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建斌監製,韓傑執導,製片人蔡曉莉、出品人楊衞華悉心打造,電視劇《不惑之旅》正在浙江衞視中國藍劇場熱播中,該劇集結了陳建斌、梅婷、塗松巖、劉威崴、於明加、張姝、遲嘉、吳曉敏等眾多實力演員,講述了大都市中一羣階層、經歷各異的奮鬥者,在情感和事業的浮沉中淬鍊初心,在束縛和迷茫中尋找答案的故事。
在劇集一開篇,女主簡單的第一句台詞就接連發出了疑問:“如果説人生是一場旅程,我不禁問自己:是什麼讓我和他結伴而行?我究竟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呢?”接下來的這一場“不惑之旅”,便是尋找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
隨着劇情深入,該劇口碑熱度不斷走高,浙江衞視矩陣短視頻播放量突破25億,多條視頻播放量破千萬,#陳建斌演出了中年人的無奈##不惑之旅好扎心##不惑之旅裏的中年困境#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大眾對於價值觀、婚戀觀的再思考。
紓生活之“困”,立精神之“盾”
作為都市情感劇,《不惑之旅》以熟齡視角切入,對於事業壓力、婚戀家庭、女性議題、代際關係等均有生動且勵志的刻畫,以紮實的情感搭建故事,在屢見迭出的生活難題中融入親情、愛情等話題。無論是馬列文在工作、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所面臨的考驗,還是簡單為愛“北漂”後面臨的求職、催婚、家庭關係等現實困境,都可以窺見現實焦慮的影子,令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對於現實主義作品來説,在矛盾的鋪陳中將觸角深入生活,觸碰社會輿論熱點和大眾情緒痛點,這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可以看出,《不惑之旅》例數焦慮其實是為了更深一重的訴求——將社會話題融於藝術表達中,對於現實焦慮加以正面引導,提供光明視角,為作品注入現實温度。
劇中,馬列文在公司董事會的重壓之下,力排眾議簽下新書獨家版權,並且堅決不放棄實體書店,他以紙為牆,在書籍中尋求抵抗現實壓力的精神之“盾”,而這樣的選擇帶着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女教師簡單放棄小城的穩定工作,奔赴相戀八年的男友,一同“北漂”,在遭到男友背叛後,簡單不吝於表現出對自己所付青春、情感等沉沒成本的糾結,她有過猶豫甚至一度妥協,但她最終沒有委曲求全,而是鼓起勇氣,灑脱放手。這種長線條的反應不僅極為真實,也展現出了當代女性的自我覺醒過程與韌性力量。
製片人蔡曉莉表示,“在落腳現實痛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遞希望與温度,進行現實觀照,為觀眾樹立鮮活的參考系,令觀眾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省,這是《不惑之旅》的‘於無色處見繁花’。”
捕捉多元人性,觀照角色成長
在人設上,由陳建斌飾演的馬列文,其性格中帶着霸氣外露、説一不二的A面,但他身上同樣呈現着屬於“文藝中年”的B面,他的霸道是為了守住心中對文學的摯愛和對實體書店的堅持,更多時候,他像是一個醉心於書海的理想主義者。
來自小城的女教師簡單,有一種為人師者的包容與温柔,潤物無聲,她從不因出身平凡而自卑,也未囿於小城閉塞的眼界,在“北上”大都市後不貪慕物質滿足,而是一如既往注重精神上的認同感與滿足感,不屈從,不將就。而馮春生雖然辜負了她與簡單的八年感情,但是在道德與慾望之間的反覆糾結輾轉,也顯示出其作為普通人的真實之處,從而使得他身上的標籤並不單薄、工具化。
憑藉富於生活感、真實感的鮮明人設細節,《不惑之旅》將角色塑造出一種可觸碰的切近感,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戲劇張力,也與觀眾建立起充沛的情感共鳴。
還以馬列文為例。對他來説,選擇更賺錢的商業模式或許不難,但,“小”人物有“大”執着。在網絡化、碎片化、喧囂化的時代洪流下,他堅守熱愛傳統閲讀方式,並試圖以一己之力守護實體書店,這種“逆行”姿態亦可見其總裁“光環”之下的純粹、執拗、可愛。
可以看出,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來深化角色是《不惑之旅》找到的一條敍事路徑,也唯有這樣,才能在現實主義的土壤中開掘出戲劇的生長地帶。當劇中人似身邊人,觀眾也會因劇中角色的機遇與掙扎產生共情,進而“推人及己”“三省吾身”。
找準題材切口,實現題材突圍
“現在光靠賣書真的不行,文具、工藝品,還有咖啡廳,真的是比書賺錢。”劇中一句簡短的台詞,説出了時下網紅書店背後的混搭營銷模式,也令不少鍾愛傳統書店的人頗以為憾。
帶着現實主義題材的敏鋭嗅覺,《不惑之旅》恰恰選擇互聯網時代下的傳統出版行業作為切口,並將視線投射於文學名著經典之上。它不僅將《復活》《安娜·卡列尼娜》《人生的枷鎖》等多部世界經典名著及其中金句融入台詞,更將文學經典的精神內核與劇情進行了有機結合。
劇中,馬列文曾以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作比,形容他與簡單各自的經濟地位和情感經歷,這種比喻或許不盡精準,但卻將觀眾一把拉入《復活》當中,併為其提供全新的解讀情境。不僅如此,馬列文的名字亦與托爾斯泰長篇小説《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重要角色“列文”形成了隱喻式的巧妙互文。
關於種種別具一格的“劇書聯動”,《不惑之旅》出品人楊衞華表示,“書籍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在探討現實焦慮的議題之下,《不惑之旅》以書為媒,力求借此更好地傳遞温暖與正能量,與觀眾一同留住書香,傳遞文化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