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雷雨》《雷雨·後》 父女兩代的跨時空對話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娛樂

來源標題:《雷雨》《雷雨·後》 父女兩代的跨時空對話

何賽飛飾侍萍

導演埃裏克

史可演繁漪

一段《雷雨》和《雷雨·後》精華台詞的串讀,一句“我是萬方,曹禺的女兒”,拉開了“保利·央華紀念曹禺誕辰110週年戲劇展演季”的帷幕。隨後,每個角色以各自的方式登場,將個人理解帶入情境,讓人們在87年前誕生的《雷雨》劇本中看人性、看命運、看歷史、看現實、看自己。

熟悉《如夢之夢》的觀眾,定不會陌生於“連台戲”,此次由法國著名戲劇導演埃裏克·拉卡斯卡德擔綱導演,將曹禺經典《雷雨》與同為劇作家的女兒萬方編劇的《雷雨·後》製作成連台戲,父女兩代的跨時空對話與中西文化背景的跨文化碰撞,讓該劇模糊了時間與空間。

2020年12月5日在海口灣演藝中心的首演,將以同日下午和晚上連續演出《雷雨》和《雷雨·後》的方式呈現,引領觀眾在半天的時間裏沉浸於父女兩代人關於人性的對話中。隨後將於12月23日至27日登台北京保利劇院。

從《雷雨》被忽略的序幕和尾聲説起

除《雷雨·後》的編劇,劇作家萬方還擔任了《雷雨》的文學責編,她在創作闡述中寫道:“《雷雨》的原著是有序幕和尾聲的,裏面只出現了一對孩童兄妹和議論住在這所陰森大房子裏的兩個老人,而眾多的演出中幾乎都刪去了序幕和尾聲。我改編的《雷雨》正是從序幕和尾聲的年代開始,從劇中人物的老年開始,這是一個新的視角。當《雷雨》的故事過去幾十年後,該死的都早已死去,活着的人度過了漫漫人生。這時候,歲月和時間賦予了《雷雨》另一副面目。複雜的人性、無常的人生,一切經過時間的海浪日復一日地衝刷和洗滌之後露出更深的一層,那些埋藏得很深的真相顯露了出來,這就是《雷雨·後》。”

在這場特別的分享會中,全劇的主要演員陸續從劇場的各個角落出場,娓娓道來自己對所飾演角色的理解和詮釋,演出陣容也就此正式發佈:劉愷威飾演周萍,何賽飛飾演魯侍萍,史可和孔維分別飾演繁漪,佟瑞敏飾演周樸園,徐德亮飾演魯貴,呂星辰飾演四鳳,李宗雷飾演魯大海。他們站在自己和角色的角度,講述了對劇目的理解,進行了一次獨特的“真實人設的放大”。

邀請法國導演是“冒險”之舉嗎?

現在這部戲已正式進入排練,整個排練週期長達三個月。很少有劇組拿出這麼長的時間進行一次嚴謹而完整的創作,甚至對於影視劇來説都是一件奢侈的事。來自法國的導演埃裏克·拉卡斯卡德曾三度執導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教皇宮劇目,但對於邀請其來執導的“冒險”之舉,製作人王可然稱:“埃裏克導演是一位能夠把經典作品用富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性手段逬行呈現並獲得市場價值的藝術家,希望能給中國的戲劇經典帶來更豐富的詮釋。”

在埃裏克導演看來,作品講述的都是個體的故事,人的故事,在所有的時代所有的國家皆是如此。“《雷雨》的第一層力量是有關於慾望、愛、靈魂伴侶的尋找,以及激情、絕望和死亡。第二層力量則是女性在父兄父權體制的家庭下,想要自由地生活的慾望和願景。第三層力量包含着父子之間的抗爭和暴力,兒子們的反抗以及兒子想要獲得自由的慾望。第四層力量是關於錢,如今無論貧富,人總想要更多的錢,總想要變得更富裕,實際上這是今時今日全世界很重要的一個關於社會的問題,也是一個全社會的病症。第五層力量是關於階級,階級的抗爭也是本劇的主題之一。而説到《雷雨·後》,它是《雷雨》故事的延續,在《雷雨·後》中這些人物又回來了,用不同的方式點亮他們的生命,揭露一些秘密,我們會看到在經歷瞭如此巨大的悲劇後,他們會發展出怎樣的可能性,他們會過着怎樣的生活。”

