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11個、獲獎37個,大膽預測: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一定是它
不是我吹,華裔導演趙婷的《無依之地》自從去年9月份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以來橫掃各大電影節,影片提名11處、獲得“最佳影片獎”榮譽達到了37個,這其中還不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獎等。
她更是身兼編劇、製作和剪輯。
許多影評人都稱2021年各獎季將由女性導演稱霸,而趙婷彷彿就是領着眾多女導演昂首闊步的領跑者。
當我看這部電影到一半時,我就知道它能得很多獎項。
我會二刷甚至N刷(放在任何一年,都會是我的年度愛片之一) 。
今年奧斯卡頒獎推遲至4月25日舉行,我相信《無依之地》在提名上定有席位,甚至是衝擊今年的最佳影片,希望真的很大。
太喜歡趙婷導演的敍事,詩意,温柔,不灑狗血。
看似輕描淡寫着人情分合,內裏藏着的情感卻是波濤洶湧,不斷拍擊我的心,淚水一波波湧上。
順便八卦一嘴,趙婷是華裔導演,她是宋丹丹的繼女。
自從去年華裔導演王子逸落選奧斯卡後許多影迷一直憤憤不平,如果今年趙婷能奪此殊榮,那將絕對是華人的驕傲!
“我不是沒有家,我只是沒有房子。”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起了很大的變化。
薪酬被房價拋離、很多原屬中產階層的人向下流動、工作零散化、中老年的退休金無法養老……
諸般因素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把全部家當塞進不算寬敞的露營車中,穿梭各地做散工,也形成了一個另類羣體——遊牧族。
他們有着一套自己的生活常識與技能,並且很快就能看出對方的需求,互相照應。
身兼作家、記者的傑西卡·布魯德駕駛露營車追訪不同的遊民故事,花了數年研究這一現狀的人,並將其寫成書《無依之地》。
當初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獨具慧眼。
奧斯卡影后愈發覺得小説故事的可看性後,並積極邀請趙婷與她共同合作:
我看完《重生》後深受感動,並極度好奇趙婷是何方神聖?一位女性導演能以男性掛帥的西部片來描述一部逆境求生的普世故事,細膩表達出求生及逐夢的過程讓我完全敬佩。
女主角Fern(芬恩)原本住在內華達州的一個小鎮上,但在她賴以為生的石膏礦廠倒閉、丈夫病歿……
這個小鎮也成為鬼城,Fern則是最後離開的居民之一。
她將剩餘家當搬上細心改裝過的露營車,展開遊牧生活。
車子開到哪工作她就在哪,一路上遇見許多的人與事,也看見了美國的真實樣貌。
她靠着接一些季節性倉庫工作、做做零工、在餐廳打工等等,在現代化世界的邊緣維持生活。
原著的主角是一羣遊牧的人,電影改編則把這一羣人作為參照點,再塑造一個獨特的人物。
所以看《無依之地》時,我腦中浮現了西恩·潘的《荒野生存》。
雖然這兩部討論的方向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尋找自我的方式上,兩位女主角的選擇是一樣的。
他們都選擇踏上一段孤獨的旅行,進入荒野中與自己生活。
《無依之地》的聰明之處來自於電影在開頭善用且滿足了觀眾對於類型電影的期待心態。
既然是修心之路,所以《無依之地》也可以看做是一部公路電影。
作為公路電影該有的東西無一不備:美景、詩意、寫實感,甚至獵奇。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更是以身作則,祭出在路邊尿尿、甚至讓觀眾看到她突然肚子痛腹瀉時還有人敲她門等狼狽畫面……
也許現在的公路電影早已不稀奇,但自從看了《無依之地》啓發了我對公路電影的另一種想象。
先不説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的演技有多出色。
整部影片的色調及節奏平穩,雖然影片有點文藝,但絕不會讓人觀看疲乏。
我們就像跟着一位導遊穿梭在荒野與各式各樣的建築物間,追尋某個心裏不希望它消失的東西——自由。
就整體的故事及節奏來看,我會説《無依之地》是一部漸入佳境的電影。
一開始讓人感覺有點像是半紀錄片式的美國邊緣人紀實。
