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名為劇本殺的遊戲不知大家是否都已瞭解,這一線上線下都可以進行的角色扮演+邏輯推理遊戲如今在年輕羣體中爆紅。上週六時小編一時興起想去玩劇本殺,聯繫了七八個店家都被告知雙休日的房間已經在週一週二就被訂滿了,只能等下週的房間。房間的緊俏足可見劇本殺這一娛樂方式的火爆性。
來源於 @新京報 的數據圖也顯示,與劇本殺相關的綜藝節目播放量和評分都不低。這樣大搖大擺站在“新風口”上的劇本殺自然也引起了影視行業的注意。不僅《唐人街探案3》、《刺殺小説家》、《世間有她》、《慶餘年》等影視作品推出同名劇本殺,現在大家更是開始想着“反向操作”——將劇本殺項目影視化。這一操作能成為新的行業風口嗎?做客本期《今日影評》的知名劇本殺作者 、監製白小鹿這樣説:“總的來説是短期謹慎,長期看好。”
在大家都在對發展勢頭迅猛的劇本殺市場躍躍欲試時,白小鹿提出了劇本殺影視化會遇到的三點問題。
“首先就是劇本殺的劇本跟咱們傳統影視行業的劇本,它還是有着巨大的差異的。這個差異主要體現在就是劇本殺其實更相當於傳統影視劇本里的人物小傳,加上劇本大綱。它的筆墨着重於刻畫的是這些人物的人設打造,而對於當天發生的事件其實打造的偏少,而且自由度較高。”
劇本殺為了使玩家能夠做到沉浸式體驗,會設定大量的人物故事來使玩家代入角色,而這些細碎且冗長的人物設定並不適合放在電影裏進行同一維度的展現,這些人物故事更像是電影裏某個人物的“前傳”。
“其次劇本殺是多主角視角,比如説咱們傳統劇本中就是一個主線,一對主線人物,然後幾對副線人物這樣交織進行。但劇本殺如果誰敢説他是男一,其他人是男二、男三的話,其他人會説不行,我不能這麼邊緣。”
的確,都是花了錢的玩家,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遊戲角色能夠出彩不邊緣,所以劇本殺在人物戲份的設置上是均衡的。“這五到十人他們的戲份是並重的,在改編成劇集的時候它就會有一個節奏上的把控問題。”
當然劇本殺影視化改編,還涉及到一個最讓邏輯推理型觀眾和劇本殺店家都頭痛的問題——劇透。“因為劇本殺最核心的東西是它的核心軌跡。比如説在推理本中它是殺人手法,在一個還原的劇本中是他的世界觀,那麼在一個情感本里面是一個情感發展的路線。這個一旦涉及劇透的話,已經購買了這個劇本的店家,他們後續可能就無法再利用這個劇本去招攬更多的客户了。”
想要在不劇透的前提下進行劇本殺影視化改編,白小鹿提到了兩種解法:“一個比較討巧的方式就是説我改編這個劇本殺,但是我不去改編這個劇本殺中已經發生的故事,而是利用他的世界觀和人設進行往前追溯或者往後延伸的一個二次創作。”
“第二種方法其實就是稀釋,因為眾所周知,劇本殺的體量其實還是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那麼在稀釋的過程中呢,我們可以添加大量的細節,然後把它最精華的部分在最後的部分集中展現。”
“短期謹慎”有其理由,“長期看好”也不是沒有原因。“這個行業它是一個偏向自由競爭的行業,所以湧現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它的競爭也變得非常的激烈,在這種狀態下大家的成長都非常的快,所以導致現在的很多劇本其實是遠遠高於大家預期的。”
而劇本殺的經過幾年的發展也變得越來越精品化、多元化。我們人為給他們劃分了陣營本、情感本、歡樂本、硬核推理本、恐怖本等不同類型,題材內容也在不同方向做了嘗試,比如陣營本《刀鞘》中的諜戰題材,情感本《拾伍》中的人寵情感等。這種類型上的劃分其實已經與影視行業相類似。這些知名度高的IP也會在劇本殺影視化的打磨過程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劇本殺破圈“殺入”影視業,只有類型、題材上的相似是遠遠不夠的,它之所以能“殺入”影視業,究其原因還是內容為王。“劇本殺,其實它只是故事的一個迭代,是一個故事的展現方式的不同。所以説歸根到底它跟影視行業所重視的東西都一樣,都是內容為先。”
對於用户對於劇本殺的黏性,白小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為IP來講,劇本殺現在沒有形成像過去傳統小説行業這麼龐大的粉絲基礎,但是另一方面就這個粉絲的忠誠度來講,它又是非常高的。我之前寫過一個作品叫《古鏡奇談》,當時這個作品其實它的故事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閉合了。
但是因為有很多玩家説還想接着看,我後來就寫了一個它的前傳。然後後面我又收到源源不斷的反饋,比如説我會看到各種人cosplay成我這個劇本里的人物形象。”一旦這些作品進行了它的影視化的改編,那麼一方面能圓了用户的一個夢,另一方面其實也可以吸納更多的圈外粉絲為劇本殺這個市場來進行引流。
説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於劇本殺影視化是否能成為下一個新的行業風口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劇本殺想要成功出圈,轉為影視作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白小鹿所説的“短期謹慎,長期看好”,在將劇本殺影視化前謹慎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將基礎打好,未來的影視行業説不定真能有“劇本殺”的一席之地。
編導觀察
劇本殺的火爆引起了行業內外的關注,這個產業年輕、有生命力,我們會好奇,它究竟還有多少種變化的可能性,這個線下推理扮演遊戲有沒有影視化的可能性?節目只有8分鐘,希望在有限時間帶觀眾走進這個全新的產業,給行業內外駐足觀望的人們一些啓示。(吳之熒,《今日影評》當期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