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蹟簡介:
楊小玲於1990年成為武漢市第一聾校老師,堅持特教工作27年,她把愛灑向一羣特殊的孩子,培養出邰麗華等10多名優秀的聾啞舞者進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藝術團,曾帶領16名聾啞姑娘在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表演舞蹈。先後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模範、全國敬業奉獻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並於今年當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
記者手記:聾啞孩子的夢想就是我的夢想
記者見到武漢市第一聾校副校長楊小玲時,她正在學校的操場上指導學生們做戲曲廣播體操。孩子們的動作整齊劃一,一招一式都配合着音樂的節拍,很難想象他們是一羣聽不到聲音的失聰兒童。
從教27年來,楊小玲正是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不僅教會了聾啞孩子舞蹈,更為他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剛剛來到聾校任教時,楊小玲遇到了不少困難。由於聽不到聲音,許多孩子從小生活在自卑當中。讓這些殘疾孩子學習舞蹈,很多家長很不認可,孩子學起來也很辛苦,甚至以為老師是不愛他們的。
面對這些情況,楊小玲沒有退縮。“我從小是一個不自信的孩子,但我有很多展示的平台,我看到這羣孩子就好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我相信他們和我一樣,只要有舞台,他們也肯定可以很快樂。”
抱着這樣的信念,楊小玲一直堅定着自己的夢想——讓聾啞孩子實現自我的夢想,幫助他們、引領他們找到自己成長的方向。
楊小玲針對聾啞孩子的身心特點,創立了特教舞蹈“鼓舞”教學法。學校的舞蹈教室裏有一面大鼓,楊小玲拍打大鼓時,聲音的震動通過地板傳遞,學生通過腳底來感受律動。這樣,即使沒有音樂的帶動,孩子們也能踩着節奏跳出舞蹈。
2015年之前,楊小玲一直陪伴着孩子們在舞蹈的世界裏暢遊。她帶着孩子們一次次登台演出,無論舞台的大小,台下的觀眾和掌聲,對他們來説都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我記得有一個學生給我寫過一段話:‘是你為我插上了尋夢的翅膀,是你讓我找到了追夢的自信,是你在我心裏灑滿夢想的陽光,繼續愛的接力。’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真的覺得大家認可了這份工作,並且他們還在朝着這個方向繼續努力。”楊小玲自豪地説。
2015年楊小玲擔任武漢第一聾校藝術部副校長後,引進了漢繡、葉畫、剪紙、書法、手工、創意氣球等課程。“我們的孩子還有很多能量可以發揮,比如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視覺感官很強,我們要充分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質。”楊小玲説,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孩子們越來越自信了,也能更好、更快、更健康地走向社會。
作為一名十九大的基層黨代表,楊小玲希望各類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更加規範,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特殊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肖璐欣、張沛)
只為國家做大事——記我國清潔能源開發科技的領軍人才、新奧集團李金來
新奧集團技術專家、煤基低碳能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金來,30年潛心研究煤炭資源清潔開採利用技術,填補了我國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多項空白,先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2017年5月22日,在河北省黨代會上被選舉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一次改變人生軌跡的握手
對於李金來來説,2003年的那次握手,改變了他後來的人生軌跡。在一個天高雲淡的秋日,他接過了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拋來的橄欖枝。當然,吸引他的絕不是他名字中“金玉”良緣的美好寓意,而是王玉鎖所描繪的打造煤基低碳能源技術鏈、解決上游能源瓶頸問題的宏偉藍圖。
“到新奧來吧,我們一起為國家為民族做件大事!”王玉鎖的這句話,令李金來心頭一震,他太知道這句話的分量了!長期以來,能源和健康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隨着世界經濟對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和低碳社會的逐漸到來,能源問題越來越引起業內專家的廣泛關注。李金來深知,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效率低、污染重、效益差,是煤炭資源開採利用過程中的最大難題。要實現節能減排,必須從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入手。王玉鎖想做的,就是儘快研發出煤炭資源的清潔開採利用技術,為國分憂,為民謀利。而這些想法,與李金來長期以來苦苦探尋的科技強國之路不謀而合。
