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九派新聞報道,4月27日上午,有網友曬出一張知乎App的推送截圖:“李玉剛跳河自盡的前因後果”,引發一眾網友熱議:李玉剛出事了?
然而,點開推送文章,內容卻是李玉剛在2015年北京衞視《人生相對論》採訪中分享過的一段早年經歷:在出道前,李玉剛曾因失業貧困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選擇跳河,被好心人救起來之後,重新站了起來,開啓了新的人生。
在時隔多年之後,李玉剛這段往事被突然翻起,並以聳人聽聞的標題進行推送。相關推送截圖在網上曝光後隨即引發熱議,相關話題也火速登頂熱搜榜。
輿論被驚到,李玉剛本人也無奈回應,“突然熱搜第一!電影尚未殺青,還沒到宣傳期呢?心直跳,冷靜。看來以後內心得承得住”。
其實,題為“李玉剛跳河自盡的前因後果”的文章,早在一年前就在互聯網上流傳了,屬於典型的自媒體集納文章。而文章標題很“標題黨”,足以讓人產生巨大的誤解。
而這篇文章在一年前並未引發多大關注,或許和文章特性有關。該文信息拉拉雜雜,顯然並非嚴肅創作而成。或許是人們對這類文章已經“免疫”,所以沒有多加留意。
但是,當知乎這類互聯網平台將此文拎出來,並向用户進行推送,事件的性質顯然已經產生變化——平台的推送相當於是一種認證。讀者即便知道這篇文章“不正規”,但卻知道平台是“正規”的。
這也是為什麼一篇“標題黨”文章,在平台推送之後會引發軒然大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把它當成了嚴肅的新聞。所以,李玉剛上了熱搜,知乎也上了熱搜,無論有意無意,都是平台給了這篇文章某種加持。
▲被掐頭去尾的標題黨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圖/微博熱搜截圖
“標題黨”為人詬病已久,也可以想象,至少在這次事件中李玉剛本人就大受影響。“標題黨”斷章取義的做法,往往會對公眾產生誤導,造成社會信息傳達的偏差。而“標題黨”本身也是追求這種效果的,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歧義來捕獲點擊量。
也正因此,相關治理行動早就開始了。今年3月10日,中央網信辦就部署開展了“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其中再次提到“標題黨”炒作行為。梳理以往的整治行動也能發現,“標題黨”幾乎次次都在,可見這一問題的頑固。
在這起事件中,首先作為源頭的自媒體創作就不夠嚴肅。把相關信息掐頭去尾,把陳年舊事弄成聳人聽聞的樣子,完全不顧其可能給個人名譽帶來的重大傷害,這種“標題黨”操作應當受到嚴厲譴責。
同時,平台也當認真反思整起事件,檢討平台本身的抓取、推送流程。尤其是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平台,理當比自媒體要更加嚴謹、審慎,充分盡到審核義務,確保推送信息的真實、準確性,而不是將一篇來源不明的文章一本正經地進行推送,把“標題黨”文章的聲量成倍放大,造成輿論普遍誤解。
對所有互聯網平台而言,這次“標題黨”事件都是再一次警醒,即便是開放創作的平台,在進行推廣時也絕不可“照單全收”,更不可為了流量“腦門一熱”,最終給他人乃至社會帶來困擾甚至是傷害,平台自身也將為這種違規行為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