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健揮別海信:一場“遲到”的"和解”

早春的青島乍暖還寒。

3月12日下午,市南區東海西路的海信大廈裏,每月例行的經營工作講評會即將召開,周厚健在會前宣佈了兩個決定。其一,是自己將辭去海信集團董事長職務,正式退休;其二,是董事會選舉林瀾接任董事長,後者是海信的副手,主攻海外市場。

海信集團用這樣一行字形容當時的場面——“沒有鮮花沒有紅毯,沒有標語橫幅和隆重的大會,只有依依惜別的同事情誼和長時間的致敬掌聲。”

幾十年間,海信從一家地方電視廠成長為一家年營收1700億的電子產業巨頭,作為其掌舵人的周厚健也落下病根,幾十年高強度工作讓他的身體早就拉響警報。

一個普通的春日裏,屬於海信的“周厚健”時代平平淡淡地畫上了句號。扛着擔子跑了30年,周厚健,這位海信的“靈魂人物”,終於如願與自己“和解”。

“不戀戰”、“不怕戰”

意料之中、理所應當、自然而然……與大多同時代的企業家不同,周厚健的卸任來得平淡而自然,一如季節更替。

入職海信40年,周厚健在65歲岔路口毫不猶豫地走向“隱退”,一切早有預兆。

周厚健揮別海信:一場“遲到”的"和解”

來源:看究竟App

7年前,時任海信集團總裁於淑珉退休並由劉洪新接棒,周厚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退休一事,表示“按照青島市國資委對管理幹部要求,65歲是退休年齡,所以我最多不會幹過65歲,我不會拖時間。”

這是相對委婉的説法,2014年年底,周厚健曾堅決表示“絕不戀戰”,甚至還想過提早退休。。在他看來,戀戰有兩種人,一種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一種是能力很棒的人,“我這兩種人都不是。”

到了2016年,距離規定退休年限僅剩一年,“不戀戰”的周厚健卻被青島政府挽留了下來。

時任海信集團總裁的劉洪新傳達青島市政府決定:延長周厚健退休年齡退休時間不定,主要看身體狀況。理由是“有利於企業家精神和財富的延續,也有利於海信的持續發展。”

對於延遲退休,周厚健有些不情不願。在海信集團高管內部會上,周厚健表示:自己主動提出且表達了到點就退的願望,幾十年高強度的壓力和工作身體也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他同時也表示,青島市委的決定是對海信的經營團隊的肯定。

對周厚健而言,來自青島市政府的這則決定,是信任,也是擔子。彩電行業龍頭之位一連坐了數年,海信受到了來自行業內以及互聯網的雙重衝擊。2015年年報顯示,海信家電當年營收出現罕見下滑,海信視訊營收同比增幅僅4.08%。

彼時,還未暴雷的樂視風頭正盛,後入局的小米也利用供應鏈優勢接連推出互聯網電視。帶着互聯網基因的“新生物”入市,業績翻着跟頭往上竄。

曾被外界稱為海信智能電視VIDAA之父的高雄勇在離開海信後直言,“我原來在海信,我跟王川(小米電視負責人)説,智能電視你玩不過我,我的軟件做得比你好,我們有那麼多年經驗,我門後面有幾千、幾萬人你肯定幹不過我。但我看了那個(小米電視)之後,我無法説了。”

“互聯網+”的大潮肆意拍打着傳統家電的堤壩。但周厚健不以為然,在他眼裏,海信是一個以製造業為根本的企業,手握多年製造業經驗,海信“不怕戰”。

“我們講軟件運行不能在虛無的空氣上運行吧,有很多人在談雲,我説他在哪裏運行?還是在硬件上運行吧!沒有硬件哪有軟件?”

時間是檢驗一切問題答案,五年過去,海信業績上漲勢頭兇猛。家電市場萎縮的2021年,供應鏈緊張疊加海內外疫情等多重因素,家電行業持續業承壓。據海信披露,公司全年營業收入1755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歷史新高;海外收入731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海外收入佔比42%。

家電分析師劉步塵認為,目前,海信在國內家電業已做到前四或前五,除了“做大海信營收規模”外,“賦予海信科技屬性”是周厚健的兩大貢獻之一。

畢業於山東大學電子系的周厚健骨子裏有着對技術的“偏執”。

“技術偏執狂”

“我説你們能不能不給洋品牌吹呵,你們如實報道不行?你們整天説三星第一,到底誰是第一?”在一次由國資委牽頭的交流會上,向來説話直來直去的周厚健對着在場的百餘位記者發問。

周厚健認為,“如果按照全國銷售額這個指標,海信早在2006年就是全國第一”。海信集團官網介紹稱,海信電視已經連續16年全國第一,2021年,海信系電視全渠道整體額佔有率穩居第一。

周厚健對技術有着偏執,同時也有自信,海信集團內部也稱呼周厚健為“技術偏執狂”。回顧周厚健掌舵的30年,海信總結出了“五件寶”,其中一條就是“作為技術偏執狂,為海信奠定了工程師基因,讓創新與研發成為海信的澎湃血脈。”

一切緣起於1992年。從零開始在青島電視機廠做了10年後,周厚健升任青島電視機廠廠長。

回憶起當時,周厚健對外表示,其實自己並不想當這個廠長。“在此之後呢,所做的工作都不是我熱愛的。這就是我説的,幹企業其實我是不合適的。但是有一點,我挺執着的,整個過程都伴隨着我的執着而發揮了作用,比如説好勝,包括責任,包括再融入感情,這個執着就變得很有意義。”

