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娜扎火力全開, 搖滾範現身引人眼球, 網友: 太讚了
古力娜扎,女演員,平面模特,憑藉電視劇《軒轅劍》嶄露頭角,後又參演了不少影視作品,贏得觀眾喜愛。
古力娜扎作為一名新疆女孩,擁有着姣好的相貌和開朗的性格,因為參演的古裝劇頗多,又被網友稱為“仙女專業户”。
古力娜扎一身搖滾範現身三里屯,元氣滿滿,令人豔羨。
古力娜扎身穿黑色短袖T恤,搭配格子短裙,一改往日仙女造型,扮相相當驚豔。
古力娜扎手拿貝斯,可不是專門為擺造型,而是為了拍戲,專門學習了很久。
不得不説,長得漂亮駕馭各種造型都毫不費力,看到娜扎新的造型,網友紛紛誇讚。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U星人95xxxx579”:美娜這頭髮確實不多
網友“Virgo100621106”:哇,建國歐巴超酷
二十五年才出一張新專輯的平克·弗洛伊德樂隊(Pink Floyd)靈魂人物羅傑·沃特斯(Roger Waters)已成為最憤怒的搖滾老年。
“shits”和“fuck”亂噴,難民問題、貧富差距、特朗普……他都深有意見。連同之前受到爭議的抵制以色列及支持巴勒斯坦主張,這次沃特斯干脆把自己假想成上帝,並表示“如果我獲得贊同/也許會交出一份更好的答卷”(《Déjà Vu》)。
老了不免想生死,或者回首一生,把自己解剖了都是老音樂人們慣常的歸處。像沃特斯這樣怒火升級的反而稀少。
這些年的羅傑·沃特斯很活躍。既有讓他成為收入最高藝人的“The Wall”演唱會,亦有2016年的“沙漠之旅”(Desert Trip performances)巡演。即將到來的下一輪巡演“Us+Them”被他描繪為:“不僅反對特朗普,也反對全世界所有的獨裁者、小偷和浪子。”
單飛生涯中,他1987年的《Radio K.A.O.S.》和1992年的《Amused to Death》都籠罩在平克·弗洛伊德的影子之下。青空般的旋律,隱晦而深刻的諷刺,尤其被沃特斯稱為與《The Wall》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並列為職業生涯最滿意作品的《Amused to Death》,很難聽出與平克·弗洛伊德的區別。
然而夥伴們不在旁的時候,這些作品沒有超越前作。
《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專輯封面
這次的新專輯《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依然是平克·弗洛伊德的路子,也和他的上張個人專輯一樣是抗議專輯(如果“抗議”這兩個字仍可以被作為分類的話)。
《Amused to Death》探討的是電視等大眾媒體對海灣戰爭的影響,這一張的主題更為廣泛,是對這個喧囂世界的全面反擊。
如果你多年來都聽不厭平克·弗洛伊德這支樂隊,沃特斯帶來的熟悉味道依然夠下一大碗飯。
和《Amused to Death》相比,這張專輯更保守平和,音樂上沒有要走新路的意思。對於耳朵來説,是上一張更跌宕提神、更年輕充沛。
開篇的《When We Were Young》,心跳般的低音貝斯,不同聲道模擬電台廣播的聲音模擬紛繁流淌的思緒:“父母造就了我們/抑或是上帝/然而又有誰在意/這一切從來沒有窮盡”。
“電台司令”(Radiohead)、U2、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Beck等藝人的製作人Nigel Dodrich成為沃特斯的新夥伴。他為這張專輯帶來喑啞的音色和隱忍的氣息。海鷗嘶鳴,提琴緊張;通過電波傳遞的聲音,飛躍中東的戰鬥機聲音,以及無處不在的彷彿倒計時般的貝司,這張專輯不屬於這個早已被沃特斯和尼爾·波茲曼判定為“娛樂至死”的時代。
平克·弗洛伊德時代和“娛樂至死”的時代,沃特斯陰鬱地預言這個世界將變得更暴力、更浮躁、更貪婪、更反智。預言的實現並非好事。這大概就是沃特斯在這張專輯裏怒火升級,希望發出比音樂更大的聲音喚醒世人的原因。
一個問題:這個時代還需要沃特斯這樣壞脾氣的説教者嗎?