但隨着Fern在各個荒野的穿梭及遭遇到的各種人,觀眾逐漸開始明白為何Fern不想回到温暖且安全的家。
就算她遇到的人都放棄了遊牧的生活也不足以改變她。
這部電影不只是訴説着一個人的回憶與經歷,也在片中觸及到關於真實存在在美國的這些邊緣人。
我不會説電影中對於社會的批判有多麼強烈,這顯然也並非《無依之地》的主旨。
然而最奇妙的點也在於這裏,《無依之地》又不只是公路電影與社會批判電影而已。
這些真實的背景資訊提供給觀眾一個更加寫實、能夠擺脱獵奇眼光的出口。
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女主之外的故事。
Fern是為了亡夫而踏上旅途。
她與人總是保持距離、注重隱私,不太透露心事,但並不冷漠;
Fern與自然的關係則是親近、私密的,她在河中裸泳時,那種自在感令人耳目一新。
Fern雖然將情緒藏得很好,堅定認命地接受自己的生活選擇
但她堅毅中總是混雜着疲憊的雙眼,仍然透露了艱困日子在她生命裏刻下的痕跡。
而電影后段Fern與妹妹的談話、以及她亡夫的簡單事蹟,讓觀眾更瞭解Fern敏鋭、體貼的那一面。
除了麥克多蒙德,片中另一位戲份較多的專業演員,是飾演Dave的大衞·斯特雷澤恩。
至於其他演員則多數是素人,並且是真正過着遊牧人生的人們。
他們的本色演出,搭配上男女主精湛自然的演技,令整部劇情片幾乎像紀錄片那樣真實生動。
所以你該知道,《無依之地》訴説的不全然是Fern一個人的故事,沿途還有其他的人。
金融風暴的受害者、失去摯愛的親屬、以及熱愛旅行的人等。
大家的人生路都不同,卻有許多共感之處,讓彼此產生特殊的聯繫。
我們暫且稱呼他們為“遊牧者”。
電影中具體呈現出遊牧民族社羣的生活樣貌,不卑不亢。
幾度都能讓人忘掉他們多數都是存款和退休金帳户裏不到1000美金、朝不保夕的人,但他們卻能活得、擁有的比多數人都豐富的情感。
在女主與他們的片段閒聊之中,影片呈現各種生命故事,以及告訴我們他們“為什麼上路”的理由:
例如越戰老兵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症之苦,無法面對噪音與人羣;
還有人聽聞朋友替企業工作一輩子,等到終於能享受人生之前就病死了;
又或者年老罹癌又不想住醫院度過人生最後、又或者失去摯愛之後不知如何往前走於是上路尋找答案或救贖......
某些經歷讓他們走到這社會的邊緣。
有些是被迫,但有些是自願選擇在寂寞天地之間找尋自己的身份,盡力存活之餘,試着挖出一些比“活下去”更多更豐富的東西,在世俗之中尋找脱俗的美麗。
但這一點都不“療傷”!
他們得做各式雜工,盡一切努力抵抗低温、疾病、車子故障等等危險。
當Fern在冷得半死的冬天待在車上過夜,沒人有把握第二天她能醒得來,這就跟難民的待遇是一樣的。
他們很需要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但偏偏現實很殘酷,形成惡性循環。
這些遊牧羣體,雖會互相照應,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與工作與人生軌跡,需要不斷遊牧,因此不斷得説再見,完全無法預期未來。
不過,這些人並不悲情,也從未尋求其他人的憐憫。
他們不一定是選對了人生。
但這是經過各種人生悲喜、考量現實選擇之後,最願意過的生活,並在其中找到快樂。
趙婷的切入手法相當高明,搭配優美配樂與精彩攝影,時而捕捉大自然的壯闊優美,時而近身特寫紀錄人物。
Fern將生命中最璀璨的歲月貢獻給自己深愛的丈夫。
而這個男人離去等於抽走了她的一切——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與定義這段歲月的基礎。
她讓對這樣的世界沒有概念的觀眾,也能完全沉浸其中。
等到全片最重要的句子“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漸漸浮出時,觀眾已經可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在這條漫漫長路上,某種既孤寂卻又懷抱希望的感覺。
這樣的一席話才真的讓Fern對丈夫的離去感到釋懷,最後朝向那片沙漠盡頭的高山駛去……
在沒有目的地的旅途上,生死界線漸漸模糊,未來不管是生是死,我們或許都能再度相會。
沒有起點與終點,沒有最後的告別。
世界是如此寬廣而寂寥,但想到彼此懷抱的信心與掛念,再多的悲傷都頓時釋懷了......
