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1905電影網專稿 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聯合執導的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將提檔到9月30日上映。影片目前放出所有篇章的預告,分別是由徐崢導演,取材於中國第一支商業廣告的《鴨先知》;由章子怡導演,以研製長征一號火箭、發射中國首顆人造衞星為背景的《詩》;由吳京導演,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冀中騎兵團的《乘風》;以及由沈騰導演,帶有科幻喜劇色彩的《少年行》。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乘風》這一篇章的故事,以團長馬仁興與兒子馬乘風為主線,描述了抗日戰爭中一支戰功卓著的鐵騎隊伍冀中騎兵團,為保衞民眾撤離誓死抵抗日軍的故事。影片中的冀中騎兵團,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其番號為晉察冀軍區騎兵獨立第二團。因為長期在冀中作戰,所以通常被稱作冀中騎兵團。《乘風》正是用電影的方式,把這支英勇鐵騎隊伍的故事呈現給觀眾。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歷史上的冀中騎兵團,根據呂正操上將在他的回憶錄裏描述,騎兵團戰鬥在冀中平原,穿插於平漢鐵路線之間,使用長途奔襲、迂迴包抄等戰術打擊侵略的日軍,共作戰50餘次,其中比較成功的突出的戰力夜襲安平縣城。冀中騎兵團為國捐軀,在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軍事評論員白孟宸提到:“1942年‘五一’大掃蕩期間,冀中騎兵團是藉助快速機動的特點,在最危急的時候,衝向日軍重兵把守的一些相關路口,跟日軍進行近身肉搏,很多次都是在日偽和咱們需要轉移的老百姓之間,拉出一條人堤,所以損失很大,整個騎兵團當時馬上馬下算下來2000多人,到最後歸建的據説不到400人。”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乘風》這一篇章在還原這段歷史時,預告片的一些片段受到了網友的質疑,有人認為騎馬迎戰敵機是藝術化加工,顯得不夠真實。對此,白孟宸解釋:“這段是對空攔阻射擊。在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使用輕武器一共打下14架敵機。而吳京騎馬射擊、在山頭上佈置對空射擊小組,目的其實不是打敵機,而是通過攔阻射擊干擾飛機進入俯衝投彈航線。當時飛機想要對地面進行射擊掃射要進入一個航線,機頭對着目標,不能左右幅度過大,通過射擊的方式讓對方脱離航線,飛機就要兜一大圈回來,就爭取了時間。吳京在片子裏面喊要進套子,就是一定要到了相關位置再攻擊,是比較符合戰場當時情況的。”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真實的戰爭遠比電影反映出來的更加殘酷,《乘風》正是希望讓觀眾通過這個篇章,瞭解戰爭的殘酷,瞭解我們父輩在當年鬥爭的艱辛,以及他們毫不動搖的信念。白孟宸表示:“對於我們這一代觀眾來講,現在我們的軍事工業水平提高了,為解放軍去提供永遠不會疲憊的鐵馬、鋼馬等等。但我們還是會記住,在過去抗戰期間‘小米加步槍’的那個篳路藍縷的歲月,因為那個歲月是我們現在能夠看着解放軍強大、中國強大國力的基礎。”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在我們國歌裏詠唱的“最危險的時候”正是警惕我們居安思危。中國電影人用一部部作品,紀念抗戰的先輩,他們的鬥爭換來我們今天的安穩。我們應該到現在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要傳承父輩的志向,為建設中國而努力,為下一代營造更美好的明天——正如上一代為我們作出的奉獻。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今日影評》編導觀察:《乘風》這個篇章是《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中我比較期待的一個部分,與其他幾個篇章相比,這個部分要更燃也更殘酷。其實看到戰爭的慘烈並不是目的,就像嘉賓説的,“忘戰必危”,只有記住過去的篳路藍縷,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的擁有。(袁丹陽,《今日影評》當期編導 )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6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和我的父輩》:吳京策馬奔騰,《乘風》而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