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生代入殮師:人生大事不能草草了事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娛樂

  殯葬行業推陳出新 高校開設專業 吸引年輕人加入

《人生大事》電影裏王戈(左二)扮演一名壽衣裁縫楊先生在準備為逝者化妝賀迅在整理遺體化妝的工具

      《人生大事》裏有這樣一幕:女孩文文跟幼兒園老師説,自己的爸爸是種星星的人。

      電影院裏,看到這個情節,賀迅扭頭悄悄地對身邊的女兒説:“爸爸也是種星星的人。”那一刻,女兒出神地望着大銀幕,雙眼泛着淚花。“我想,她應該是懂了……”賀迅説。

      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7月10日20時08分,電影《人生大事》票房已達11.80億。隨着影片熱映,青年入殮師這一職業進入公眾視線。而進入殯葬行業多年的創業者賀迅就是其中的一員。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原本“冷門”的殯葬行業。青年一代為何有此選擇,這個行業的未來又在何方?

      故事

      入殮師眼中的“人生大事”

      伴隨着電影等文藝作品的熱度不斷升高,原本“不願見光”、受人歧視的入殮師這一職業逐漸被大眾接受、尊敬。其中的青年入殮師們也從未放棄用技藝與堅守向社會詮釋他們的職業價值。

      “特殊情況我願意免費服務”

      楊先生今年31歲,入行前,他幫人燒過電焊、送過貨,也刷過牆壁,如今他是貴州一家殯儀館的遺體整容師。

      幾乎所有電影中出現過的事故,他在現實生活中都見過,但每次遇到出意外的是小孩,他都萬分痛心。

      “曾經,一個男子載着妻子和幾個月大的小孩出行,不幸與一輛渣土車相撞,渣土車直接從妻子和孩子的身體上碾過,最後我們也沒把她們分開”,楊先生説,“當你有了孩子,就見不得有孩子這樣了。”每每遇到類似情況,楊先生都會“私自”給他們免費做遺體整容。

      楊先生的破例,都是為了一些比較貧困的家庭或特殊情況。在楊先生看來,通過雙手,讓家屬看到那個支離破碎的身體又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便是遺體整容師工作的意義。

      “假如你的孩子以後也想從事這個行業,你會同意嗎?”採訪中,北京青年報記者向楊先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而他的回答十分乾脆:“我不同意。”

      楊先生認為,除了仍有社會偏見外,殯葬行業從業者還要面對很多東西。“首先是風險性很大,例如遺體散發的氣味本身可能存在毒素;其次,要長期看到血腥暴力和過度悲傷的場景,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不行。

      “所以,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我真的希望他不要從事這個行業。但以後孩子如果執意要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下一代面前,青年入殮師們也正思索着如何妥當地向自己的孩子介紹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

      “爸爸也是種星星的人”

      2016年下半年的一天,一個青年從工地七八米高的攪拌站上摔下來,面目全非,右臉完全塌陷。在殯儀館內,青年的母親哭得撕心裂肺。

      賀迅注意到,青年的父親在角落裏慢慢蹲下,點了一支煙,但一口未抽,直至煙在指間燃盡,這一幕對他觸動很大。

      最終,經過長達四個小時的入殮,青年的母親終於看上兒子最後一眼,她激動地走到賀迅跟前,撲通一聲跪下,“她拉着我的褲管,滿含眼淚地望着我,説,‘謝謝你,謝謝你把我兒子還回來。’”那是賀迅第一次對遺體產生了同理心,也是第一次真正做到了與遺體“對話”。

      賀迅有兩個孩子,大女兒7歲,小女兒5歲。此前,賀迅一直不知道該怎樣向孩子們解釋,自己到底是做什麼工作的。上月,賀迅特意帶大女兒去電影院看了《人生大事》。影片中有這樣一幕:女孩文文跟幼兒園老師説,自己的爸爸是種星星的人。看到這裏,賀迅扭過頭對身邊的女兒説:“爸爸也是種星星的人。”那一刻,他只看到女兒張着小嘴,出神地望着大銀幕,雙眼泛着淚花。

