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期,國際運動品牌阿迪達斯、耐克和國內品牌安踏、李寧相繼公佈了財報成績單,營收同比均有所增長。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亞太的供應鏈問題,不斷困擾着阿迪和耐克,而安踏、李寧則憑藉國民消費熱情的持續增強進入上升通道。
那麼,這樣的背景之下,上述巨頭分別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又反映出怎樣的市場現狀?
阿迪、耐克在華業務持續遭重錘,全球營收靠DTC「回血」北京時間2022年3月9日,阿迪達斯公佈了2021財年第四季度和全年關鍵財務數據,2021年淨銷售額同比增長15.2%,達到212.34億歐元,這也是其全球營收首次破200億歐元。
數據來源@阿迪達斯財報
財報顯示,2021年阿迪達斯對DTC和數字化的投資持續增加,達到6.67億歐元,而2020年該項投資金額為4.42億歐元。阿迪達斯計劃,到 2025 年實現50%的DTC業務佔比。
在DTC戰略帶動下,2021年阿迪達斯批發渠道和自營零售門店銷售額以兩位數速度強勁增長,電子商務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4%。2021年,DTC渠道收入與前一年相比保持穩定,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14%。
對於阿迪達斯至關重要的三大市場,歐洲本土市場營收達77.6億歐元,增長高達24%,北美市場營收達51億歐元,增速達到了16.6%,大中華區的營收則呈現持續下滑態勢。
事實上,從2021財年第二季度開始,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就陷入銷售增長困境。2021財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阿迪達斯大中華區銷售額分別為10.03億歐元、11.55億歐元、10.37億歐元,同比2020年下滑15.9%、14.6%和24.3%。阿迪達斯還透露,今年第一季度可能還會出現兩位數的下滑。
數據來源@阿迪達斯財報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疫情影響,全球貨運市場運力不足,2021年全球各大市場出現了供應鏈短缺情況,同時新疆棉事件之後,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導致業績不振,此外也是受到了安踏、李寧等中國國產品牌的強勢衝擊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年業績發佈的前一日,阿迪達斯也官宣了大中華區換帥的消息,任命蕭家樂(Adrian Siu)接替賈森·托馬斯(Jason Thomas)為中國區業務負責人。
公開資料顯示,蕭家樂曾於2002年擔任阿迪達斯香港分公司總經理,後升任阿迪達斯中國市場商業高級副總裁,負責阿迪達斯在華所有業務,任職期間阿迪達斯在華收益每年可錄得可觀增長,於2019年從集團離職。
此次阿迪達斯再度將蕭家樂招入麾下,也側面反映出重振大中華區業務的決心。
另一大運動服飾巨頭耐克,也於近日披露了最新財報。
北京時間3月22日,耐克公佈了202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三個月內,總銷售額同比增長5%至108.7億美元,淨利潤下滑4%至14億美元。
數據來源@耐克財報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耐克2022財年前三季度財報計算,耐克累計三季度收入達344.76億美元,遠遠高出阿迪達斯2021年全年營收,並穩坐全球一哥的位置。
近年來,耐克也持續加碼DTC戰略,三季度直營收入達46億美元,同比增長15%,線上營收同比增長19%。美媒預測,到2025年,以數字渠道為主導的DTC業務,將佔耐克業務的60%。
從地區看,北美市場營收增至38.8億美元,歐洲、中東和非洲營收同比增長7%;亞太和拉丁美洲收入同比增加11%。
不過,同阿迪達斯一樣,耐克在中國市場也遭遇“滑鐵盧”,已連續兩個季度收入負增長。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的第二財季,耐克大中華區銷售收入大跌20%至18.44億美元;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第三財季,其中大中華區收入同比下降5%至21.6億美元。
數據來源@耐克財報
耐克在大中華區的業績下滑,主要原因也是受供應鏈短缺以及中國國產運動品牌崛起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耐克仍將大中華區作為重要戰略地,首席財務官Matt Friend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大中華區本季度業績符合預期,預計第四季度營收改善,有信心實現大中華區全年營收中位個位數(即0%-9%的中間區間)的增長。
如今,“新疆棉”事件發生已一年有餘,當初阿迪、耐克的錯誤表態,讓許多國內消費者遠離了它們,也造成其市場萎靡,對此一眾國際品牌應加以警醒。
安踏、李寧迎來營收「拐點」,研發投入有待加強對比阿迪、耐克在中國市場的「落寞」,安踏、李寧兩大國產運動服飾巨頭業績表現不俗。
