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戰亂剛過,百廢待興。
1954年6月9日,陝西西安的一户郭姓農民家庭迎來了新生命,母親為其取名“郭達”,寓意將來能飛黃騰達。
和大部分家庭不同的是,郭達剛來到世上,就已經沒了父親。
説得更直白一點,他是個“遺腹子”,父親在他沒出生前就已經去世了。
家中失去了頂樑柱,原本窮困潦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親將郭達和姐姐拉扯大。
郭達的童年時期,全家人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重要節日時,才能勉強吃上一次肉。
生活的苦,並沒有影響郭達那顆熱愛文藝的心。
每逢村委會的喇叭裏播放歌曲或者相聲,他總會側耳聆聽,然後默默地記下來。
回到家之後,他便將聽來的搞笑段子講給母親和姐姐聽,直逗得她們前仰後合。
除此之外,他十分珍惜父親留下的“寶貴遺產”——一把小提琴。
讀書之餘,他便會拿起來拉上一番,自己悄悄摸索樂理知識。
在“苦中作樂”的時光裏,郭達漸漸成長起來,十三四歲時便長得高高大大,宛如一個成年小夥。
15歲這年,由於家境實在太過窘困,他應聘到鐵路上做工,成了一名軌道工人。
雖然郭達長得人高馬大,但他畢竟還是個稚嫩的孩子,因此經常累得氣喘吁吁,將自己弄得滿身傷痕。
世上還是好人多!
沒過多久,鐵路上的領導看郭達無法勝任這份工作,便讓他去後勤部養豬,每天割點豬菜,煮煮豬食啥的。
彼時,他每天面對數十頭嗷嗷叫的牲口,還要打掃臭烘烘的圈舍,着實苦不堪言。
二、十年磨一劍生活的苦,從未壓倒過樂觀開朗的郭達,因為他是一個“人窮志不窮”的夢想家。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總會抽出時間學習文化知識,也一如既往地熱愛着文藝表演。
父親留下的那把琴,是郭達的夢想奠基石,無時不刻鞭策着他走上藝術道路。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9歲時,郭達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
這年,恰逢上海戲劇學院招生,志在必得的他果斷報名參考應試。
沒過多久,錄取通知書便下來了,一家人開心得難以言喻。
在上戲,郭達整整呆了3年,主要學習話劇表演。
此間,他十分刻苦,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是老師們眼中的佼佼者。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陝西話劇院,自此成了一名專業的話劇演員。
作為一名從上海“淘金”回來的優秀生,再加上郭達本身就十分努力,因此很受器重。
不久後,領導決定將一部名為《於無聲處》的話劇作品交由他來主演。
然而畢竟只是一名新人,郭達擔綱一事遭到了劇院很多人的反對,認為他不能擔此重任。
就這樣,他在反對聲中被撤換下來,憋了一肚子的委屈。
為此,他着實難過了一段時間,但也更加激發了他的鬥志。
為了證明自己,他更加勤奮地磨鍊演技,不斷用壓倒性的實力征服眾口。
在話劇院的10年時間裏,郭達出演了30餘台話劇,曾多次榮獲陝西省以及西北地區的表演獎。
如果不是和小品結緣,郭達或許永遠也不會登上央視春晚,更不可能成為家喻户曉的笑星。
1984年春晚,陳佩斯的小品《吃麪條》引得全國觀眾開懷大笑,至今仍是難以複製的經典之作。
作為一名純粹的小品迷,郭達自此萌生了轉型的想法,希望在喜劇路線上取得突破。
一直以來,他就是敢闖敢拼之人。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便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喜劇和小品方面,併為之付出了十足的努力。
1987年,第五屆春晚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
這時,由於小品《產房門前》的其中一位男演員有事不能參演,導演組急得抓耳撓腮。
經圈中好友推薦,導演組決定給郭達“臨時救火”的機會。
上場之前,郭達被大家看衰,均認為他沒演過小品,極有可能把角色演砸。
迎着質疑的目光,郭達成功演繹了那位在產房門前苦苦等待的丈夫,舉手投足間都是戲。
在那個宣揚計劃生育政策的年代,郭達的表演就是一本“反面教材”,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憑藉《產房門前》,郭達紅遍了大江南北。
次年,他又在春晚舞台獻出了小品《清官難斷家務事》,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郭達的小品帶着濃濃的陝西韻味,風格自成一派,是春晚舞台上的一大亮點。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將會在今後的舞台上持續譜寫輝煌。
但就在此時,半路殺出了個“趙本山”,一下子阻斷了郭達繼續攀升的道路。
毫不誇張地説,趙本山的小品雖然如今被詬病為“俗流文化”,但絕不能掩蓋他將“二人轉”發揚光大的事實。
