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上,也有一種影視作品,你五六歲看它,會激動不已;你十幾歲看它,也仍然愉悦;甚至數十年過去,當你長大成人,還會反覆觀摩。
你漸漸發現,人生的許多真義,其實就藏在那貌似簡單的動畫裏。
這樣的電影,我們稱之為,永恆的經典。
接下來要提到的影片《龍貓》,便可稱之為永恆的經典。
我為什麼要提《龍貓》?
一是因為,龍貓是我和男朋友之間特殊的回憶,寫這篇文章可能帶有一點私心。
當然,更多的是想向這部電影致敬。
何以稱之為神作
我們常説《龍貓》好,是經典是神作,可有沒人想過,它何以稱神?
我們看一下人物塑造。
兩姐妹陪伴父親,來到一所鄉下老宅。
就在後門打開的瞬間,一羣黑黢黢的小怪物突然湧現。
照慣常思維,兒童目睹此景,理應逃跑或喊大人來。
尤其少女。
在大多爛俗作品裏,倘若少女遭遇未知事件,多半之後會出現一名強有力的男性保護。
身為一名平權主義的支持者,宮崎駿堅決反對傳統影視作品中,物化與弱化女性的有意或無意識行為。
在他看來,對於少女的刻畫,不應僅僅只是男性幻想的那種柔順與服從。
事實上,「倔強」與「勇敢」才更該成為少女值得推崇的萌點。
目睹小怪物,兩姐妹並沒有向恐懼屈服。
而是抬頭挺胸,邁進去「探險」。
這,是否比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少女強十倍?
人家才不怕那些呢!
近些年,網上不斷湧現種種傳聞,説《龍貓》實際上是由真實事件改編。
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發生「狹山事件」,一名女孩突然失蹤,隨後發現是被人綁走。
女孩的姐姐帶上贖金,去到綁匪指定的地點,卻只發現妹妹的屍體。
警局做筆錄時,姐姐精神恍惚,説出「貓的怪物」 「見到很大的狸貓怪物」等含糊的話。
狹山事件,發生在五月一號。
而《龍貓》中,姐姐名叫皋(gāo)月,意指夏曆的五月。
妹妹名叫梅,英譯為May,意思也是五月。
因此,有人推測稱——
龍貓,可能是冥界的死神,專門迎接早殤的兒童。
而梅,可能早已意外身亡,所以才會被龍貓接走。
影片後半段,梅在找媽媽的路上突然失蹤。
皋月找到龍貓巴士,下達去找梅的指令。
然而出發前,龍貓巴士頭上,卻顯現這樣的站名:
塚森
長澤
三塚
墓道
之後,皋月雖然找到了梅。
可梅的身下,竟沒有影子。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關於這一點,吉卜力其實早已發出闢謠聲明:
《龍貓》裏完全沒有龍貓是死神、梅已經死去的這樣的設定
至於“影片最後梅沒有影子”,僅僅是因為我們認為沒必要,所以省略了而已
——吉卜力日誌(2007年5月)
沒錯,龍貓並不是死神,梅也並不像傳言所説那樣已經死去。
這是肯定的。
但,儘管傳言不止,吉卜力卻從未聲明,《龍貓》不是改編於真實事件。
有人打電話詢問此事,結果吉卜力的回覆,只是沉默不言。
影片的一處細節——老奶奶在做家務,身後的箱子赫然寫着「狹山茶」。
在我看來,《龍貓》的某些創作靈感,應該確實來源於狹山事件。
只不過,它並不是什麼「恐怖故事」,也與諸如「龍貓是死神」之類的淺薄推理無關。
它更多的是對狹山事件的受害者,及全世界受難兒童的悼念。
那麼影片的真正主題是什麼呢?
影片從頭到尾都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清新、自然、和諧的氣息。鄉村的小屋、茂密的樹林、辛勤勞作的農民、和諧的鄉野生活等等,這些元素都貫穿整個影片。
那麼導演想要帶給我們的是不是就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生活景象呢?
在《龍貓》問世的1988年,正處於日本經濟的泡沫時期,宮崎駿對現代社會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並不贊同。
所以,在電影《龍貓》中,宮崎駿創造了一個與現代城市完全不同的鄉村環境,通過描繪鄉村生活的美好、鄰里之間的和諧來側面譴責破壞大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類。
在《龍貓》中,他以兩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為主角,試圖用他們的童真來喚醒現代社會以利益為導向的成年人。龍貓是森林的主人,只有真正向往大自然、渴望生態和諧的人才會看到森林主人的存在。
當然,這並不是它能夠吸引眾多觀眾的主要原因。
它之所以能被世界各地的觀眾多認同,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導演用了一個簡單而平凡的劇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美好而純真的夢,在那個夢裏,人與人、人與自然,甚至人與“灰塵精靈”那樣的蟑螂、老鼠都能和諧共處。
這樣的夢對於有些人來説是嚮往,對於有些人來説是回憶,它看似誇張,卻又真實,它看似貼近生活,卻又再難實現。
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都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一些東西,小時候觸手可及的東西長大後卻再也無法實現,小時候每天陪伴在身邊的人,長大後卻只能在夢中相見。
在觀看《龍貓》的這短短兩個小時左右時間裏,與其説是看故事,倒不如説是經歷了一場美好地夢境。
每個人都能從《龍貓》中看到自己所期盼卻又再也無法實現的東西,這可能是某種生活、某段感情,也可能是與某個人的回憶。一個簡單而平凡的故事卻囊括了眾多人的夢與希望。
《龍貓》構思宣傳標語時,有工作人員提出:
「這麼奇怪的生物,已經不存在於日本了」。
宮崎駿加以修改,於是標語就變成了:
「這麼奇怪的生物,應該還存在於日本吧」。
我相信。
我相信,龍貓不僅僅存在於日本。
更存在於每一個童心未泯的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