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第一季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的《國家寶藏》至今播出到第三季,新一季豆瓣評分飆升至9.5,被看做是“國產綜藝節目的良心之作”。日前,《國家寶藏》第三季總導演、執行總導演、視覺總監、分集導演、專家顧問等主創接受媒體採訪,揭秘節目幕後。
演員:楊紫看《文成公主》實景演出把自己看哭了
《國家寶藏》中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以情景劇的方式再現,靳東、張子楓、楊紫、富大龍等演員都在其中有精彩並且恰如其分的表現。對於這些演員們的選擇,《國家寶藏》演員總統籌孫丹表示,每一位“國寶守護人”,都經過了導演組、編劇組、藝統組所有工作人員一次次開會討論,先定國寶,再出故事方向,然後大家根據故事角色一起討論出最合適的人選。不是幾個人覺得合適就行,還得説服所有人。
富大龍飾演嬴政。
在《大秦帝國》中演繹過秦惠文王嬴駟的富大龍,曾被不少網友推薦參加《國家寶藏》節目。據節目組介紹,其實節目前兩季就曾對富大龍發出邀請,但他一直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上節目,節目第二季他本人還專門給《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打電話,解釋為什麼沒來參加,當時富大龍解釋完還説,以後有合適的機會,一定會來。而第三季確定“秦陵”主題後,“嬴政”這個重要角色,導演組、編劇組、藝統組包括專家組都覺得富大龍是最佳人選。“當時我給他團隊發微信溝通,説‘大龍老師第二季時説的合適的時機已經來了’。”孫丹説,“他應該是感受到節目組的誠意,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覺得真的是秦陵這個題材打動了他。最終的表演也不負眾望。”
在節目中扮演文成公主的楊紫,在拉薩完成小片拍攝之後,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角色,晚上專門去觀看了《文成公主》的實景演出,結果真情實感地把自己看哭了。當時知道這個細節之後,節目組相信她一定能把文成公主演好。
楊紫飾演文成公主。
節目中辛柏青與九色鹿同台守護國寶《鹿王本生圖》的畫面也讓人印象深刻。實際上在熒屏上活靈活現的九色鹿,現場錄製時是看不到的。節目組介紹,鹿的位置、大小,在每一個機位中的呈現都要一點點調試,包括跟辛柏青的位置、對話感等都要一點點去對。儘管每次鹿的出現只有幾句話,總共不到2分鐘,多個團隊事先已連續熬夜準備,但現場錄製還會出現一些小問題。“辛柏青就現場陪節目組調整,從晚上11點一直錄到第二天凌晨4點。”
現場:兵馬俑上的指紋是導演組“問”出來的
在這一季的節目中,攝影師趙震帶來了一張震撼全場的照片:兵馬俑的唇角,印着一個淡淡的指紋印。那是兩千兩百年前,製作兵馬俑工匠的指紋。趙震算是節目組“撿到的寶”,這個兵馬俑上的指紋是導演組“問”出來的,導演組之前做功課查到古代很多工匠要在隱蔽的部分留下物勒工名,也有紀錄片提到兵馬俑的身體會留下人捏過的痕跡,就問趙震有沒有拍到過這樣“隱秘的角落”。趙震受到啓發,講出了這個指紋的故事。
