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都放棄了,野孩子還沒有放棄
誰也不知道,每一個週末的到來,馬東和他的《樂隊的夏天》會搞個什麼樣的矛盾或是噱頭出來——這彷彿已經成為這檔節目的標誌了呢。
或者馬東在心裏也在感謝野孩子樂隊,因為他們自身的堅持,創造出了這麼好的一個“話題”。
事情的來龍去脈看過節目的觀眾應該都清楚。
在《樂隊的夏天》改編賽的第二場當中,組建超過25年的野孩子樂隊因為對節目組提供的“國風”歌單並不滿意,選擇了一首歌單之外的《竹枝詞》進行了改編,並且在表演之後主動宣佈接受因為違反規則而淘汰出局的結果,他們的對手超級斬樂隊也完成了晉級。
其實這個結果,很多人早就在網上看到了“劇透”消息,並且基本上也能夠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野孩子的處世方式,本身就和這檔綜藝感十足的節目並不相符。
他們在任何時候退出這檔節目都會引發爭議,卻也無可厚非,因為在這個音樂的市場裏,大家都是各取所需的不同因子。
所以當有網友質疑野孩子是不是在“耍大牌”或是“裝過了”的時候,我們也容易發現在這次爭議當中最關鍵的癥結所在。
但凡看過節目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野孩子的音樂演繹實力,當真在所有參賽樂隊當中都是非常頂級的。
《竹枝詞》的原曲本身並不複雜,但是野孩子能夠用他們本身獨有的演唱優勢以及器樂編排創造出一種足夠清透且富有畫面感的聲音空間。
畢竟,他們是野孩子啊!
他們可能是第一個也很有可能是最後一個,敢不用樂器走上樂隊綜藝節目舞台的樂隊。唉,他們可是野孩子啊!
野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接受節目組的安排呢?
我們需要再去看看,《樂隊的夏天》節目組給出的“國風”歌單上面都有哪些選擇。
像《涼涼》《悟空》這樣的歌曲,其實應該算是最近幾年時間裏華語樂壇比較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從某種角度來説,它們的成功,或許也正是因為裏面添加了足夠多所謂的“國風”因素。
説到這裏可能有的讀者也就懂了,原來《樂隊的夏天》節目組的安排,在“國風”之外落下了一個字,也就是説所謂的“國風”歌單其實是一份“中國風”歌單——一字之差,卻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其實節目組在剪輯過程當中也體現出來了,野孩子不是沒有想過嘗試遵守規則,郭龍老師自己説了,以前也和老夥計張瑋瑋一起演唱過《笑紅塵》,尤其是有情懷的網友們也覺得,像《滄海一聲笑》或是《倩女幽魂》這樣的經典歌曲不能夠成為候選麼?
關於這些種種的問題,我相信用心聽過野孩子最終拿出來作品的朋友,應該不會有太多疑問。
野孩子的那一首《竹枝詞》,並不是那麼波瀾壯闊,也不是多麼豪邁和江湖氣,恨不得把泱泱中華5000年曆史文化都承載進去的那種——畢竟這是一首歌,不是一首春晚的歌。
可是當幾位前輩用復調的方式唱出來“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的——不用説太複雜——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
是的,問題就在這裏,看到“國風”兩個字,張佺想到的就是“國風”兩個字本來的樣子,是《詩經》的風雅頌,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各種片段,是人文風情,是民間小調,是音律,也是文化。
我們都知道張國榮是好歌手、黃霑也是好的詞曲大家…可是野孩子最終內部統一了私自換歌的意見,相信也是因為沒辦法説服自己讓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香港詞曲來代表源自《詩經》的文化內涵。
仔細想想,無論“滄海一聲笑,濤濤兩岸潮”還是“紅塵最可笑,痴心最無聊”讓人想到的古風確實也像極了金庸筆下虛構的江湖情仇,可矍鑠如金庸老先生歷經的歲月,也只是泱泱中華歷史當中極小的片段罷了。
我們相信野孩子來到《樂隊的夏天》並不是簡單的賺錢和漲粉——雖然當今大把樂隊削尖了腦袋想上這個節目確實是為了這個目的——可野孩子並不需要通過這個渠道去做這些事吧?
因為對於音樂的普及,對年輕人音樂文化的教育,終歸還是要有人去做的。
而這些東西,也是被《樂隊的夏天》節目組在第一季嘗試過、然後在第二季節目當中完全放棄了的。
回想《樂隊的夏天》第一季,剪輯老師在努力地告訴觀眾中國搖滾老一代的堅守以及新一代的艱辛,張亞東也利用每一個機會給觀眾講解什麼叫雷鬼、哪個叫放克。
可是節目到了第二季,張亞東出場戲份的減少也直接代表了為觀眾介紹專業搖滾知識的科普部分直線下滑——畢竟你不可能指望朋克教父去講述音樂理論知識。
他們明明請來了旋轉保齡、不速之客、左右、超級斬……卻壓根不想告訴讓大家看清楚Rockabilly是什麼、硬搖滾新金屬任天堂核有什麼區別。
反而是一味捧起更有故事或是更能圈粉的樂隊主唱們——是的,連樂手的鏡頭都少之又少,還指望他們傳播和普及什麼呢?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感謝野孩子,因為只有他們這樣的堅持,才讓年輕人至少看到了原來綜藝的舞台上是可以出現“文化”的。
他們知道一定會帶來爭議與非議,現在的微博知乎上面多的是,大家都能看到;他們也知道這代表着出局離開,他們甚至自己主動提出了這個去向,但是他們只是希望讓這一首歌時間的音樂表達不被節目組的敷衍和不用心所扭曲。
其實《樂隊的夏天》準備的歌單,從節目的角度出發並沒有錯。只是米未女孩們的策劃是從更多觀眾認可的綜藝世界觀作為起點理解了“國風”兩個字,而野孩子是從“國風”二字的根源來理解它——一個在第二層,一個在第五層,中間沒安電梯,大家就需要多點時間來理解了。
在這場比賽播出之後,野孩子樂隊的吉他手馬雪松老師也表達了對於對手的尊重。他認為年輕樂隊是“有內核的,他們的專業技術就是內核”。
超級斬樂隊的表現也對得起老前輩們的讚許。
其實所謂這一組兩支樂隊的“關係”是很良性的,雙方都在學習相互之間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至於那些“保送”言論的惡毒評論者,只是用綜藝的眼光來看待附近音樂的不明所以圍觀羣眾,在地下一層。
最後,還是想心疼一下超級斬樂隊的年輕人們。
他們沒做錯什麼,只是輸了一場規則有變化的比賽,可他們的比賽還在繼續,這是對年輕樂隊來説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野孩子因為把自己推在了風口浪尖上,所以把他們可能迎接的腥風血雨也擋下了不少。圍觀網友如果連野孩子的音樂都沒辦法理解的話,對於超級斬的任天堂核就需要更多時間去消化了。起源於隔壁國家的“Baby Metal”已經用類似的風格征服了歐美,就像我們自己的九寶一樣。
對於搖滾樂、對於獨立音樂,中國的觀眾還是需要包容一點——這可能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