3月22日,安踏集團發佈2021年全年業績公告,安踏集團總營收達493.2億元,同比增長38.9%;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0.1%至109.9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大關;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9.6%至77.2億元。
從營收上看,安踏2021年營收輕鬆超過了阿迪達斯中國,距離耐克中國510.2億元的營收僅一步之遙。
目前,安踏集團旗下包括安踏ANTA、FILA、始祖鳥、迪桑特、可隆體育等多個品牌,其中安踏ANTA及FILA是集團的“現金牛”品牌。財報顯示,2021年安踏ANTA、FILA收入佔比分別為48.7%、44.2%,其他品牌為7.1%。
數據來源@安踏財報
作為安踏集團重要的兩大品牌,安踏ANTA及FILA的業務情況一直備受市場關注。財報顯示,2021年FILA業務收入增長25.1%至218.2億元,安踏ANTA收入增長52.5%至240.1億元,兩大品牌均站上200億級別。
值得注意的是,FILA去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速在50%以上,但到了下半年增長僅為個位數,而安踏ANTA的表現超出預期,撐起了業績門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於2022年全年增長,安踏方面給出了主品牌20%以上的指引,FILA的增長則維持在15%-20%。
另外,以迪桑特、可隆體育為代表的户外品牌羣,2021年銷售額增長了51.1%,達到34.9億元,“第三增長曲線”表現穩定。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S期內收入已達197億元人民幣,虧損也大幅收窄至1.54億元。
與阿迪、耐克一樣,安踏ANTA也在推進DTC戰略,反映到業績表現上,安踏ANTA的DTC收入達到85.5億元,佔主品牌收入的35.6%,電子商務收入增長61.6%達到82.2億元,佔比達34.2%,傳統批發業務佔比則降速明顯,由2020年的58.4%降至2021年的30.1%。
數據來源@安踏財報
2021年,受疫情及渠道轉型影響,安踏門店數量同比下降3.8%至11791家,其中安踏品牌、FILA、迪桑特、可隆體育門店數量分別為9403家、2054家、182家和152家。
數據來源@安踏財報
研發上,安踏2021年的投入達到11.3億元,佔比為2.3%,對比耐克、阿迪達斯5%~10%的研發佔比仍顯不足。不過,此前安踏計劃投入超40億元研發成本,強化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其市場效果有待觀察。
另一大國產運動品牌李寧,2021年營收首次邁入200億大關。
財報顯示,2021年李寧集團收入達225.72億元,較2020年上升56.1%,毛利較2020年的70.94億元上升68.7%至119.69億元,集團整體淨利潤為40億元,同比上升136%。
數據來源@李寧財報
近幾年國潮的興起,給國產運動品牌帶來了不少市場紅利。財報顯示,李寧在2019、2020、2021的全年營收分別為138.7億、144.57億、225.72億,同比增長分別為32.0%、4.2%、56%,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不同於安踏的全球佈局,李寧將業務重心放在了國內市場。
財報顯示,2021年李寧國內營收為222.76億元,總佔比達98.7%,對比2020年佔比98.5%來看,其國內業務比重仍在增長。具體到銷售渠道上,2021年李寧集團的直接經營銷售收入佔比為22.2%,電子商務渠道銷售收入佔比28.4%,特許經銷商銷售收入佔比48.1%。
數據來源@李寧財報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李寧牌(包含李寧核心品牌及李寧YOUNG)常規店、旗艦店、中國李寧時尚店、工廠店、多品牌集合店的銷售點數量為7137家,較2020年12月31日淨增204家,經銷商65家(包括中國李寧時尚店渠道)。
數據來源@李寧財報
目前,李寧五大核心品類為籃球、跑步、健身、羽毛球和運動生活,其中李寧童裝品牌“李寧YOUNG”的受重視度有所增加,其2021年的店面對比2020年增長17.7%,達到1202家。
另外,去年11月,李寧又推出獨立運動時尚品牌LI-NING 1990,被認為是首個孵化自主孵化的高端品牌。
3月24日,LI-NING 1990天貓旗艦店顯示,在售的234件商品中,152件商品售價超過了1000元,以銷量計,代言人肖戰同款商品銷量較高,絕大部分價格區間都在1000元以下。
可以看出,消費者對1000元以上的產品購買熱情並不算強烈,對於剛要進階高端化的李寧而言,需要依靠不斷的技術研發投入來提升產品力,這也是阿迪耐克們走過的路。
不過,李寧這方面還有待加強,財報顯示,公司2021年全年研發開支同比增長28.2%達4.14億元,但研發開支佔收入比率卻從2020年的2.2%下滑至1.8%(2020年全年研發支出3.23億元)。
數據來源@李寧財報
綜合安踏集團在2021年的2.3%研發投入佔比來看,兩大國產運動品牌對創新的投入均不及阿迪耐克,如何在業績增長前提下增加研發比重,尤為值得深思。
綜合而言,在安踏、李寧交出一份不錯的業績答卷之時,也要看到阿迪耐克對恢復中國市場增長曲線的渴求,在產品競爭力上,國產品牌想要迎頭趕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巨頭之間的纏鬥也將持續升温。(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柳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