上任當年,周厚健先燒了兩把“火”。首先是大幅度提升研發人員的收入水平,其次則是搭建海信創新體系,成立海信技術中心。

為了解釋技術的重要性,周厚健以“企業家和廠長”作對比,表示:如果中國企業不能實現技術上的突破,那麼中國的企業家就只能是為跨國公司服務的“廠長”。

改革如火如荼進行,海信的第一個里程碑,是芯片。1998年,在周厚健的推動下,海信開始研究芯片開發。到了2005年6月,海信成功研發出中國第一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並將其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我國年產7000萬台彩電卻無“中國芯”的歷史就此終結。

2016年,周厚健走到法定退休年齡前夕。彼時的海信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題——是否要在一片反對聲中堅持激光技術。答案是肯定的,激光電視是周厚健眼中的絕對潛力股,代表着電視行業的未來形態。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海信在激光電視領域已經申請了國內外專利1366項,授權531項。在2020年,海信的市場份額就超過了53%,而在2021年,海信激光電視的銷量又進一步同比增加了27.59%。

但與其他技術路線的電視相比,激光電視仍是相對小眾的選擇,需經歷市場的進一步驗證。據奧維雲網數據,2021年中國彩電市場總銷量共3835萬台,其中大陸激光電視市場出貨量共28萬台,整個市場容量佔比不足1%,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端消費領域。

無論芯片還是激光電視,都是周厚健掌舵期間的冰山一角。將時間線拉長,周厚健的成果累累。

三十年間,周厚健將海信從一家地方電視機廠,一步步帶領成為如今擁有多媒體、家電、IT智能系統、地產及現代服務等四大產業板塊的跨國集團,在全球佈局了29個工業園區和生產基地,同時還佈局了20所研發機構。

這期間外界的榮譽紛至沓來,周厚健卻十年如一日地謹慎、謙虛。

“事了撫衣去”

掌舵海信的三十年裏,周厚健幾乎每隔一段都會公開“自我批評”,並且迅速給出解決方案。

2004年,周厚健有三個不滿意:規模不夠大、資本運作不好、海外拓展力度不夠。兩年後,周厚健“破天荒”地力排眾議主導推進科龍的收購,一石三鳥。在此之前,周厚健一向以謹慎、務實聞名。當時曾有個有趣的比喻:壕溝對面有一座金山,有9成的把握可以跳過去,但周不會跳,因為有1成風險。

十年過去,到了2014年周厚健口中的“不滿意”更多了。他把海信市場推廣能力弱的“鍋”攬在身上。“主要是我這個頭不行,頭不行,別人就要做很多工作。”在2017年的十大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周厚健補充説道:“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準確的説是我比較怕拋頭露面,所以影響了海信的宣傳。”

在外界看來,痴迷技術的周厚健有着古代匠人的部分特質,比起外在的“吆喝”,更追求產品和技術的好壞。

在接受央廣採訪時,周説:“可能恰恰因為自己作為理工男,技術思維比較強,唯恐把話講大,絕不允許誇大宣傳。所以對外宣傳上一直相對收斂,他和團隊一直堅持着‘如果我們水平高的話,幹十分正好講十分’,就不存在講過了或者講欠的問題。其實,他寧願幹到十分講五分。”

這導致消費者們更多是在電視、空調、冰箱等to C的家電產品中瞭解海信。殊不知,海信在科技含量比較高的B2B領域,比如精準醫療、計算機輔助、智慧交通以及光通信產業都是中國做得最好的、最大的企業。據悉,截至2020年,海信的B2B產業已經佔到整體企業利潤的40%。

這或是周厚健將掌舵權交給林瀾的原因之一,後者所擅長的,正是海外業務以及市場推廣。從這個角度來看,周厚健又一次完成了提出問題,給出方案的循環。不過,這將是最後一次。

早年間的經濟報道習慣用江湖來形容企業家們爭鳴的大時代,江湖裏遍佈傳説,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情壯志,也有事了拂衣去的恬淡灑脱。周厚健是後者。

據瞭解,與其他公司不同,海信將股權拆分為所有權、支配權和受益權三個組成部分。所有權和受益權給員工,而員工沒有支配權。也就是説,拿到海信股權的員工,在股東大會上有表決權,也能接受股權收益,但是不能抵押轉讓,調離、免職、退休時不能帶走。

2021年1月,周厚健又推動海信完成了新一輪混改,混改完成後,海信的股權激勵平台“海信控股”將行使原海信集團的全部職能。

股權激勵和混改兩相結合,海信即可以保證員工持股“當家作主”,又保證了持股員工的“新陳代謝”。 此前,國務院國資委曾讓周厚健給國資委一百多個央企去做個報告。“這表明他們認可你這個激勵方式。國資委也考慮借鑑和推廣這種股權激勵方式,我們毫無保留的把這一套辦法的關鍵之處都講了。”

有關周厚健退休的推文中,海信集團用一句話簡單交代了周厚健的安排。

“作為既得利益的勇於犧牲者,帶頭放棄可以終身持有的股份,為海信創造了‘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股權激勵機制,讓企業獲得長久不竭的內生驅動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71 字。

轉載請註明: 周厚健揮別海信:一場“遲到”的"和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