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四力”做專家型電影記者
“專家型記者”並非新概念,在新聞實踐中,指的是除了具備新聞傳播理念、知識與技能之外,對某個領域有較深的瞭解,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全媒體時代的專家型記者,除了必須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提高新聞作品的傳播效率。
現代媒體傳播出現報道領域細分,電影報道也成為文化報道的一個重要類型。從2001年全國8.9億元票房,到2019年642億元票房、銀幕近7萬塊,20年時間裏,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銀幕數位居世界第一,電影產量穩居世界前列。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投資、創作、發行等產業鏈也日漸完善。與此同時,中國影片質量不斷提升,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作品集中湧現,不僅在國內市場上斬獲頗豐,在國際電影節上也屢屢獲獎。中國電影的發展,成為電影報道的重要內容。而這一領域也因為專業性比較強,越來越需要專家型記者。筆者從2001年開始從事電影報道,結合多年的報道實踐,認為全媒體時代做好電影行業的專家型記者,應着力提升“四力”。
練就勤快“腳力”,放眼國際平台。電影報道中,電影節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歐洲有戛納、威尼斯、柏林三大國際電影節,國內有上海、北京等國際電影節。從新聞價值來看,國際電影節也因其影響力大而具有更大的傳播意義。近20年來,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競賽單元不斷嶄露頭角,藝術品質得到肯定。與此同時,中國在電影節市場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好的專家型記者應該練就勤快“腳力”,加強對這些國際電影節的採訪報道,讓報道在視野上勝人一籌。
練就敏鋭“眼力”,與行業共成長。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球銀幕數第一,票房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產業鏈從前端投資,到創作發行,再到營銷宣傳,經歷了巨大的發展。面對突飛猛進的產業變化,亦需要電影記者不斷加強知識積累,才能使報道更有深度,並得到專業人士的肯定。特別是面對金字塔頂端的名導演,如果缺少專業積累,則很難有與其深度對話的機會。
練就善思“腦力”,成為影評人。隨着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國產電影創作進入旺盛期,湧現了一大批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但也有不少平庸之作。內容生產多了,評論也要跟上。評論對電影創作非常重要,國外影評一直被電影人重視,很多主流媒體都闢有影評專欄,有職業影評人。這些影評人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有時能決定一部電影的生死,足見影評力量之大。創作影評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閲歷,才能有獨到而令人信服的見解。相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崛起,國內影評發展相對緩慢,專家型記者在電影報道中積累了海量的閲片量,加上對電影創作的瞭解,具有創作影評的優勢。專家型電影記者,亦可以通過練就善思的“腦力”成為一個影評人。
練就獨特“筆力”,成為行家裏手。專家型電影記者不僅需要文字功夫,更要善用新媒體,甚至可以嘗試打造一個“小而美”的媒體矩陣。創立於2010年的“陸芳觀影團”目前是《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公眾號聯動的一個電影媒體平台,內容涉及電影新聞、資訊、觀影活動、評論等。平台早期定位是利用影院資源與讀者互動的報紙欄目,於2010年在新浪微博註冊了“陸芳觀影團”微博,2016年又註冊了同名微信公眾號。經過近10年發展,“陸芳觀影團”微博粉絲已達3萬,微信公眾號也有了近3000粉絲,平均每年舉行的觀影活動數量在100場以上,涵蓋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等各個熱門檔期,觀影人次更是數以萬計。“陸芳觀影團”保持了主流媒體的特色,作為堅持獨立發聲的電影媒體平台,履行輿論監督職責,成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一次創新嘗試。
(作者單位:錢江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