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一部描述抗日戰爭時期的災難片《1942》的話,想必你一定對李雪健老師飾演的李培基印象極為深刻吧,可以説,李雪健老師在飾演官員時的那種氣息,真的是拿捏得非常好,以至於很多人一看李雪健演得那麼好之後,覺得李培基這個角色也跟着一樣是個正面角色,但我只能説你想多了。
可以説,《1942》的編劇劉震雲應該不瞭解歷史,或者説他根本不清楚李培基這個角色,刻意給我們營造了李培基這個角色,還有點洗白他的意思,大家可能不知道,李培基這個角色可沒有電影裏面拍得那麼正面,甚至用黑暗來形容一點都不足為過,甚至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暗黑劇情,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電影裏面,李培基得知了河南爆發糧食危機時,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他第一時間就去南京找了蔣介石彙報,由於李雪健老師的演技實在太過於紮實了,把李培基這樣一個角色演繹成了一個心繫百姓的大好官,但我只能説,這一段劇情,其實,是編劇在那裏刻意洗白李培基這個角色,實際上的情況遠比電影看到的更為黑暗一些。
當時,李培基當上了河南的省長後,河南就很快爆發了蝗災和乾旱,這兩件事情直接導致了河南爆發了大面積的糧食危機,李培基壓根沒有像電影裏面那樣,找蔣介石求救,反而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刻意對南京政府隱瞞此事,這樣一波操作下去,導致了個結果,河南災民壓根得不到政府的救濟。
後面,隨着越來越多的災民事件出現,這時候,李培基眼瞅着壓不住這件事情了,這才慢悠悠地向蔣介石報告了此事,但蔣介石卻絲毫不在乎這件事情,因為在他看來,這些災民壓根就不值一提,結果,河南的這場大饑荒直接比河南在抗日戰爭中戰死的人口還要多,根據《河南省志·人口志》的記載,到1944年,河南人口降至2471萬人。
這是什麼概念,根據不完全的資料統計,在1940年,災荒還沒爆發之前的河南人口達到了3067萬人,除了正常的人員流失,保守估計餓死的人也在幾百萬的數字,足以看出來當年的那場大災荒死了多少人了,除了我們知道的蝗災和旱災外,還有一個誘因,就是在1938那會,國民黨弄了一個黃河大決堤,引發了著名的黃泛區。
這個黃河大決堤更是變相冬至了後面的河南糧食危機,所以,你説這樣的反動政權,不被打倒才怪了,因為要知道一件事情,建國後,國內曾爆發一場三年的大災荒,可在三年災荒裏面都沒有河南大饑荒時的情況嚴重,最諷刺的是這樣的反動政權,在某些人眼裏,卻成了抗日的國粉,不知道他們看到了現如今的情況之後會做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