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禹
今年春節檔除了高歌猛進的票房之外,還有一個新聞讓觀眾意想不到,一個春節檔居然誕生了兩個“百億”和兩個“最高”。
兩個“百億”是陳思誠憑藉《唐人街探案3》,成為中國影史首位百億票房導演;劉昊然憑藉《唐人街探案3》,成為中國影史首位總票房超過150億元的95後演員。
而兩個“最高”,則是沈騰憑藉《你好,李煥英》,成為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的男演員;緊隨其後的是,同樣憑藉《你好,李煥英》,賈玲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女導演。
這條新聞乍看還是振奮人心的,但細思則有些悵然。究其原因,今天的電影市場之火爆,首先離不開國內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市場洪流下衝刷下的文化剛需,與此同時,今天的電影市場更是幾代電影人默默奉獻的結果。
一部電影從無到有並走上銀幕,多則幾千人為之努力,少則幾百人以辛苦勞動換得那一幀幀精彩畫面,涉及編劇、導演、演員、製片、道具、宣發等一系列工種,猶如工業化體系中的一顆顆螺絲釘,缺一不可。
所謂“百億”導演、演員,固然是一項被市場冠之的“榮譽”,但説起來,更像是被市場裹挾下的“資本影子”。
我們需要懂得一個原則,文藝作品最終的落腳點在哪兒?“以人民為中心”創作是其根本遵循,人民滿不滿意是最終標準,而所謂“百億”則是一個不值得提倡的噱頭。
今天的文藝作品越來越呈現出更多的時代痕跡,比如,原來電視劇的收視率是其主要參考指標,電影更多看到的則是票房。但今年春節檔成為一個明顯的分水嶺,人民羣眾的評價和口碑直接影響到電影票房的走勢,這是實實在在的榮譽。
我們要認識到一個發展趨勢,以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來看,很快就會出現更多的所謂“百億”和“最高”,市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場所帶給人們的創新禁錮和心安理得。所謂“百億”和“最高”只可當成是不斷攀越山峯的動力,萬不可以此為標籤,變成躺在功勞本上的心心念念。
一切作品均以內容優劣為導向,觀眾的口碑為標準,所謂的“百億”才可能是真正的價有所值,如果以“百億”和“最高”竊喜,那一刻,或許你已經輸了,如果永遠想着下部作品所要超越的高度,這才是“百億”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