趙婷竟能用一部線性、單純的電影帶出瞭如此宏大的命題,真的令人佩服。
影片靜靜地看着每個人的旅程。
有人在孤獨中找到了自由,有人走到生命尾聲只想再一次回味燕子飛舞的壯麗場景、有人漂泊多年後重新回到家人的懷抱,也有人仍在療傷,繼續與自己戰鬥……
不用急着走出來,不用硬將自己放在社會告訴你該如何生活的框架中,不用逼着自己樂觀與正面,只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下去就好。
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與意義。
也或許不會,不過沒關係,你終究會走出來。
電影裏有不少人對Fern伸出援手,希望能幫助她更快脱離遊牧生活。
但她不需要被拯救,她的人生並不悲苦,她只是在找尋下一個目標與方向,僅此而已。
她無法停下來
日升月落,人來人往,一地飄過一地,一處駐過一處,她睡得不多,但想得很多。
她盡力把握每一次短暫的兼職打工,但日子漫長得就像連綿不輟的山脈,總是會將她趕往滾滾煙塵風沙之中。
事實上,她自己也不能真正地停留。
一如只有在那冬寒夏悶的車廂裏她才能稍稍淺睡。
我喜歡Fern與每個遊牧夥伴的相處時光,真摯簡單平凡,沒有爾虞我詐,只有彼此包容的體貼與關懷。
我喜歡遊牧者無私的心,當物件不再適合自己時,懂得釋出與分享,讓物件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新的價值。
我也喜歡喜歡Fern與露營車的情感羈絆。
Fern的露營車故障送修,修車廠師傅告訴她修理費太昂貴,買台新的比較划算。
Fern説:我花了很多時間打造這台車,很多人不明白它的價值……
露營車象徵着Fern的人生,花費許多時間,一點一滴將車子改造成適合自己的模樣。
別人眼中她的露營車或許破爛不堪。
但在Fern眼中,這台車是她的生活她的歸屬她的家,捨棄了車子,等於捨棄了她過去幾年的付出。
趙婷把焦點放在Fern身上,隨着這個與其他“牧民”若即若離的女性,從外在的露宿生活細節描寫,漸漸探入她孑然一身上路的內在動力:
這是Fern治療喪親之痛的心靈之旅。
電影遊移在個人內在歷程與切入社會問題之間。
而敍事焦點隨着對主角的描寫越來越深,把遊牧呈現為個人選擇先於為勢所逼。
一方面,導演着意顯示她知道遊牧者背後的社會問題,在Fern探訪妹妹一段戲中,表達她對炒樓炒地現狀的不滿。
然而這種以對白插入信息的手法,給人一種聊備一格之感——這部影片是有批判社會問題的意向!