“秦陵的今生故事維度非常多,但大家太熟悉了。所以想到找拍攝兵馬俑的攝影師的角度,”節目組先聯繫的是在秦陵幹了30多年的退休老攝影師,但他因多種原因無法參加,導演組聯繫了“接班攝影師”趙震。第一次跟趙震通電話,他説“拍攝兵馬俑就是在拍攝人像”。此外,由於趙震是個“俑二代”,他父親也在秦陵工作,所以導演組認為他是非常合適講述秦陵故事的人選。但是,趙震在走台期間很緊張,一直在背稿子,而且是咬文嚼字式地背,一句話裏要不要説“的”,該説“我”還是“我們”,他都非常在意。王晅怡就讓趙震摘了話筒,兩人站在台上“聊聊”。趙震説,自己其實想退縮,愛人跟他説,“有什麼好怕的,你身後有800個爺支撐你呢!”聽到這句話,王晅怡就想到趙震貓在兵馬俑裏的工作照,自己的眼淚先下來了。趙震見狀也打開了話匣子,於是兩人就站在台上,一邊聊天一邊流淚。
聊完後,王晅怡到導播間找總導演於蕾,申請放棄原來的本子,“換個方式講趙震”,於蕾聽完立即支持。最後觀眾看到的節目,甚至連完整的稿子都沒有給趙震,只寫了幾個要點。“趙震太好了,舞台上完全是他自己的表達,他的情感非常充沛。誰説歷史是冰冷的?只要心中帶着敬畏,眼前的一切都會成為人生的滋養,都是有温度的。”
陳建斌參演《國家寶藏》。
知識點:文本從考據出發,挑戰流行用法
節目中,于謙扮演的孔尚任念“衣錦還鄉”時,把“衣”讀成了四聲,由此還引發了網友質疑。“因為這裏衣字是做動詞用的,這處小小用心也被網友發現了,還有網友在‘科普’為什麼是四聲。”《國家寶藏》專家顧問團成員、環境史學者單嗣平為此“挺高興”:“我們這次在文本上確實是有一些詞語和單字是從考據出發,挑戰流行用法。能夠在節目中體現這些學術成果,同時引起觀眾們的討論,我覺得對於推進學術與公眾的對接,有着非常直觀的作用。”
單嗣平還以節目開場文案中“據坤靈之正位,仿泰紫之圓方”一句為例,“觀眾在目前的網絡和紙質版書籍中,常見是‘仿太紫之圓方’,還有網友在知乎上提了這個問題。”單嗣平表示,之所以節目組選擇“泰”字,是經過不少思考的。“這句話出自班固《西都賦》。很多人認為太指太微垣,紫指紫微宮,是星官名。”但單嗣平認為這是一個因為對中國古代天文史不瞭解而出現的普遍錯誤:“《西都賦》作於東漢,但‘太微垣’最早見於唐初《玄象詩》,距班固作《西都賦》及《漢書》過了將近600年,班固不可能提前使用這一天文概念。”單嗣平説,如今網絡乃至紙質版書籍中,多用“仿太紫之圓方”,很可能是以訛傳訛。“類似的考據,節目組從導演、編劇到視覺都做了很多。”
張鈞甯參演《國家寶藏》。
馮小剛參演《國家寶藏》。
造型:文成公主的服飾形象有三個參考方案
節目中除了千年文物藴藏的歷史故事之外,演繹這些故事的演員造型也成為一大亮點。《國家寶藏》第三季專家顧問團、服飾史學者陳詩宇表示,關於演員造型,首要原則是儘量確保符合歷史背景,符合劇本設定的時代、身份、場合,儘可能避免硬傷。包括髮型頭飾、妝面、服裝、腰帶配件、鞋履、紋樣材質甚至裏衣細節,以歷史真實為第一準則。再根據操作可行性、準備週期、舞台需求、視覺效果等進行一定範圍內的適度微調。
陳詩宇提到這些角色都要通過“三重論證法”進行考證,結合當時的文獻、圖像和文物實物綜合推敲。有不少造型都屬於影視非常規形象,甚至是首次在熒屏上呈現或者還原出來的形象。在設計的時候不僅要多方面進行考證,還要去分辨大量參考資料裏的準確信息。比如楊紫扮演的文成公主,在設計“文成公主”的服飾形象時,一般影視設計或者美術創作的時候都參考《簪花仕女圖》款的大袖衫來設計,但《簪花仕女圖》的時代是晚唐五代,距離文成公主生活的時間已經有三個世紀的距離,不是一個時代的作品,所以沒有采用;另一個參考來自法王洞的文成公主像,由於塑像歷代重妝重塑的原因,現在保留下的塑像有大量元明時代的痕跡,所以也沒有直接採用。最後還是根據時代設定的“高宗初年”前後長安皇室貴族墓葬出土的服飾形象,比如昭陵新城長公主、韋貴妃、執失奉節等十幾座墓葬資料,以及當時中原和吐蕃均有出土的粟特織錦和唐代紋樣的紗羅來設計。在陳詩宇看來,這雖然是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初唐形象,但其實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最終效果和大家的反饋其實還是可以的。