鮑勃·迪倫(Bob Dylan)、大衞·鮑伊(David Bowie)和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這樣的老頭不會過時,因為他們夠多變,夠自我,不想成神當意見領袖,只求內觀自我。因此反而洞悉世事,思考的力量有時大於音樂。
伊基·波普(Iggy Pop)這樣的也不會過時,因為他夠酷夠簡潔,夠黑夠糙又夠下流。他有用不完的魅力,到老也讓人目不轉睛。
羅傑·沃特斯這樣的就仁者見仁了。
2016年的“沙漠之旅”巡演上羅傑·沃特斯展現出了反特朗普的強烈態度。
憤怒是年輕人的東西,政治是老狐狸的;而他既非年輕人,又不是老狐狸。另外,人怒了就不酷,老而怒則有迂腐之嫌。
但如果再仔細一點聽歌詞,時不時會有很妙的部分閃現。
《Déjà Vu》(意為“似曾相識”)裏既有容易讓人生不快的“如果我是上帝”和盤旋在廢墟上的無人機場景,歌曲的末尾卻被“你朝向左邊卻走向右邊/這一切似曾相識……在我的海灣洋流下 在圓球中/有價值99分的醉鬼和傻瓜”帶往超越現實的境地。
《The Last Refugee》中有愛人們睡在檸檬樹天空下的畫面,“在夢中跋涉/温暖潮漲及膝”.這是藝術家浪漫化了殘酷現實,還是殘酷裏本來就有美?
怒氣衝衝也有好玩的時候。“想象一間廁所/沒有下水管/想象一個領袖/他媽的沒有腦子”《Picture That》。就是這樣簡單粗暴,這個世界的大部分時候倒也正是這樣簡單粗暴。
在《Is This the Life We Really Want》中,羅傑·沃特斯問:“這是我們要的生活嗎/一定是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大夥説了算”。聽者替他回答:“他媽的這絕對不可以!”
在這裏,羅傑·沃特斯為我們展示了另一種老去的路徑。不太酷,但是骨頭硬,可親可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刀山火海”:值得尊敬
(1970-01-01)
老闆沈黎暉本是“清醒”樂隊的主唱,因為想為自己的樂隊發片而弄了個工作室,還順便籤了兩支老友樂隊。
摩登天空和草莓音樂節走到現在,是一條不可複製的成功之路。老闆沈黎暉本是“清醒”樂隊的主唱,因為想為自己的樂隊發片而弄了個工作室,還順便籤了兩支老友樂隊。不想“清醒”由紅花變綠葉,而工作室日漸壯大,變成如今這個麾下籤有左小祖咒、重塑雕像的權力、二手玫瑰、宋冬野、新褲子等風格各異的音樂人,還有草莓這個全國最大音樂節的音樂產業一條龍航母。
早知草莓管理嚴格,多餘增票來之不易,媒體證件要用身份證核實。用底下員工的話來説,沈總挺摳的。專訪沈黎暉的時候開玩笑地問他:“北京的管理會不會比上海松散一點?”他聽出意思,笑説:“北京的管理更嚴格。”摩登天空亦是如此,藝人宣傳發片演出按部就班不掉鏈子,藝人管理卻相當自由。用沈黎暉的話來説:“宋冬野不想參加頒獎就不參加,我們得罪人也沒關係;萬能青年旅店不參加音樂節也沒關係,是他們自己不要賺錢,因為他們要錄新專輯。”
嚴格管理和對藝人的自由並不相悖。來聽沈黎暉講草莓音樂節和摩登天空的經營之道,一窺這條擁有版權、藝人經紀、音樂節、演出、唱片的完整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
關於草莓
東方早報:你説過做音樂節最好玩的是制定藝人名單。今年的上海北京草莓名單醖釀了多久,最有意思的部分在哪裏?
沈黎暉:海外藝人我們一直有個很長的名單,具體的操作從每年的七、八月份就會開始。名單上的藝人有些我們請了幾年都因為各種原因錯過,比如去年最遺憾的是Kraftwerk(發電站),他們要求做3D效果,在户外發放3D眼鏡,我們已經作好給現場的觀眾幾萬副眼鏡的準備了,結果他們還是沒有來。
今年最有意思的應該是北京場,會同時有張曼玉、張懸、張薔。大家可以看到三地的三位女神同時出現。
東方早報:草莓做到現在門票和贊助的比例是?理想比例是?
