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當《金剛川》立項開拍的消息傳出時,很多影迷對其抱有很大期待。
題材是國內戰爭電影中少有的抗美援朝,創作團隊也非等閒之輩,應該會有驚喜吧!
三個月後,《金剛川》宣佈定檔,網友意志動搖。
速度這麼快!質量有保障嗎?
在看過片子之後,愈發理解網友的擔心,而且這種擔心是對的。
《金剛川》這部電影怎麼樣?恕我不敢恭維。
《金剛川》用了三位導演,三種角度,分為四個部分,講了一個故事。
多視角敍事在電影裏並不罕見,比如同樣是戰爭題材的《敦刻爾克》。
那麼《金剛川》的多視角敍事完成度怎麼樣呢?可以説那是相當地差!
私以為,
多視角敍事電影應該讓觀眾從鏡頭的角落處找尋端倪,而不是不斷地重複鏡頭。
就連預告片裏血肉模糊的場景,電影中重複出現不下五次。
想象一下,如果把重複的鏡頭去掉,這部電影可能連一個小時都不到。
從這個角度評價這部電影,它和那些冗長的注水劇又有什麼區別呢?
電影導演雖然有三位,但因為監製是管虎,處處都能看到《八佰》的影子。
《八佰》雖然有缺點,但整體的敍事還是很流暢,而且節奏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八佰》的優點,《金剛川》一點兒沒繼承;《八佰》的缺點,它是一點兒都沒放過。
鏡頭調度混亂,以至於鏡頭晃動,讓人找不着北。
《八佰》中那段八百壯士和日軍在倉庫內外搏鬥的戲份,導演東一榔頭西一棒頭,讓銀幕前的觀眾風中凌亂。
《金剛川》亦然。
第一部分尤甚,所以我大膽猜測,第一部分應該是管虎拍的。
結合一下白馬狂奔就更容易聯想了。
第二部分——以敵人視角那段也很拉胯。
我大概能想象導演們拍這一段的原因。
抗戰神劇不都是貶低敵人、抬高自己嗎?
我們抬高敵人,更能凸顯自己!
可這只是導演們想象出來的美軍形象,和我們在紀錄片、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的美國大兵截然不同。
我倒是想到了《瘋狂的外星人》中,電影一開始的那幾個老外。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最後肯定是要感情昇華的。
張譯飾演的張飛在失去了一隻腿和一隻手臂的情況下,打下了敵人的一架飛機。
影片最後,戰士們用血肉築成浮橋,運輸大部隊過橋。
這些場景可能引發一些觀眾的淚點。
可我還是堅定地認為,情感的輸出是需要建立在一個良好的故事之上的。
前面的故事講得一塌糊塗,最後情感的烘托,就像空中樓閣一樣,是漂浮的、不接地氣的。
另外,我也不覺得這種情感昇華很高明。
演了這麼多,都比不上《英雄兒女》裏的一句“向我開炮”。
人是一種理性和感性共同體,有些價值觀也許我們沒有辦法認同。
但情感部分,是會不自覺地引發共鳴。
原因何在?就在於故事和人物的“真”。
我不否認原本故事的真實性,但通過鏡頭呈現出來後,這種真實性大打折扣。
這個鍋,當然得主創團隊們背。
藝術作品中國家情懷和親情、愛情是一樣的,都是需要故事本身去襯托。
一部愛情電影,在觀看的過程中,你看不到一絲愛情的美,到最後導演非要強行煽情,那作為銀幕前的你,又會是什麼感受呢?
前面演了兩個小時的電影,還不如影片結束後出現的短短几分鐘“真實”片段。
關於《金剛川》的方言問題,我也有話要説。
影視劇裏的方言,我在《八佰》裏就有切身感受,那時候沒顧得上説。
如果你有留意,你會發現,
革命影視劇裏的語言,其實是有變化的。
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不管是上層領袖還是底層士兵,都是説方言的,比如,孫飛虎老師的經典台詞“娘希匹”,就很生動;
到了新世紀,大家都開始説普通話了。
我小時候看的那些影視劇,清一色的普通話,比如唐國強、劉勁、王伍福,這幾位特型演員飾演的偉人基本上不説方言。
説普通話的好處是,可以普及普通話,方便觀眾更容易接受。
説方言,則是為了更好的還原歷史。
各有利弊。
但我覺得,既然説方言,那就應該説得更加準確一點,不要整一些普不普、方不方的語言,既還原不了歷史,又不友好觀眾,更平添怪誕。
很多人對《唐人街探案》裏王寶強飾演的唐仁不太感冒。
那一口不正宗的廣普就是原因之一。
可《唐人街探案》畢竟是一個喜劇片,人們吐槽一下也就過去了,並不當一回事。
《金剛川》不一樣,它是有紀實意義的。
所以,在這部電影裏,方言這個點是被放大的。
假如方言説不好,倒不如都説普通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點,影片裏大多數人都説的是方言,只有吳京一人操着完美的普通話。
難不成因為吳京是北京人?
——開個玩笑了!
總體來説,《金剛川》比不上《八佰》,更別提和其他戰爭電影相比較了。
如果你只是為了“一種情緒”而去的,我建議你看看《上甘嶺》和《英雄兒女》。
真沒必要花這個冤枉錢!
最後申明:以上文字僅對電影而言,不涉及其他問題。
作者/木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