文成公主形象。
除了令人讚歎的女性古裝造型,造型師在男性古裝造型上也費了不少工夫。最典型的例子要數靳東扮演的鄭和。“明初的宦官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大家多少有些模糊但不太明確的印象,也需要抽絲剝繭來考察。”陳詩宇透露,節目組首先在《皇明大政記》等史料裏找到明初永樂年間高級宦官常使用蟒紋“曳撒”的記錄,再對應明代宦官自己寫的《酌中志》裏對於曳撒“前襟兩截、下有馬面褶”等描述,在明前期宮廷《元宵行樂圖》裏找到對應的宦官蟒紋曳撒形象,最後比對明代出土的服裝文物裏找到明前期的曳撒。參照這些資料,節目中設定了“大紅織金通袖襴蟒紋曳撒”這一套形象,並且採用了明前期服飾比較緊身窄袖利落的版型,搭配宦官三山帽、絛環帶、皂靴。“在很短的時間裏準備出來,最後效果還是可以的。”
靳東飾演鄭和。
除了主角的服裝造型之外,節目在一些助演配角的設定裏也有所體現。有一場講的是明代萬曆年間的故事,有在蘇州官員家中的場景與北京宮廷裏的場景,裏面都出現了侍女和宮女的角色。“我們知道明代後期中國的時尚中心在蘇州,蘇州相當於巴黎在歐洲的地位。”陳詩宇説,從萬曆時期的江南繪畫、版畫中就可看出,已經流行比較新式的對襟衫、盤各種雲髻,但是看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大量宮女俑,還是明中期的交領襖裙䯼髻,其實是過時的樣式,北京宮廷時尚反而要滯後一點。最後蘇州侍女就採用了新式的對襟襖兒,宮女採用了交領襖裙。
《國家寶藏》做了三季,已經處理過上千個歷史人物造型,陳詩宇坦言,大家也經歷了大量對於古代形象審美、認知上的各種問題。如何權衡現代審美、舞台審美、觀眾需求、表演需求和歷史真實之間的關係,確實也是一個不容易把握的課題。對於當下古裝劇“通用造型”的問題,陳詩宇認為可能有兩大原因,一是確實會考慮現代審美需求的問題。另外是沒有對歷史真實有太深入的認識,不太瞭解歷史,也還沒意識到“歷史真實的美感”,所以就下意識用現代審美、現代流行造型來套用,“而沒有想到採用一些歷史上的妝容造型也可以做得很美。”
説到一般古裝影視錯誤,不分場合、時代、身份的情況非常多,陳詩宇舉例,比如版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廓形、版型風格有各自的特點,有時緊窄、有時非常寬鬆瀟灑,也反映了當時人的精神風貌和時代背景。但在絕大多數影視設計裏,都會做成非常合身沒有餘地的款式,甚至採用西式的立體裁剪,導致經常會有捉襟見肘、“八字袖”的狀態出現,雖然看起來合身,但相當不端莊;還有髮型問題:一般影視設計受到90年代港台影響,男女角色喜歡採用各種披髮、劉海造型,到後來形成了專門的仙俠風格造型。這類造型確實也是很美的一種設計風格,可以使用在一些架空背景的設定裏,但並不適用所有時代和所有角色以及所有演員。傳統中國人對於髮型的講究很多,各個時代的髮型不同,什麼年紀、什麼身份可以披髮也各不相同。成年男女披頭散髮其實在古人看來是癲狂或者蠻夷的設定。這一點也被今天的觀眾詬病很久;此外,如果關注古代流行史的話,會發現歷史上的時尚變更有時比今天還快,並不是一個時代用同一個造型,甚至三五年十幾年,時尚就變了。但影視設計時,用整個朝代的素材來設計的情況比比皆是。乾隆年間的故事使用了清末造型,初唐故事使用整個唐代三百年的形象。一鍋粥混搭,反而突出不了相應時代的感覺。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