其實,在王玉鎖找到李金來之前,新奧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已經三顧茅廬請過李金來,但都無功而返。原因很簡單,畢業於天津大學的碩士高材生李金來,當時正在河北化工研究院做着課題研究,經過他的潛心鑽研,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項目脱穎為出,併成功落地,不僅為研究院帶來了極大的榮譽,亦大大增加了科技人員的收入。他三十多歲就被提拔為研究院的副院長。可以説,此時的李金來正是事業上風生水起、前途不可限量,他沒有理由放棄這個權威的平台而選擇一家民企。
直到那次在北京出差時遇見王玉鎖。李金來説,就為了王主席的那句“為國家做件大事”,毫不猶豫地拋家舍業來到了新奧集團。他放棄的不僅是在省會穩定而優越的研究院工作,更是與嬌妻幼子闔家團聚的美好時光。當他揹着簡單的行李來到位於廊坊市開發區的新奧集團時,甚至都沒問一句自己的薪水待遇。
作為科技研發型人才的李金來不會講什麼豪言壯語,但他在人生選擇的關鍵時刻,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搞科技創新的人都知道,這是個需要持續不斷往裏砸錢的工程,很多大型國企都未必有這樣的膽識和氣魄,而作為一家民企的新奧集團做到了。王玉鎖和李金來的這次重要握手,讓新奧這艘致力於清潔能源技術研發的戰艦,開始了充滿希望又無比艱難的航程。
科研創新結出累累碩果
石油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促使科學家們不斷尋找、開發新的替代能源。2005年,來到新奧集團剛剛兩年的李金來開始着手研發替代能源二甲醚的新型節能生產技術。二甲醚可以從煤、煤層氣、天然氣、生物質等多種資源中製取,可實現高效清潔燃燒,作為一種新型二次能源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有望成為石油替代的重要途徑,並有效解決我國油品短缺矛盾和能源安全問題。當時,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二甲醚生產技術都還不成熟。為潛心研發二甲醚,李金來牽頭在北京亦莊成立了新奧新能科技公司。他帶領50個人的研發團隊投入到了不分晝夜的科研實驗當中。從實驗室研發到25000噸的工業化示範裝置,再到年生產能力20萬噸的工業化生產裝置,每一步成績的取得都凝聚着李金來的心血和汗水。
2007年10月,20萬噸/年二甲醚生產裝置在張家港開車運行時,反應器出現超温現象,温度偏高了100攝氏度。由於現場存放着大量易燃易爆氣體,極易造成事故,當時所有人都非常緊張。李金來沉着冷靜地下令:馬上停止試車。
當時關於故障的原因,大家爭論不休,有人説是設備問題,有人説是催化劑的原因,也有人説是操作原因。試車只能暫時擱淺了。李金來一連幾天沒閤眼。在反覆研究比對試驗數據後,他憑着多年經驗,斷定這是由於在夜間操作人員為了安全起見,投入的原料的氣量低、分佈不均造成的。他提出加大處理氣量,重新開啓反應器。面對大家的疑問,他當場表示:“出了問題,我負責!”最終,在李金來的果斷處理下,國際首套試車20萬噸/年二甲醚生產裝置開車圓滿完成。
當年試車成功時那激動人心的一幕,李金來至今還歷歷在目。他説:“所有人都特別興奮,現場響起長時間的掌聲。我和我的副手,兩個大男人情不自禁地緊緊擁抱在一起,淚流滿面……”
目前,該技術已累計實現銷售收入80多億元,並在埃及實現轉化。
燃煤排放一直被認為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推動煤炭的清潔利用成為當務之急。
2008年,李金來帶領大家開啓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創新試驗——煤催化氣化技術。
催化氣化爐要求耐高温、高壓,材料選擇不當會有危險。國際上沒有可借鑑的經驗,甚至找不到現成的製作材料。那段時間,李金來和大家一起從白天忙到晚上,甚至經常工作到後半夜。
通過不懈努力,李金來及其團隊終於打通了實現煤高效轉化的關鍵環節,碳轉化率超過95%,一舉奠定了我國在煤氣化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長期以來,人們對能源的生產、利用方式都是一種相互割裂的“豎井式”思維,氣、電、熱等能源系統都是割裂狀態,形成大量重複建設和浪費。以李金來為首的新奧研發團隊在全國首創了“泛能網”技術示範工程,就是利用能源和信息技術,將能源網、物聯網和互聯網進行高效集成形成的一種新型能源互聯網。泛能網技術改變了能源的利用方式,可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泛能網運行的關鍵是儲能電池技術,李金來帶領團隊與國際著名大學展開合作,運用納米技術開發新的儲能電池技術,可以將儲電成本降到每度電0.3元,為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奠定了可靠基礎。
目前,新奧對泛能網展開了多個落地實踐項目,泛能機、泛能能效平台,以及針對工商業用户、社區等中型客户的泛能站,已經在青島中德生態園、長沙黃花機場、株洲神農城、江蘇亭湖醫院等多個項目中得到應用。僅2014年,就實現了減排1859萬噸,其中二氧化碳減排1073萬噸,二氧化硫減排75萬噸,氮氧化物減排33萬噸,減少粉塵678萬噸,為我國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精神力量感召更多青年才俊