      “我想,她應該是懂了……”賀迅説。

      調查

      高校開設殯葬專業 實訓課堂“角色扮演”

      “曾與您有過的畫面,此刻變得無比温情,而如今,我們只能痴痴回想您無微不至的關愛、不厭其煩的叮嚀……此刻,惟願一聲聲呼喚、一絲絲牽掛能伴您左右,讓您在遠去的路上一路平安。”殯葬禮儀課上,遊家莉莊重而深情地讀着,底下人一片肅穆,他們這一課的作業就是為逝者策劃悼詞。

      遊家莉,20歲,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大二在讀,她選擇的專業可謂冷門,甚至有人聞所未聞——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

      “之前從沒接觸過,網上的信息也比較少,全靠想象。”遊家莉坦言,“好奇”是她選擇該專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她介紹,專業課程大致分為殯葬設備、防腐整容、殯儀服務、墓地陵園幾個板塊。在課程安排上,學生們平均每天有兩到三節課,除了理論知識學習,也會有實踐的課程。比如殯葬禮儀課上,學生們會練習儀態、站姿、坐姿、蹲姿、鞠躬等。此外,還要學習葬禮策劃流程,家屬的答謝詞、悼詞等也要自己學着寫。

      在學期規劃上,學生們會利用從6月份期末考試結束一直到7月底暑假的這一個月時間上實訓課。

      “比如去年夏天學了防腐整容,在後來的實訓中就要實際動手練習灌注防腐液、縫合等,我們的學習材料主要是醫學生的假皮子。”遊家莉解釋。

      在練習給逝者穿衣服時,殯葬專業的學生們則要用到假人模型,“但給假人模型穿衣服和實際情況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為了更加接近真實情況,我們也會請同學‘角色扮演逝者’。”

      不難發現,老一輩的從業者中有不少人是半路出家,或是由師傅帶進門。而近幾年,像遊家莉這樣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逐漸多了起來……

      據瞭解,目前,國內現代殯葬職業教育已經基本形成了中高職銜接的教育格局,其中大專層次的高職學院有5家,職業中專層次的學校有3家。

      據初步統計,僅2019年殯葬行業新增就業崗位近5000多個(包括殯儀館、墓園、殯儀服務公司等),而8所殯葬院校全年新增的畢業生人數僅800人左右,佔比不到16%。

      從目前幾所殯葬院校畢業生就業調查的情況來看,各院校一次性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而據中國殯葬協會預測,未來5年殯葬行業還需中高端人才3萬多人。

      劉向達是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民政與社會治理學院的老師,主講殯葬管理課程。

      他觀察到,近幾年,殯葬專業越來越受關注,很多新開設殯葬專業的學校報考人數都比較火爆。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為例,該校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剛剛畢業的2019級學生有140人左右,男女生比例為55:84,其中大多數畢業生是專業對口就業。

      隨着殯葬改革不斷推進,國家越來越提倡推崇文明節儉辦喪事。而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個性化的需求會倒逼殯葬行業不斷髮展。

      “特別是行業內高端服務的發展,更需要專業人士填充。”劉向達表示,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也會結合發展進行推進,“比如,雖然我們學校在重慶,但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了解到各地方、各民族不同的殯葬習俗、禮俗,也是為了適應各地的殯葬事業發展。”

      發展

      殯葬行業推“生前契約” 可策劃自己的葬禮

      值得注意的是,與殯葬專業化發展幾乎同步,在尊重傳統殯葬文化的基礎上,殯葬行業內部也在推陳出新。

      電影《人生大事》中,一位老爺子因生前舉辦了自己的葬禮而遭到全家強烈反對。“其實,生前策劃自己的葬禮很常見。”進入殯葬行業多年的創業者賀迅這樣看。

      賀迅的公司有一項重頭產品:“生前契約”——當事人生前就自己或親人逝世後如何開展殯葬禮儀服務與公司訂立合約。“就像婚禮策劃一樣,一個人的婚姻可能不只一次,但死亡只有一次,為什麼不能好好策劃?”賀迅説,很多人曾建議他多設置幾款套餐,但他堅決反對,“生命從出生開始就是平等的,生命契約也只能有一個價格。”

