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1905電影網專稿有這麼一個故事。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

到了2020年,這個故事的問世,再次以不平凡的勇者姿態,拿下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的同時,成為了觀眾們的精神食糧與力量之源。

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8月7日,電影《1917》登陸國內院線,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週末票房3686萬元,豆瓣評分8.5分,淘票票評分8.8分。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和其他同類型影片不同的是,“一鏡到底”成為了《1917》最大的賣點,也成為了最大的爭議。

有網友評論,“這才是讓人真正感受到‘一鏡到底’魅力的電影”,但也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 “除了假的‘一鏡到底’還有什麼?”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那麼,長鏡頭為何如此受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又是否真的讓觀眾“身臨其戰”呢?本期《今日影評》特別邀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和我們一起聊聊電影《1917》。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鏡到底”與“偽一鏡到底”

談到電影《1917》的“一鏡到底”,首先得有對這一名詞的清晰技術界定。

因為,儘管本片觀眾在直觀的視覺感受上是“一鏡到底”,但事實上,影片卻是分割成三四十個段落拍攝的。其中,每一個段落都是所謂“一鏡到底”,時長從幾十秒鐘到八九分鐘不等,然後再通過數字影像技術去掉中間的剪接痕跡。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所以它其實是一部‘偽一鏡到底’的電影”,索亞斌指出。同時,他給感興趣的觀眾出主意,“如果要去找‘偽一鏡到底’的依據,就是角色什麼時候不在畫面上,哪怕鏡頭還在運動都沒關係,這時可能就是兩個鏡頭間的剪輯點”。

那麼,導演為什麼要“偽裝”這樣的效果呢?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索亞斌指出,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説,絕大多數的導演和攝影師希望這輩子有機會拍一個類似這樣的電影。“人和事在這樣長鏡頭、全景式呈現之中。完整而又曖昧,有一種豐富讀解的可能”。

在影片《1917》開篇,主人公以“看熱鬧”的角度看待戰爭,但當敵機被擊落,在他們眼前爆炸起火,長鏡頭從頭到尾帶來那種真實和震撼,就讓我們對那個士兵的遭遇感同身受。“這個絕對是鏡頭分切剪輯實現不了的”,索亞斌説。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鏡到底”=“身臨其戰”?

有人這樣評價《1917》——成也“一鏡到底”,敗也“一鏡到底”。而這,也直接對應着觀影之後兩種截然不同的觀眾體驗與評價標準。

有人認為,本片長鏡頭帶來一氣呵成的感覺,讓觀眾穿梭於戰場各個角落,但也有觀眾表示,前半段節奏過於拖沓,甚至讓他們昏昏欲睡。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索亞斌指出,電影前半部分的情節感的確較弱,“感覺就是兩個人一直走,一直走”。而隨着追擊、槍戰、小戰士犧牲等情節出現,一切就變化起來了。而這,“不像漫威電影那樣,會有絕大多數觀眾能夠接受”,他補充道。

影片表面看來,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故事,但實際上,卻包含了導演的諸多思考。

相對於大多數藝術影片使用長鏡頭的“笨重”方式,《1917》充滿着各式各樣的靈動感,通過鏡頭語言展示劇中人的心理狀態、情感與思考。“觀眾能沉浸到影像與人物所展現的氛圍中去,好像和劇中人呼吸着同一個空氣”,索亞斌評價道。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鏡到底”=“身臨其戰”?關於這個等式,索亞斌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確可以實現這種‘身臨其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想看的是特別緊張刺激的、主人公英勇無敵的,類似《紅海行動》《戰狼》那樣的戰爭大片,這個電影便不是你要的。”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1917》所營造的“身臨其戰”,實際意味着讓觀眾進入到片中戰爭的環境和情景裏,感受一個普通士兵看似冗長乏味但又危機四伏的旅程。片中,他既卑微慌張又充滿着英雄主義,他經歷着從猶豫到堅定執行任務的複雜心路歷程。

因此,從觀眾進入戰場情景,感受人物真實心態的角度看,它的確做到了“身臨其戰”。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當然,想要看到真正‘身臨其戰’的效果,影院的大銀幕才能夠為觀眾實現”,索亞斌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3 字。

轉載請註明: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