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甜寵劇翻車了。趙露思新作《國子監來了個女弟子》,一播出就讓人直呼好傢伙。劇裏無論男女,都是清一色的白麪紅唇,髮型、妝造精緻無暇。比起讀書人,更像是來了一羣男團女團練習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國產劇的畫風開始變得大同小異:“哪怕調到最高清,人臉還是很模糊。”這場濾鏡風暴觸及範圍極廣,男女老少無一倖免。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曾經飾演92版小青的陳美琪在27年後迴歸。本是好事,但打開劇一看——63歲的她,在劇裏宛若重煥新生,擁有了20歲的牛奶肌。
留着長鬍子的法海也沒能倖免,皮膚白嫩光滑,光頭鋥亮,沒有一絲皺紋。
簡直就是荒唐至極。失去了真實感和質感的國產劇,還剩下什麼?
二十年前,電視熒幕的分辨率還很低,觀眾看着粗糙的像素畫面,卻並不覺得角色虛假。《還珠格格》裏讓人恨得心癢癢的容嬤嬤、《情深深雨濛濛》裏的渣男何書桓、《家有兒女》裏有梗又有範兒的劉星,還有TVB的宣傳海報上素顏出鏡的演員們……那些“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經典熒幕形象,刻在了兒時的記憶裏。
而在電影裏,由於受到現場拍攝條件的限制,劇組會採用後期調色來補救前期光線等問題,使得畫面更具有質感。張藝謀在《影》中,就運用了極低飽和度的色調,讓觀眾在黑白灰的畫面中,體會到東方水墨獨有的意境美,感受影片中波詭雲譎的權謀世界。
相比之下,近幾年的國產劇好像陷入了詭異的網紅濾鏡循環。起初,濾鏡的使用目的還算單純。演員們長時間拍攝,臉上浮粉、掉妝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劇作效果和演員形象有一定的影響。在現場無法及時調整的,便只能靠後期濾鏡加持。久而久之,這場濾鏡實驗在國產劇中,被各路人馬反覆鑽研、熟練運用。從《宮》系列開始,國產劇的濾鏡之風成了一股邪風。色彩豔麗的《宮鎖心玉》、阿寶色的《宮鎖珠簾》是早期不太成功的實驗品。
此外,受韓劇風靡後遺症的影響,國產劇總會試圖模仿韓劇的質感,畫面力求唯美,姿勢儘量養眼。結果呢?劇中的柔光比劇中情侶眼裏的光還刺眼。
濾鏡、磨皮、強打光,這三樣技術被一起運用到後期,真實與美不斷失衡,偶像劇和古裝劇淪為了網紅濾鏡的重災區。《花千骨》中,粉調的濾鏡顯得花千骨的形象楚楚可人,但同樣的濾鏡放在了白子畫的身上,只給人強烈的不合時宜之感。
那換個濾鏡就合適了?未必。《甜蜜暴擊》中番茄粉的濾鏡色,把畫面營造成少女風滿滿的油畫感。一旦出現有人的鏡頭,別説粉紅泡泡,只能看到滿屏的美顏假人“爭奇鬥豔”。
觀眾審美疲勞,劇方樂此不疲。美顏濾鏡大行其道,後期製作奔着“蒼白浮誇”的審美方向一去不回頭。當高飽和的畫面刺激觀眾雙眼,當角色直接從3D的五官被磨成2D時,誰還在乎演技?