      從淨身到管家服務再到對接殯葬機構,這份“生前契約”涵蓋了喪葬流程中對遺體和家屬的所有服務項目,費用為7000元。簽訂生前契約時,客户只需要預付二三百元,尾款則是在公司服務結束後再補交。

      與賀迅的公司簽訂“生前契約”的最小年齡客户僅4歲,“他非常健康,是父母提前幫他簽下的。”賀迅表示,2019年至今,他們已完成了幾百次“生前契約”訂單。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病人還未去世,一些人就已守在ICU病房外等“生意”。賀迅説,許多人簽訂“生前契約”也是希望自己走後,身邊的人能不被打擾。

      本版文/本報記者 王婧懿(除署名外)

      專訪

      《人生大事》扮演者王戈:殯葬師是帶着“聖人心”的職業

      《人生大事》電影裏,“上天堂”三人組各有分工,三哥負責斂容和喪葬整體流程,銀白雪負責葬禮音樂和嗩吶,王建仁則是個壽衣裁縫。

      “‘上天堂’店裏掛着各式各樣的定製壽衣,這是作為壽衣裁縫對逝者的尊重——離開這個世界時,讓人走得更心滿意足一些。”日前,《人生大事》中青年殯葬師王建仁的飾演者王戈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講述了他對人生大事的新思考。

      北青報:首先恭喜《人生大事》大熱。很好奇你為什麼選擇接下這個殯葬題材的電影,王建仁這個角色為什麼吸引你?

      王戈:因為之前很少見到殯葬題材的電影。殯葬業與人生息息相關,但大家並不瞭解這個行業。所以我看到劇本的第一眼就被題材吸引了。

      大家會好奇,殯葬師是什麼樣的,是怎麼工作的?但我們看到王建仁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凡的人。但這個普通人做了一份有人情味的職業。

      看到他們工作,你會感受到殯葬是個特別專業、講究的行業——就像電影裏邊説的,殯葬師是需要帶着“聖人心”去做的職業。

      北青報:在角色分析階段,你做了哪些準備?有去和年輕的殯葬師一起交流、體驗生活嗎?他們教會你什麼?

      王戈:《人生大事》開拍前,劇組提前一個月到武漢做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在壽衣店裏體驗生活。劇組通過專業殯葬師瞭解了很多工作細節:比如整理遺體時,遇到遺體僵硬怎麼辦?影片的開場就是用熱毛巾敷在遺體的關節處把肌肉焐熱,而這也是殯葬師最普通的日常。

      電影裏還有個重要轉場——“上天堂”三人組到沒電梯的老樓房做遺體整理,莫三妹、王建仁和家屬一起,扛着棺材從樓梯上艱難走下來,這也是殯葬師常會遇到的狀況。殯葬行業考驗的是從業者的民俗知識、手上功夫和處理人情世故的綜合能力。

      北青報:雖然是殯葬題材,但這部電影讓觀眾在含淚帶笑間思考了活着的意義。而你因這部電影,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王戈:越深入瞭解殯葬師行業,我越明白:在“人生盡頭”的職業裏,有眾生平等的哲學。之前壽衣店的裁縫和我們講,現在絕大多數壽衣都是定製化。儘管如此,店裏仍會賣一部分批量生產的壽衣,價格便宜,同樣體面。

      我看到一些觀眾反饋説,他們哭得最兇的情節是影片最後一段,建仁和白雪手牽手從婚慶店走到“上天堂”那一小段路,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從一件人生大事走到另一件人生大事,兩個人攜手,濃縮了很多人的一輩子。

      北青報:你以前出演的電影多是現實主義題材,像《動物世界》《銀河補習班》,平凡的角色都被你演得很生動。你怎麼理解這類電影裏的“小人物”?

      王戈:我一直堅信生活的劇本里沒有“小人物”。你看王建仁和三哥,他們在某些意義上是“小人物”,但他做的事情未必所有人都能做到。我很喜歡從平凡的人物身上找到那些“閃光的時刻”。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本版統籌/林豔  張彬

      (參考資料:現代殯葬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盧軍;殯葬服務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李傳霞,沈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