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今年,大叔的一位朋友3戰考研失敗了,這次只差1分。

放榜那天,他發了一條朋友圈: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跟他聊天的時候,感覺他特別沮喪,他説感覺努力也沒什麼意義,不如在家裏躺平,連工作也不想去找了。

我想你也一定能夠有過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就是用盡了一切努力,卻仍然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一瞬間對生活失去了掌控感,腦海裏只剩下“認命吧”、“就這樣吧”……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這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重新振作起來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從控制點理論入手,來談一談如何“突破命運的枷鎖”。

01

為什麼挫敗後,容易認命?

心理學家Glov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

控制點

是一個人將成功或失敗,歸因於自身還是外界環境的傾向。當你認為事情的結果完全取決於自身的努力、能力時,是一種內控的表現;而當你認為事情完全是外部因素導致的(環境、命運等),則是外控。

[1]

考研的這位朋友決定三戰的時候,肯定是相信自己的努力會改變結果;但再一次的失敗,讓他喪失了掌控感,便由外控轉向了內控。

這裏所説的外控和內控,不是兩極對立的,而是有程度的劃分。

如果0分代表完全外控,100分代表完全內控。我們不是0或100,而是在這個區間內的一個數值。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大量研究發現,相信結果取決於自身努力和能力的人(內控),擅長設定目標、自我激勵,更容易面對挑戰、獲得成功。

[2]

心理學家還發現,面對成功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內歸因;面對失敗的時候,我們卻喜歡外歸因。因為在不可控的失敗面前,過度內控反而讓我們陷入不必要的焦慮中。

生活中有哪些不可控的事呢?

你愛的人對你無感

想要面試的兩家公司時間撞了

費力討好的客户就是看不上自己的產品

努力了3年的高考卻遇到肚子疼

……

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仍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努力、沒有盡力,就更容易陷入不必要的無力感中。“認命”,説不定是另一種灑脱。

就好比失戀後我們常説“緣分盡了”,這樣想,就不再糾結於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是不是可以挽回,反而更容易走出沮喪,走進下一段關係。

02

被宿命論控制,會讓你喪失快樂與健康

面對不可控的事情,“認命”雖好,然而,千萬不要將這種失控的感覺,帶到生活中的其它事情上。

例如,不要像開頭的朋友一樣,因將考研失敗歸因於命運,而覺得自己其它任何努力(比如努力找工作),都沒意義了。

為了幫這位朋友走出來,大叔給這位朋友推薦了一部電影

《觸不可及》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菲利普,他住的房子奢侈豪華,有無數的僕人照顧他,他的幸福感簡直無法想象。

可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去跳傘,結果導致脖子以下癱瘓、妻子死亡。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本來熱愛生活與挑戰的菲利普,癱瘓後卻覺得自己多年的努力和財富積累,在命運面前微不足道。帶着這種宿命論面對生活中任何事情,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方面,宿命論使他厭惡面對挑戰。

[3]

菲利普之前特別喜歡極限挑戰,經常參與跳傘等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可癱瘓後卻喪失了一切動力,他覺得努力也沒有意義,連説話都不想嘗試。

另一方面,宿命論影響了他的身心健康。

研究者解釋,外控之所以會影響健康,是因為它會降低一個人對抗壓力、尋求幫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這是因為外控者,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面對問題傾向於逃避。明明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由於自我否定,也認為自己做不到就根本不去做了。

悲傷絕望的菲利普,連最簡單的身體康復都不做了,導致身體每況愈下。

好在他遇到了一直支持陪伴他,給他力量的護工德瑞斯。

03

挫敗後覺得努力無用,該如何找回掌控感?

德瑞斯不像其他護工把菲利普當成服務對象,而是把他真正當成了朋友:

在聊天時,經常開菲利普的玩笑;

甚至帶菲利普去飆車。

在德瑞斯的陪伴下,菲利普慢慢變得自信和有力量。

電影中,菲利普因殘疾自卑,爽約了和女筆友的約會。此時的菲利普更多認為,自己不可能再擁有愛情了。

可是助工德瑞斯揹着他,暗地裏約了女筆友與菲利普約會,並在把菲利普騙到約會的餐廳後,德瑞斯就離開了......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和菲利普想象的完全不同,女筆友並沒有嫌棄他,相反兩人相談甚歡。之後走在了一起,還生了兩個女兒。

很多時候,在遭遇挫敗後我們會認定,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努力了;

可實際上,除了我們無法控制的結果之外,生活還是有大量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努力改變。

就像菲利普無法使身體恢復到以前,但是他仍然可以去愛、去享受生活、去結交朋友。

那麼,陷入“認命”的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呢?

一項長達六年對14541對夫婦的跟蹤調查,給了我們答案。

[5]

1.尋找一段穩定的關係

研究中伴侶雙方都表示,當與家人和朋友吵架或關係疏遠後,會增加外控傾向的可能,覺得自己無法支配和掌控生活。

而夫妻關係穩定、雙方始終共同生活的伴侶,彼此都更認為努力能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可能是因為,一段好的關係能帶給彼此支持和安全感,從而更相信自己。

除了《觸不可及》,大叔還強烈推薦另一部類似的電影《遇見你之前》,這些被命運狠狠打了一巴掌的人,因為遇到一個沒心沒肺的知己、一個永遠笑對人生的伴侶,從此生命便恢復了力量和自信。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2.從小事培養獨立,減少對別人的依賴

你覺得,當伴侶生病或失業後,我們會變得外控還是內控呢?

在6年的研究中發現,另一半遭遇重大疾病或對方失業,自己不得不照顧另一半或重新上班,會更相信自己的努力能改變結果。

研究者解釋,這是因為迎接並戰勝挑戰,會增強一個人的自信。

這一點和依賴穩定的支持並不矛盾。

穩定的關係能帶給我們認可與安全感,但不要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讓自己不能獨立面對生活。

電影有一段很觸動大叔,在德瑞斯的鼓勵下菲利普變得越來越內控,全身癱瘓的他,決定再次挑戰跳傘,面帶微笑滑翔天際。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成功挑戰的他,又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變得更加自信了。

當然,跳傘這種挑戰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你

可以試着獨立制定一些小挑戰,例如:

每天讀半個小時書;

每個月主動認識一些新朋友;

每年計劃一場獨自遠行;

……

通過完成這些小挑戰,來增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3.多運動和賺錢

除了以上兩點外,研究還發現:面臨財務問題、失業危機,會降低內控;

經常鍛鍊,保持健康,會增加一個人的內控。

對我們普通人來説,沒有足夠多的物質財富,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健康,努力多賺點錢。

大叔的一位朋友,在35歲時事業陷入低谷,覺得之前自己努力工作根本沒有用,整個人非常喪。

後來,他養成了每天跑步的習慣。

他不僅身體變健康了,而且在每天多跑幾百米、一直到參加了全程馬拉松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相信自身的力量。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寫在最後

很多時候,生活與命運的結果確實不由自身所決定。

高考、考研的失敗、失戀等等,除了努力外,也有很多不可控力的因素。

這是每個人,所必須面對的自身或命運的侷限性。

菲利普遇到了護工德瑞斯,給了他力量和支持,讓他走出來人生最昏暗的一段時光。

相信我們每個人在遇到痛苦與挫折時,都能成功面對與超越。

祝願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能綻放光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3 字。

轉載請註明: 失敗叫“認命”,愛卻“不服輸” 6 年研究教你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