儘管春晚導演組從來不會拒絕好的作品,但小品屬於語言類節目,既然有趙本山和郭達“兩軍對壘”,自然得有一方勝出。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郭達的作品經常被拒之門外,似乎再也看不到希望。
1993年,蔡明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郭達,兩人一拍即合,頓時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想必大家都知道,蔡明從小就是個童星,曾出演過《海霞》、《戴手銬的旅客》等電影。
1990年,29歲的她還在影片《戀愛角》中飾演一個愛情失意的大齡女青年,演技相當嫺熟。
那時,蔡明長得十分漂亮,也沒有整容,青春靚麗的她,真不知俘獲了多少宅男的心。
反觀郭達,自20歲開始便已經長成“成熟型男”,尤其是他那高高的髮際線和稀鬆的胡茬子,着實令人無法將他和年輕小夥聯想到一起。
1992年,郭達和蔡明合作小品《黃土地》,從此奠定了他們成為黃金搭檔的基礎。
此後數年,兩人一起獻出了《越洋電話》、《機器人趣話》、《馬大姐外傳》、《時髦老爹》、《夢幻家園》等小品,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此間,郭達經常扮演諸如大叔、父親、爺爺之類的角色,雖然年齡與角色不符,但看起來絲毫沒有違和感。
而充滿青春氣息的蔡明,大多時候則塑造演少女、洋娃娃等人物形象。
看起來“隔代”的一對組合,曾霸佔了春晚舞台很多年,因此他們又被稱之為“春晚釘子户”。
作為話劇演員出身,郭達也曾進軍過一影視圈,參演了《舉起手來》、《現世活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閒人馬大姐》等多部影視作品。
當然,在很多作品中,和蔡明的合作也不在少數。
正因為如此,郭達和蔡明甚至被部分人誤以為是“夫妻”,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兄妹。
但實際上,他們既不是夫妻,也並非兄妹,更不是父女,其實就是一對合作無間的好搭檔罷了。
有人説,是蔡明成就了郭達 ,也有人説,沒有郭達蔡明就成不了“小品皇后”。
無論怎麼説,他們都是彼此成就,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局面。
2011年之後,人們漸漸發現,春晚已經少了郭達,但蔡明依舊活躍在舞台上,只不過已經換了搭檔,他便是潘長江。
這時候,便有很多觀眾紛紛發出疑問:難道郭達已經被春晚淘汰了嗎?又或者説,他已經不能再勝任這個舞台?
更有甚者,有的甚至認為是因為郭達和蔡明鬧矛盾,這才被人“箱操控”,打入冷宮。
坊間眾説紛紜,文娛記者們也捕風捉影,一時間,郭達的“消失原因”成謎。
歸根結底,郭達還是離開了春晚,離開了喜歡他的觀眾們。
但不得不説的是,他雖然不再演小品,卻一直在影視和話劇領域大放異彩。
就在退出春晚的那一年,他便出演了喜劇電影《新產房門前》,在片中飾演“郭老”一角。
此後的《天下歸心》、《幸福請你等等我》等作品中,同樣能看到郭達的身影。
誠然,郭達大部分時候都在扮演配角,但他的演技卻登峯造極,無愧於“老戲骨”之稱。
那麼,郭達離開春晚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熟悉郭達的朋友其實都知道,他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的演員,眼裏根本容不得“半點沙子”。
而對於全國觀眾來説,大家只會用眼睛評價你的作品如何,鮮少有人會考慮到演員身負多大的壓力。
決定離開的前幾年,郭達會認真翻看網上對他的各種留言,然後細細總結和提升,希望能給大家呈現出更優質的作品。
隨着“快節奏生活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春晚的渴望程度早就大不如前,對作品的要求更是高到了極致。
因此郭達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唯有退出,才能給年輕人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功成身退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更重要的一點是,郭達患有嚴重的高血壓,春晚前繁重的彩排已經不允許他繼續馳騁奔忙。
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離開春晚舞台的他,卻一直捨不得自己鍾愛的演藝事業。
每當有戲約,他便會斟酌再三,爭取出演一些戲份不多的角色。
如此一來,既可以過過戲癮,晚景時光也不會那麼寂寥。
近年來,郭達曾參加過《王牌對王牌第二季》等綜藝節目,也曾在多部影視作品中有過精彩表現。
但相對這些,他更喜歡和老友們一起演話劇,因為這是他的老本行。
如今,“郭蔡組合”已經成為一個傳奇,可供後人品鑑和回味。
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朋友們,不也都老了嗎?
且嘆一聲: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