史可演繁漪何賽飛飾侍萍沒有搞錯

在現場,演員們用戲劇的表達方式分享了排練以來的感悟。飾演周樸園的佟瑞敏稱,“假如當時年輕的周樸園不捨掉侍萍,而是接納她,假如幾十年後侍萍出現在他眼前,他接納了她,孩子們生活在一個美滿的大家庭中,但這就不是《雷雨》了。《雷雨》是一出社會劇,是人文主義大戲,其中寫的是大寫的‘人’字,‘人’最難寫。中國自古認同的是’家和萬事興’,但是周樸園沒有接納侍萍,他有猶豫、有恍惚和後悔,所以結尾的處理很重要,我們既要向經典致敬,又要不囿於經典。”對於以往那麼多版本的《雷雨》,他比較認同的卻是京劇名家、“麒麟童”周信芳演過的周樸園。

分別在《雷雨》和《雷雨·後》中飾演繁漪的孔維和史可,前者表示要用自己的解讀給大家一個全新的繁漪,“繁漪勇敢也懦弱,她的勇敢來自於什麼?懦弱又來自於什麼?是不公,我仰望《雷雨》也愛慕《雷雨》。”

而史可則表示很多人都認為她和何賽飛的角色應該互換,她也將努力讓大家看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繁漪。飾演四鳳的呂星辰此次是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畢業後第一次迴歸舞台,20歲就獲得了上海電影節影后的她不僅將在劇中有自己最為擅長的技能展示,還將在劇中演出一個不妥協的四鳳。

人物

劉愷威:邂逅男演員舞台終極夢想

“人生第一次參演話劇,因為覺得很神秘、太在意,所以壓力自然而來”,劉愷威的舞台第一次給了連台戲《雷雨》《雷雨·後》。大少爺周萍幾乎是所有話劇男演員的舞台終極夢想,之前演了太多內心高冷角色的劉愷威,此次卻是從內心的温暖出發……

“有人問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温暖,對我來説,最温暖的記憶就是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奶奶給我講的故事,為我做的飯,還有她身上熟悉的味道,都讓我覺得很温暖,很有安全感。奶奶為我包餃子的場景到了今天還是慰藉我心靈的避風港,她填補了我在14歲那年出國留學的不捨,因為有這些温暖的記憶,即使身在異地,我也知道,我是帶着家人温暖的愛在走向我人生另一段旅程。可是很可惜,這些周萍都沒有,在他短暫的一生裏,卻沒有家庭所給的這些温暖。所以我是幸運的,有愛、有依靠、有安全感。”這樣一番話概括了劉愷威在排練之初一直在尋求周萍妥協、搖擺性格形成的因由。“大家對角色都有各自的想象,但我會更多地去想之前沒有過多被描述過的,比如周萍的成長經歷是怎樣的。”

在保利劇院的舞台上,從下午演出的《雷雨》到晚上的《雷雨·後》,對於演員而言,過渡只有短暫的時間,但戲劇精神內核的承接卻是符合很多人關於《雷雨》的觀後疑問:“當晚的悲劇發生後,那些人到底怎樣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象,尤其是在世的人,人生髮生了哪些改變?萬方老師給出了自己的一個理解,所以《雷雨·後》是大家從沒看過的一個戲。”

第一次演話劇就碰到了法國導演,在他看來,“這無疑是有趣的中西文化交流,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撲面而來,這種感覺對於所有人來説都是新鮮的。”

雖然僅僅排完了《雷雨》的第一幕,尚無法想像最終的舞台呈現,但劉愷威期待自己在踏上舞台的那一刻是看不到觀眾的,而是全情投入到角色中。“排練進入第二週了,大家已經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排練完,大家排隊打飯,感覺就像回到了讀書生活。這段時間,我每天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態,抹去一切經驗,把自己當成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從感受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行為背後的人生故事開始,就如同海綿一樣在汲取能量。”

文/本報記者  郭佳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