沈黎暉:目前門票70%,贊助30%。我希望以後可以最終把贊助控制在10%以下,整體的體量擴大一到兩倍。畢竟企業贊助常會帶來一些和整體不相符的東西,他們會帶來自己的代言明星甚至一整串陣容,這樣會讓觀眾不高興。
東方早報:所謂的體量指的是?
沈黎暉:藝人的級別和製作水平。這樣肯定會導致票價的提高,但是我覺得對每個入場的人來説提高几十塊錢的票價來升級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
東方早報:草莓音樂節上摩登天空自己的藝人和其他的藝人比例大概是多少?
沈黎暉:像上海、北京是20%到30%,武漢這樣規模小一點的會佔到60%-70%。
東方早報:音樂節做到現在,怎麼積聚起一批對的觀眾呢?
沈黎暉:一個音樂節是要“養”的。第一,摩登天空這些年不停地做小型演出市場,有掙錢的,有賠錢的,但我們堅持把各種樂隊都做下去,這些樂隊在不斷吸引穩定的樂迷,而音樂節的時候再把他們匯聚在一起,這些穩定樂迷也就聚集起來了;第二,音樂節要從小到大慢慢成長,比如我們在武漢的第一屆草莓,每天只有1萬人,但武漢最懂搖滾,最有調調的人都來了,到了第二年,只要人再多一點就可以了,慢慢來,不要試圖依靠明星快速增長,這沒辦法持續。去年我們做過一個調查,大概有30%的觀眾來自社交媒體;還有40%的觀眾是被朋友叫來的。
東方早報:戰線越拉越大,會不會希望見好就收?
沈黎暉:我們一直在求新,所謂的搖滾精神其實就是創新,其它的都是扯淡。中國應該有能夠面向國際的大型音樂節。草莓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可以來聽音樂,也可以讓那些趕時髦的人來把這裏當作秀場。草莓和摩登天空音樂節不同,目標就是要做大,希望可以像日本的Summer Sonic一樣兩天的總票房收入達到4.5億人民幣。
就上海的草莓來説,第一年虧,第二年持平,從去年開始已經盈利,今年應該也會盈利,因為有一、兩天的現場票已經賣完了,我們也不會開新的票,那個場地一天的吞吐量也就1.5萬到2萬。
至於戰線,我們除了草莓和摩登天空之外還有不少各地的音樂節,今年總共有不到30場。另外一年還有幾百場演出,15-20張唱片。這是常態,目前不覺得難做。
東方早報:從早期的摩登天空音樂節到如今的草莓,在做音樂節的路上是如何慢慢摸索到最合適的路的?中間有過什麼轉折嗎?
沈黎暉:摩登天空音樂節的路線一直在變,現在我們希望她更小眾、更時尚,也更酷、更符合自己的喜好。草莓的路一直沒有變過,就是希望做一個大型的音樂節。
關於摩登天空
東方早報:摩登天空籤藝人有什麼基本的標準?你説過“三分鐘就能確定一個音樂人有沒有才華”,有過看走眼的情況嗎?
沈黎暉:籤新人可能靠的是這種直覺,比如前年籤的阿肆和宋冬野。但是摩登天空籤的大都是成名的音樂人,在這種狀況下只要他們的氣質不與摩登天空整體的氣質相悖,或者説能夠納入整體的多樣化框架裏就可以了。
東方早報:摩登天空擁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唱片、版權、藝人經紀、現場演出、到各色音樂節乃至藝術類活動。在這條鏈中盈利模式是怎樣的?如今較為成熟的經營模式是可複製的嗎?
沈黎暉:版權要盈利需要很大的體量,沒希望;音樂節很可能會失敗;藝人管理也是很困難的,尤其摩登旗下的藝人;現場演出有多少票房和藝人本身的聯繫是很直觀又客觀的,要做門檻並不高。只能説單獨每一個人都不容易,但是合在一起之後就成為一種可能性。這裏面沒有秘密,也沒有別人不能做的,我們的成功是因為多年的積累和不斷的創新吧。
東方早報:我記得之前採訪樑龍,他開玩笑地説過一句:“簽約摩登天空的都是失敗之旅”。也許獨立音樂人們和大廠牌之間還是會存在某種張力?你們是如何處理這種張力的?
