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王寶釧挖野菜被嘲戀愛腦,別把自己繞到梗裏去
一股腦兒地反對戀愛,無差別地嘲諷“戀愛腦”,就走偏了。
苦守寒窯十八年的王寶釧萬萬想不到,她竟然會因為挖野菜而“翻紅”;言情小説完美男主何以琛也萬萬想不到,他會因為吃筍而與八竿子打不着的王寶釧“合併同類項”,一起成為“戀愛腦”的代表。
這就是最近網上在玩的“王寶釧挖野菜”“何以琛挖筍”梗。這兩個梗到底在説什麼?
其實,王寶釧的故事來源於《紅鬃烈馬》等傳統戲曲。她原本是相府千金,不顧父親反對執意嫁給窮小子薛平貴。但婚後薛平貴隨軍出征,王寶釧獨守寒窯十八年。在這十八年中,她的生活極其清苦,不得不靠挖野菜充飢。與此同時,薛平貴卻迎娶公主,做了駙馬。最近,網友將2012年播出的電視劇《薛平貴與王寶釧》“考古”出來,將劇中挖野菜等橋段截圖傳播,並因此奉王寶釧為“戀愛腦鼻祖”。
何以琛是言情小説、同名影視劇《何以笙簫默》的男主角。在這個故事裏,何以琛因為想念初戀趙默笙,明明不喜歡吃筍,卻因為趙默笙喜歡吃筍,就逼着自己吃了7年的筍,“把附近山上的筍子都挖完了”。
不難發現,無論是王寶釧還是何以琛,他們引發關注的都是“戀愛腦”行為。有網友高呼:“告訴你的姐妹,要像王寶釧一樣戀愛腦,就要吃十八年野菜!”還有網友調侃自己:“脖子好癢,要長出戀愛腦了,趕緊看兩個小時王寶釧挖野菜。”
一通操作猛如虎,網友們興致勃勃地對挖野菜、挖筍進行大量的“二次創作”,表達着自己對戀愛腦的嘲諷。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嘲諷戀愛腦成為一種潮流風向了呢?
顧名思義,“戀愛腦”指的是愛情至上的思維模式。這個名詞的出現,本身就在某種程度上説明了當代年輕人對於戀愛的審慎態度。
流行文化常常能反映出一個階段人們的心理狀態。曾幾何時,追求愛情是年輕人大聲疾呼的願望。小説《愛,是不能忘記的》、電影《廬山戀》曾經風靡一時,成為一代人熱議的話題。以瓊瑤作品為代表的言情小説成為流行經典,根據小説改編的影視劇捧紅了一位又一位“瓊女郎”……這些作品,無不是在歌頌愛情、鼓勵人們追求愛情。無數少男少女為之如痴如醉、深深感動。
而現在,人們卻用“玩梗”來告誡自己和朋友:千萬不要戀愛腦。可以説,“野菜梗”“挖筍梗”的出現,是對過去“愛情至上”風潮的一種矯正,也説明了當代年輕人對待愛情的心態變得更為務實了。
大多數情況下,被稱為戀愛腦的是女性,人們想“拯救”的戀愛腦,也往往是女性,而“拯救”的途徑,則往往是勸女性發展事業。
例如,最近《甄嬛傳》女主角甄嬛被網友發掘出來,成為“反戀愛腦大師”,就是因為後期的甄嬛“只求榮華富貴,不求一絲真情”,被網友稱讚為“人間清醒”。這種完全否定愛情的説法未免有些偏激,但也包含女性獨立自強的強烈期盼。
不過,戀愛腦、反戀愛腦,都是網絡流行的説法,不是什麼嚴謹的概念。因此,是不是戀愛腦,要不要反戀愛腦,都只在網友的一念之間而已。有些人甚至只要看到談戀愛,就認為是戀愛腦,就要反對,顯然過於極端了。
其實,愛是人類的本能。愛情也是人類美好的感情之一,完全沒必要避之如水火。有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生物學機制會引起戀愛中的人產生短暫的遺忘。所以很有可能,人人都有戀愛腦的經歷,只不過,度過了熱戀期之後,人們又會漸漸回覆理性。
所以,可以鼓勵女性獨立自強,可以呼籲理性對待愛情,但一股腦兒地反對戀愛,無差別地嘲諷戀愛腦,就走偏了。“玩梗”需適度,“梗”不能成為人生指引,什麼樣的生活最適合自己,還是得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千萬別在網絡流行詞中把自己“繞”進去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