一個問題。如果每部劇都有網紅濾鏡,會變成什麼樣?最簡單的例子,倪大紅。他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那張堆滿褶子的臉,以及飽經歲月滄桑的大眼袋。《都挺好》中,倪大紅擠在一起的五官耷拉着,眉頭一皺、嘴角一撇,便把蘇大強的壓抑、懦弱演繹得入木三分。
而在《正陽門下小女人》中呢?濾鏡一加,他臉上標誌性的褶子和大眼袋便顯得淺淡,歲月和角色質感一起被抹平,少了幾分能讓觀眾細細咂摸的滋味。
濾鏡的濫用,不僅嚴重損害了觀眾的觀感,還影響到了演員。《機智的上半場》播出後,主角李佳航被嘲整容。消失的眼袋和皺紋,不自然的肌肉和僵硬的嘴角,讓觀眾屢屢出戏。質疑的聲浪越來越大,逼得李佳航本人不得不出來闢謠:我沒整容,是片方修掉了。
可惜可嘆,明明在《喬家的兒女》的他,還是長這樣的:
《完美關係》中,一向以大美女著稱的佟麗婭,貢獻了史上最憔悴的造型。韓式粗平眉、粉腮紅、大白臉,再疊一層美白濾鏡——不僅失去了面容的細節,表情看起來還很不自然。
至於那些靠眼神戲、微表情而火的戲骨們——被這樣的濾鏡加持,還能撐起好戲嗎?陶虹在《小歡喜》裏,飾演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媽媽,在劇中,她的情緒總是時刻飽滿,微表情也十分豐富。劇裏有一幕,是女兒英子不堪其煩擾,痛苦萬分,決意跳海。陶虹是怎麼表現的?眉頭緊皺、表情焦灼,聽到女兒的控訴時,飽含熱淚,微張着嘴,蘋果肌隨着嘴角的幅度隆起,臉頰肌肉開始顫抖。毛孔、眼神、情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倘若加上濾鏡,沒有微表情的感染,這場景還能有這麼強的感染力嗎?濾鏡之荼毒,本質在於對“美”的過度發散與追求。國產劇這樣打着以美之名旗號的“濾鏡”,還有很多。一個典型:妝造。妝造是為角色服務的,好的妝造能夠暗示角色的性格特徵,是使角色深入人心的利器。在《紅樓夢》中,楊樹雲老師負責演員們的造型,設計了多種貼合演員又適合場景的妝容。
他説,“化妝不是千人一面,要分析角色性格”。但現在的國產劇呢?哪種造型簡單,就開始生搬硬套哪種造型。楊紫、趙露思、袁冰妍,飾演三部不同的劇,卻有三個幾乎相同的造型。
説到古風妝發,就是千篇一律的中分、八字劉海、一字眉,戴上幾何圖形的金屬髮飾,而古風造型,就是一身象徵“仙界”的紗裙。長髮是仙女,盤上是女扮男裝,黑化是入鬢的長眉和煙燻妝,病弱就是沒有血色的白唇。
濾鏡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外化的審美轉變,還有內化的既定印象:國產劇中的場景、人物的設定也被罩上一層不接地氣的“濾鏡”。現實生活中的宿舍是上牀下桌,而青春劇中的大學宿舍,寬闊明亮、大小家電應有盡有。設定裏的“貧窮學生黨”,穿着名牌衣服,住在大別墅裏對學費束手無策。這種內化的濾鏡,透着倆字:偷懶。它成為了一種懸浮的想象,不斷提醒大眾——一切如同現實版“楚門的世界”,都是形同虛設。
明星蠟像館裏,師傅們絞盡腦汁還原真人的每一個細節。而在屏幕內外,卻是費盡心思“去真存假”的風潮。國產劇容不下一個真人嗎?社長想起曾經制作精良的國產劇。
《甄嬛傳》畫面清晰明亮,妝發清晰可見。即使演員和化妝老師為了角色做了不少外貌上的修飾,但仍然可以看到角色自然的狀態。
《琅琊榜》自不必提,基本上沒有用到濾鏡,明亮的畫面之中,透出水墨山水畫的韻味。
但現在,演員在劇中的“不完美”形象成了被攻訐的缺點。孫儷在《理想之城》中,被嘲“瞪大眼睛的樣子像得了病”;劉詩詩在《親愛的自己》中眼窩深陷,被嘲產後衰老。
就連濾鏡已經加到朦朧的《韞色過濃》,還有觀眾拿着放大鏡找丁禹兮臉上的瑕疵。濾鏡本是因提高電視劇質感而生,如今卻逆行其道,實在可哀。《步步驚心》里長了痘痘的劉詩詩、《安家》中素顏出鏡的孫儷……這些不完美的背後,恰恰是演員的真實,也是觀眾一直期盼的真實。如今,國產劇對於美的要求越來越單一,濾鏡也變得越來越陰間。似乎只有完美、無瑕的形象,才對得起觀眾的期待。社長懷念沒有濾鏡的年代,稱讚那些融匯了劇組用心的劇情,想念赤手空拳的打戲、精心的置景,還有真實且走心的劇本。當濾鏡的喧囂過後,忘記了“天然去雕飾”的一代人,要怎麼從虛假裏拼湊出一個真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