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好作品越來越少?演員、劇組、觀眾都要背鍋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娛樂

盒子君最近看到一個問題,問現在的影視劇為什麼水平越來越低?有人將其歸結為流量明星的崛起,有人説是明星片酬的緣故,這些都是理由,但要系統的考究,它們只能算是原因的一部分。接下來盒子君從“財”“色”“權”三個方面為大家認真的分析一下。

一、財

拍戲需要用錢,一部好戲的完成,一定是把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比如電影《流浪地球》,男女主演的片酬都不過10萬塊,老戲骨吳孟達也只拿了20萬。最大牌的吳京零片酬出演,客串改成了主演,最後還倒貼了6000萬,可以想象劇組有多摳兒。

然而近兩年,一個主演的片酬能佔到全劇製作成本的50%甚至70%,剩下的50%~30%用來置辦服裝道具,工作人員的工資,甚至全劇組的吃喝拉撒。


因為資金短缺,場地、燈光都按天算錢,為了不讓作品流產,劇組越快拍完就越省錢。沒有人會想反覆打磨鏡頭,導演得過且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認的演技派也會有翻車的時候,他們想多拍幾條,導演卻連忙阻止:兄弟,咱拍不起啊。

拍電影是為了什麼?還是因為賺錢啊。投入一部分錢獲得更高的回報,如果開始的資金短缺,就會產生連鎖效應,大多數場務都是被臨時拉來的,拿着微薄薪水從零開始做起;他們也不能花太多的錢去找好一點的燈光師剪輯師,因為所有工作人員的專業度拉低一個檔次。


當然,最鬧心的是,劇組花大把錢請來的演員,卻從來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表演的訓練。

二、色

色即色相、外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盒子君也喜歡多看一看外形美麗的人。但如果莫名其妙將一些毫無建樹的人碰上神壇,那就有些變味了。

隨着國內興起的“選秀熱”,許多素人橫空出世,憑藉出色的外貌條件在娛樂圈搏得一席之地。但問題是,國內的選秀節目都是參考韓國培養偶像那一套,制度並不完善,許多愛豆在國內出道後卻沒有相應的成熟體系,讓她們繼續這條做音樂、發專輯、開演唱會的路。


怎麼辦?好不容易出名,不能混吃等死啊?為了保持熱度,他們會轉型到影視劇行業。比較出名的是電影《誅仙》裏的流量偶像,堪稱大型車禍現場。我承認他們在某些方面有特別之處,但演戲就算了。

愛豆自帶流量可以賺錢提高收視率,既然有利可圖,影視公司也願意合作,但是他們壓根不考慮演員和角色的契合度,這種情況下,誰會願意為其買單呢?


有願意的,愛豆粉絲。

三、權

我們將這裏的“權”理解為觀眾的選擇權。像何炅、汪涵、郭德綱這種情商高的藝人,經常把“觀眾是我的衣食父母”掛在嘴邊上,也因此很得觀眾緣。

但是,現在的粉絲,在偶像明星眼裏只是一個賺錢工具,身份低到塵埃裏,即便如此還在沾沾自喜。

《讓子彈飛》中,姜文一聽自己是跪着要飯的,當場就火了。當代的某些粉絲比他還不如,屬於跪着去給愛豆送飯,愛豆吃了一口,再啐你一口,絲毫不念粉絲的好。


這些粉絲聚集成為了流量,造成了某些題材“受歡迎”的假象。投資方以為市場喜歡,劇組以為投資方喜歡,愛豆以為粉絲喜歡,粉絲以為愛豆喜歡...

於是,劇組粗製濫造,愛豆努力掙錢,粉絲嘔血應援,投資方高投入高回報。所以,你們有看出誰贏了誰輸了嗎?

這樣下去,觀眾的選擇權好像無關痛癢了。


盒子君總結:

所謂流量,其實是粉絲砸錢給投資方營造出的虛假繁榮。投資方有錢賺,覺得假無所謂;劇組能拍出有收視率的戲,覺得假無所謂;愛豆有工作,覺得假無所謂;粉絲看愛豆好好的,覺得假也無所謂。

一旦這形成死循環,還能有什麼好作品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