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由高曉松主持的旅遊類節目的花絮片段在網絡上流出。
除了一如既往的氣定神閒,網友們還發現,如今的高曉松,可真是瘦了不少。
看來是真的有在認真減肥了。
不過也有網友取笑到:“腿細,臉還是那麼大”。
除此之外,評論區更多的卻是對高曉松的抨擊。
“還能拿點什麼忽悠網民呢?公知!”“美國人怎麼不回美國去?”
從曾經被追捧的“文化偶像”,到現在人人喊打的“公知”,顯然,高曉松已經跌下了神壇。
一、高曉松“成名路”
1969年,高曉松出生於北京一個高知家庭。
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的創辦者之一,外婆陸士嘉是北航的籌建者之一,祖父高景徳是清華大學校長,舅舅父母都是清華大學教授。
一家子都是文化人,家庭文化氛圍非常濃厚。
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高曉松,身上自然也少不了文藝青年的氣質。
但他這股文藝青年的氣質卻過了頭。
1988年的時候,高曉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本以為他會延續父輩的生活,成為一名學者。但沒想到,在清華大學沒讀幾年,高曉松就選擇了退學,開始過另一種五光十色的生活。
而就在1994年的時候,高曉松也真的闖入了音樂圈。
後來又憑藉一首《同桌的你》,火爆全國,成了音樂圈有名的才子。
1999年又自導了電影《那時花開》,他在2002年自導的電影《我心飛翔》還在法國和美國獲獎了。
高曉松用一個個亮眼的成績,證明了他在藝術這方面的天賦。
不過真正讓高曉松聲名大噪的,還是《曉説》這檔綜藝節目。
《曉説》是一個純聊天式的節目,不需要什麼特效,高曉松就坐在那裏,和觀眾們聊歷史、聊文學,聊人生經歷等等,涵蓋範圍非常廣泛。
高曉松幾乎是興致所至,什麼都能聊。
而從小就在文化氛圍里長大的高曉松,他的知識底藴和表達能力,都為他主持好這個節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侃侃而談妙語連珠,觀眾們好像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説:“你沒空讀閒書,我來替大家讀書。”
在這種情況下,《曉説》居然猝不及防地火了。
上線不過3個月時,總播放量就已經超過3000萬次,成為了一檔爆款綜藝。
人們發現,在高曉松看似胖胖的外表下,藏着一個有趣的靈魂。
二、高曉松“跌落錄”
但是,伴隨着掌聲而來的,還有各種質疑聲。
高曉松在節目中輸出了很多的觀點,雖然獲得了很高的點擊,但有些觀點卻讓人不能苟同。
記得高曉松在《曉説》某一期節目中,就曾説過老祖宗造字的時候把“射”和“矮”這兩個字弄反了:“寸身為矮,委矢為射”。
還上升到了民族批判,説我們這個民族稀裏糊塗的,這麼明顯的錯誤都沒人去糾正。
搞得好像就他一個人明察秋毫,其他人都是睜眼瞎。
但研究一下漢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就知道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射”最開始是左“弓”右“手”,很好地表達了拉弓射箭的意思。後來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才變成了“身”和“寸”。
“矮”左邊的矢除了箭也有“尺子”的意思,“短”也是用“矢”作為偏旁。
高曉松要是研究下這個漢字的演變過程,也不會提出這個看似高深,實則內行人一聽就是笑話的觀點。
只能説他涉獵廣泛,但卻學而不精。
馬雲就曾經評價過高曉松:“他的知識結構亂七八糟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但就是聽了很舒服。”
什麼都懂一些,卻停留在表面,未觸及內裏。只不過是憑藉高曉松的好口才,才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如果僅僅是賣弄口才,那高曉松做個搞笑為主的段子手就不錯。
但偏偏他還要賣弄學識,甚至是自己並不太瞭解的歷史領域,然後加上自己看似高明實則臆想出來的觀點。
比如“北方人都是漢奸”、“美國是中國的大恩人”、“四大發明全是假的”等等,大膽顛覆,雖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點擊觀看,但卻並不符合史實。
也難怪高曉松會被大家稱為“歷史製造機”!
再加上他曝出的疑似美國籍的身份,更是讓網友對他頻頻讚譽美國,有了點恍然大悟的感覺。
所以,在網絡世界愈加發達的今天,奇葩言論頻出的高曉松,會走到今天這樣一個“人設崩塌”的過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切過往,都會在時間的檢驗中,愈加清晰。
有洞察的真知灼見會被時間檢驗成真理,同樣的,毫無依據滿嘴跑火車的言論,也會在時間的檢驗中,被打回原形。
這就是高曉松為什麼人設崩塌的很大一個原因。
三、人們為什麼不再迷信高曉鬆了?
高曉松曾經是備受讚譽的大才子,但到了今天,他卻像是已經跌落了神壇。
人們提起他不再是滿口讚譽,反而多了很多批判聲。
2020年6月,在《人民日報》主導的寄語學子的一次直播中,高曉松翻車了。
直播剛開沒多久,高曉松的評論區就被各種罵聲刷屏了。
而這一切,並不是因為高曉松説了什麼過分的話,只是網友對他積怨已久。
曾經依靠各種奇葩言論獲得了多少關注,如今就受到了多少的反噬。
當然高曉松也曾為挽回名聲做出過努力,比如在網上聲稱自己是中國人,比如參加《人民日報》主導的這場直播。
但就是沒什麼人捧場就是了。
因為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高曉松聲明自己是中國人,可他之前在節目中也説過自己是華裔。
而關於現代華裔的解釋,某資料是這樣註釋的:“已擁有外國國籍”、“法律上已不是中國公民”......
因此,關於高曉松的身份,依舊是撲朔迷離。
最後,還想説一下。
高曉松確實是有才的,否則他的節目不會如此受歡迎。但正因如此,作為一個有才的名人,高曉松才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羽毛。
講事實,辯真理,尤其是在涉及到歷史的事情上,更應該謹慎研究。
這才是一個學者,對待知識文化傳播,所應該有的態度。
否則,高曉松再有才華,也只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網紅。
而網紅從爆紅到寂寂無名,不就是眨眼間的事情嗎?
唯有真正有底藴的人,才能在時間的檢驗中,屹立如初。
作者: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