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1905電影網訊《萬里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國慶檔這幾部影片都獲得了不俗的口碑,首日票房更是以超2.66億的成績,為整個檔期開了好局。

在這些電影的海報,或者預告物料上,都寫着“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字樣,“真實”成為了這些電影的主要旋律,現實更是它們最好的編劇。

不僅僅是電影,近期的劇集市場中,《底線》《大考》等作品,均是如此。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眾所周知,這些影視作品本身具備戲劇性,對於真實事件均會有一定的藝術加工。可是如何保證“加工”過猶不及,確保“戲劇-真實”的平衡,是放在每個創作者面前,最大的難題。

《萬里歸途》取材自外交官撤僑經歷;《平凡英雄》再現“救助新疆和田斷臂男孩”的生命奇蹟;《鋼鐵意志》則重現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的誕生歷程。

改編什麼、如何改編,都是這些作品的關鍵突破口。可這些又該如何在創作初期,就得到保證呢?

國慶檔影片的“真”

《萬里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看似都是改編自真實事件,但在改編手法上,不盡相同。

《平凡英雄》最為直接,改編了“救助新疆和田斷臂男孩”的新聞事件,在整個故事改編中,導演並沒有做過多的戲劇化創作,而是儘可能的還原當時事件本身。

他對編劇遊曉穎的訴求是,不能為編而編,要把真實的、有意義的故事呈現出來。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在陳國輝真正拍攝這部電影前,曾經猶豫過,這個新聞事件的體量夠不夠支撐起一部電影。為此,他採訪了參與事件的每一個人,他發現,醫生説超過6小時就很危險,而這些人就是這6個小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陳國輝和團隊在收集素材中,甚至計算了這1400公里過程中的每一環事件,“最終,小男孩離關鍵救治時間,只相差15分鐘。”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因此在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很多細節,譬如娜扎飾演的交警指揮,甚至是飛機上的老年合唱團,放映動畫片喚醒孩子的橋段,都是真實發生的。

就連觀眾不解的機長掏出1000元的橋段,也是在現實中有的。只是和影片呈現的不同,現實中的費用是大家湊出來的。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當然,電影中也有些許對真實事件進行加工的地方。

事發當時,飛機上確實有一位老軍醫,但《平凡英雄》對這個形象進行了更戲劇的加工,讓電影裏這個青年醫生形象的成長弧度,和電影所推崇的大愛,有了完美的契合。

除此之外,李冰冰飾演的乘務長在電影中的一些表現,甚至是連劇本中都沒有的,是演員在情境中,最難能可貴的現場反應,都被陳國輝保留了下來。

相較之下,《萬里歸途》的改編來自羣像的力量。

導演饒曉志剛接手這個項目時,並非是現在的故事,後來他和編劇秦海燕參考了大量新聞照片、影像資料和報告文學,尤其是採訪了多位親歷撤僑事件的外交官之後,才有了現在的故事。

在看了種種資料之後,他坦言,“外交官在實際撤僑中遇到的困難,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於是在創作中,他選了宗大偉和成朗兩個人物形象為主角——他們都是臨時受命,前者經歷過很多,如今有了家庭牽掛的前輩;而後者是初出茅廬的新人。

這也是《萬里歸途》編導團隊濃縮了很多外交新人經歷的創作,“比如説(成朗)有衝勁的地方,熱血的地方,那都是源於他還沒有真正經歷。”

對於這種真實的改編,饒曉志坦言,“在電影裏,我們可能需要去做更加極致和更加戲劇化的想象和創作。”只是在深入瞭解之後,理解外交人員在那樣的情況下完成任務,“都不是我們隨便想想就能編造出來的事。”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如果説,《平凡英雄》是儘可能對真實事件的1:1還原;《萬里歸途》是對過往撤僑事件的濃縮。那麼,《鋼鐵意志》在改編方面,則結合了上述兩種模式。

《鋼鐵意志》以劉燁飾演的趙鐵池廠長為核心,他坦言,這個角色沒有絕對的原型,是千千萬萬從軍人身份轉變成鋼鐵工人的代表,所以他在看到劇本和詮釋角色的時候,放進了不少的自己的理解。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除了這個角色,林永健飾演的“新中國第一代勞動模範”孟泰,以及李沛恩飾演的王崇倫,都是歷史上現實存在的人,更是見證了中國第一爐鐵水誕生的精英。

在寧海強看來,這些角色的加入,讓影片多了不少真實的生活氣息。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在藝術和真實中反覆拉扯,為此達到真正的平衡。但作為一部反映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影片,故事裏涉及的事件,都是真正存在過的。

對於真實事件改編,不同的團隊用了不同的方式入手,給電影創作帶來了多元化的形式。

如何保持這份“真”

無獨有偶,國慶檔這幾部影片並非是“真人真事”創作的井噴。陳國輝前作《烈火英雄》,以及往年國慶檔影片中的《湄公河行動》《攀登者》《中國機長》等等作品,均是如此。

很大方面,這類影片本質裏,暗藏着當下觀眾最為偏愛的現實主義的基因。

這種創作其實在陳國輝身上最為明顯,從《烈火英雄》的內容細節參考記錄2011年“大連7·16原油爆炸案”的長篇報告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到如今《平凡英雄》細節刻畫複製每個原型。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雖然從《烈火英雄》開始,陳國輝的創作理念就是堅持,“每一段情節、每一句台詞都應該有源可查,有據可考”,但在當時,這種細節可能是融合的。

譬如,杜江在片中的台詞,“消防戰鬥,早晚會有犧牲!”是源於北京市消防總隊原副總隊長李進在2013年一次火場中的話。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那麼,相較於《平凡英雄》的新聞事件本身,《烈火英雄》參考的報告文學又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以現實元素為背景,筆者通過個人獨立視角完成的文學創作,包括新聞記者撰寫的特稿、人物傳記等。

但相對真實新聞事件改編,對這類報告文學在內的非虛構寫作改編,存有一定的敏感。作者帶有一定的主觀認知,會影響改編尺度,以及這種非第一手信息,難以對其真實性進行考量。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近年來,對真實事件的改編只增不減。像《中國機長》《中國醫生》《烈火英雄》《平凡英雄》這類有原型人物保駕護航的,在創作過程中,給予很多創作意見。

但也有不少在電影化過程中,惹出爭議。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曾看完電影預告片後感到不滿,甚至發佈聲明要起訴製作方。為此,影片監製甯浩特意找到他,解釋了電影改編會存在這種戲劇化的情節。隨後在電影宣傳過程中,影片方也多次強調,電影和陸勇本人的真實經歷並不相同。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諸如此類的情況並非孤例,電影《親愛的》女主角原型人物因不滿片中虛構的“向記者下跪”、“陪睡”等情節,曾提出訴訟。

誠然,電影在改編中,或許要講究一定的藝術創作,但過度的戲劇引導仍是要注意的。從事編劇工作的小浩坦言,一方面在涉及真人真事創作中,要拿到原型人物的許可,另一方面,近年有較多的輿論發生,“我們創作中,必然會和當事人溝通,討論可能的劇情,有的作品如果需要這樣的設計,我們也會在後面的宣傳中,儘量規避,引起觀眾將藝術創作和現實畫上等號的情況出現。”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當然,越來越多真人真事的改編中,原型人物會參與到創作中。例如《中國機長》《平凡英雄》這類影片拍攝過程中,原型也都會在現場,給演員在內的每個人物,帶去最真實的反饋。

真實給電影注入了靈魂,藝術創作為故事搭建了筋骨,但只有兩者真正平衡,電影才能在大銀幕上,真正鮮活起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能把大家看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