沈黎暉:張力會有。我們有的藝人對公司有嚴重的依賴性,比如新褲子,簽約了十八年,比公司存在的時間還長了一年,續約了7次。也有的約滿就不續了,因為覺得簽了公司會缺乏鬥志。藝人們做怎樣的選擇都是有道理的。
東方早報:另一個想到的是宋冬野。他還很年輕,能感覺到他迫不及待要長大,所以才會有那100場巡演。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可能就廢了”,因為成名太早又被納入公司,會沒有時間像很多中年再被你們簽約的音樂人們那樣慢慢生活和積累。你是怎麼考量的?
沈黎暉:在某種意義上我同意這種看法,畢竟很多時候要看一個人能否把持住自己,保持冷靜客觀的能力。有的人能過關,有的人就過不去。總的來説我們尊重藝人的意見。比如宋冬野説他不想去頒獎禮,不去就沒有獎會得罪人,但是他説不去我們不會強迫他去。比如萬能青年旅店,他們很久沒參加音樂節了。他們不參加不賺錢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在錄新唱片。
(1970-01-01)
自從80年代初,中國搖滾嶄露頭角,出現許多搖滾歌手以及樂隊。比如許巍,黑豹,beyond,唐朝,超載,輪迴……但是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到90年代末,這些老的搖滾樂隊基本上不是經常出出現在大眾眼前了,而且大眾又有一點聽覺和視覺疲勞,看得多了聽得多了,就疲了倦了。對搖滾的定義也是膚淺了很多,起初人們看到的是樂隊成員一個個長髮飄飄,穿着一身黑色的牛仔裝。這其實是外國標準的搖滾打扮。
但是大眾們感覺這類的歌聽着都差不多,套路呢,也是驚人的相似。所以大眾們就轉移了注意力,去聽流行歌曲。但是這時殺出了一隻流行樂隊,那就是零點樂隊。很多人都會説,這個小編就是個傻X之類的話,零點是搖滾樂隊之類的。有興趣的去百度,曉鷗曾經説過,零點並不是一個搖滾樂隊,而是一個流行樂隊多元化的樂隊。希望大家弄懂什麼是流行,什麼是搖滾。不要一味地認為,哎呀,這個樂隊有電吉他,電貝司,這就是一個搖滾樂隊。這樣的定義,我感覺你會被嘲笑至死。
大家可以去聽一下披頭士樂隊的歌曲,看看他們從出道,一直到現在的音樂風格的走向。仍然是一個搖滾樂隊,而且經久不衰,依然佔據着搖滾界的龍頭。反看咱們的大中華,很少有人對搖滾有明確的定義,而且玩搖滾的有的只是打着玩搖滾的幌子,做流行。嗯,可以明確告訴你,不,還是隱晦點吧,説的打幌子這個人大家也都知道是誰。
中國搖滾大局已定,走勢可以説很明確了,除非出現一個足以令中國搖滾界轟動的另一種形式,既有搖滾精神與風格,又不失流行樂的姿態與風采的這麼一個變數。但是太難了,難上加難,難於上青天。到目前來説,沒有一支樂隊能把兩者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有的樂隊叫做流行搖滾,為什麼叫流行搖滾?其實不是他的歌曲裏是流行搖滾這種風格的,而是既做搖滾又做流行的這麼一支樂隊。才叫做流行搖滾,並不是把二者融為一體。
現在的搖滾走向就是,全部往這個方向上走,但是還沒有出現,大多數都是流行、搖滾兩者都做,被稱為流行搖滾。搖滾當年輝煌了15年,從95年開始走下坡路,短短的4年內,到了99年,就已經不經常活躍在大眾眼前了。就算出現也只是讓大眾看上那麼一看,但是不會像當年那麼驚訝了。希望中國可以再出一兩個好的樂隊,把中國的搖滾正一下名!
(2017-08-31)
在我的成長記憶裏,黃家駒就是遙遠的存在,就像各家樂評為他們冠上的“殿堂級樂隊”的名號一樣,彷彿和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有人説過“有的人儘管不在了,但是依然活在人們的心裏”我想不少人不約而同都會想到一個名字黃家駒 。
在這個依然空虛但壓力越來越大的世界,Beyond的歌仍然會讓這代人產生一種孤獨的激情。香港沒有真正的音樂人,除了黃家駒。這樣的人降臨在人世間本來就是奇蹟,上帝不會再派一個音樂天使下凡了。
有人説,家駒之後,再無搖滾。黃家駒在beyond樂隊的短短10年裏,為整個華語樂壇留下太多太多的經典。直到現在,他們的搖滾音樂仍然留在人們的心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qzuser”:家駒你是音樂
(2017-09-09)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