電影把亞馬遜廠房的工作描寫得相當正面,輕鬆無壓力,錢又易賺,和肯·洛奇的《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裏貨運司機的血汗苦情大相徑庭。
但電影最後還是強調個人選擇的因素:Fern有兩次選擇舒適家庭生活的機會,她都放棄了。
“很多人流浪是因為個人創傷”的信息,也在那個看來像聖誕老人的遊牧者領袖與Fern的對話中予以強調。
有趣的是,電影終結時又插入了一則字幕表示人們是被逼上路。
導演想表達的信息,都用較直接的話術傳遞給觀眾。
當市面上的多數電影人還在擔心高舉議題大旗時會被冠上“消費過度”的罪名之際,
趙婷和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以極為輕巧之姿就越過了這道門檻,讓我們看見批判電影的另一種樣貌的可能性。
那就是不用批判的語彙,而是直接端出對立面的立論之美。
Fern的妹妹甚至認為遊牧族所體現的勇敢拓荒精神值得敬佩,也正是美國原始精神永遠不該被忘掉的一部分。
一開始或許還讓人以為這僅是姐姐為妹妹辯護的場面話。
後來才知道她為了支持妹妹的這份理念,得忍受妹妹離家這件事實讓她心裏破了個洞的痛的深刻。
但兩姐妹在隔天清晨道別以後,那刻拍出兩人背對揹走向各自路途的長鏡頭畫面,卻又是若此昭然地説明了兩個道不同的相愛家人的彼此敬重。
這一幕,我久久不能釋懷。
電影沒讓人看到的畫面是,在丈夫過世之前,Fern也可能是過着上述我們所以為的美滿家庭生活的。
從她去大衞家暫享了一夜感恩節聚餐的熱鬧、從她看懂Dave是如何在與兒子四手聯彈時小心翼翼地抖手着在維護那份得之不易的尋常幸福家庭時光的眼神,都可以看見Fern其實是懂得的,也並不排斥那樣的家庭價值。
只是,她心所摯愛、那個將對方在的地方當作家的對象已然離開。
而在療傷之旅路上的Fern暫時還無法空出一個位置給Dave,無法接受他的愛。
這樣的場景令人想起2008年凱莉·萊卡特執導的《温蒂和露西》,都是有關美國女性孤身上路,也是用自然光源製造寫實感。
米歇爾·威廉姆斯飾演的少女像Fern一樣駕着一輛破舊的汽車,但她不是流浪,而是要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工廠打工。
小狗露西是她唯一的夥伴,卻在中途失散。
威廉姆斯的演繹突顯了女性在路上的孤獨與脆弱。
相對起來,Fern由氣質剛強的兩屆奧斯卡影后飾演,獨行於天地之間,則有一種脱離文明社會的自在。
《無依之地》的影像表現也非常不錯。
受恩師泰倫斯·馬利克影響的趙婷一直在電影中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或許解釋了她為何在敍事中選擇個人先於社會。
《無依之地》延續她在前作《騎士》和《哥哥教我唱的歌》的攝影風格,表現天然日光變化下的壯闊景色與天空。
喪夫之痛太深令她悶悶不樂,也是她在路上漸漸體會到獨對天地之間的樂趣。
我比較欣賞的是趙婷在人物及背景比例上的拿捏得當。
如果背景太多會讓這部片變成一個普通的公路電影,甚至因為題材性而帶有紀錄片的感覺;
若是人物太多則會讓人感覺不出公路電影特有的“人與場所的互動感”。
我特別喜歡地質公園的那場戲。
當Fern逐漸迷失在石柱都長得很像的盆地區時,攝影師帶出了Fern內心一直到片尾前的狀態。
這種迷失在荒野的狀況映照到Fern的心中。
即使她知道該去哪裏,甚至頻頻強調車就是她家,但內心的她終究漂泊於世。
而不得不提到就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那影后級的演技了。
不得不説她把內心迷惘的情緒演得十分細緻,片中不斷地自我衝突及迷惘在她的表演中以某種幽微的方式呈現出來。
有別於《三塊廣告牌》中憤世嫉俗的兇狠母親,麥克多蒙德這次化身面臨晚年失業危機的社會邊緣人。
渴望在遊牧的旅途中,填補自己的憂傷靈魂。
雖然少了報仇血恨的執着,
不過她在影片中同樣喪失了至親的親人,只是選擇以不同的方式,來舒緩心中最深層的傷痛。
此外,片中Fern與每一位遊牧族的相遇所帶來心境上的轉變及堆疊在她的表演下讓Fern這個角色變得非常立體。
最後幾場戲可以看到Fern的表情已經從迷茫轉到堅定。
能夠全靠神情來演出一個心境變化極大的角色的好演員真的不多。
總的來説這是一部十分傑出的電影。
雖然我是事後才知道原來是女性導演的作品,但在片中可以看到一些女性導演的觀點及視角,尤其是片中最為重要且細膩的主角感情戲。
那種演員情緒的投射及渲染我想是專屬於女性導演的。
此外,電影的配樂也有適量地帶動觀眾情緒,不會讓人被音樂牽着鼻子走而忽略了演員精彩的演出。
《無依之地》也獻給不得不離開的那些人。
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獻給不得不上路的人,我們路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