代年輕人很值得欣賞,有話就説,有理就辯,而且不急不躁。”
談話間,我們講起,很有意思的是,20年前,廖昌永作為專業評審參與《青年歌手大獎賽》,為青年歌手提出專業的意見,20年後,廖昌永站在台上演唱,接受年輕“百贊團”的目光。
“我們以前的評價標準,藝術從專業上來説你唱的是不是符合規範,今天的評價標準更多是一首歌能不能為我所用、能不能幫我吸引到更多的粉絲?我覺得這兩種標準其實都需要。我們學唱歌是為了什麼?我們有我們的使命,有文化需要傳承。但是我們的文化也不能只是我們自己喜歡,老百姓不喜歡。但反過來來説,如果一味追求流量,追求短期的變現,一路奔過去之後,能夠給我們留下什麼?是不是除了錢之外什麼都沒有呢?所以我覺得流量和質量,其實就是硬幣的兩個方面,都是我們需要的。”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