談到自己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和榮譽,李金來低調而誠懇地説,能源的創新研發不同於別的學科,所有成績的取得,每一次成功的實驗,都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團隊協作的結果。我能在這樣一個優秀的團隊中從事着自己熱愛的事業,再苦再累,也覺得幸福。
走進新奧集團廊坊總部的黨羣活動室,牆上掛着一排優秀黨員的彩色照片,非常醒目,其中就有身穿工作服的李金來。據新奧集團黨羣辦主任王渭東介紹,新奧集團有員工4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7000多名。雖然是一家民企,但是多年來他們一直非常重視黨建工作,注重發展企業文化,李金來作為一名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共產黨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時時刻刻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已經成為新奧的一面旗幟。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李金來對新能源事業鍥而不捨的追求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感召和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放棄國外或大城市的優越生活投身到新奧,立志獻身於“國家的大事”——節能減排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王藴峯的心中,原本有着自己的事業規劃和人生目標。當新奧集團人力資源部找到她時,她幾乎沒怎麼考慮就拒絕了。李金來看了她的資料,親自邀請她過來考察,結果這一來,就留了下來,女博士被新奧的宏偉藍圖所深深地吸引,被以李金來為首的科研團隊的創新精神所折服。她説,她沒見過這樣的領導,天天不知白天黑夜地加班,每天關注國際上的環保技術研發的新動向,去年他獲得河北省突出貢獻獎,省裏、市裏都發給了一筆獎金,其中有他個人20萬元。這筆獎金是他應得應分的,總裁都簽了字,可是他硬是不要,説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在他的堅持下,最後這筆錢充實到研發經費中。
談芳是畢業於上海東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在德國有着不錯的工作,也是在接到李金來的電話後,被新奧的創業平台所打動,毅然回國投身到新能源的研發工作中。
新奧總部擔任行政工作的鐘曼最佩服的是李金來的學習精神:“他都那麼大學問了,還堅持天天看書,查閲大量中外資料,平時偶爾聊天時,説的最多的也是國際國內最新的環保科技動向。”
“要追趕上發達國家,我們就不能悠閒地過日子,多付出一些精力和時間,研發出世界領先的節能減排技術,才能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對我們的培養。”李金來在接受採訪時説。
據介紹,目前,李金來帶領的科研團隊正集中力量對“泛能網”的核心技術進行產業化應用與升級。明年公司將完成石墨烯技術的產業化,並實現在電力儲能領域的大規模應用,為“泛能網”區域內的天然氣、風能、太陽能、地熱和潮汐等多種能源統籌利用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到那時,你就可以用手機遙控家裏的能源控制系統,享受到更節能、更方便、更美好的生活了。”李金來自豪地説。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隴原布衣”:節能環保,綠色能源。
(2017-09-23)
司法辦案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記黨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浦東新區檢察院檢察官施淨嵐
抓緊辦結手上的幾件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摸排“施淨嵐檢察官辦公室”當前面臨的疑難問題並拿出解決方案、做好參會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即將赴京履職的黨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浦東新區檢察院檢察官施淨嵐這幾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踐行司法者匠心精神
自從1994年進入檢察機關以來,施淨嵐在公訴崗位已經整整23個年頭。
“做一名國家公訴人,是我向往並願意為之奉獻一生的職業。”施淨嵐用23年的實際行動證實了一件事——她將檢察官三個字融入了生命。
施淨嵐的職業履歷十分精彩。在她辦過的數百起案件中,不乏長江集團原董事長焦某貪污受賄案、上海市房地局原副局長陶某受賄案、復旦校園投毒案等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的案件。
復旦校園投毒案是近年來發生在高校的一起罕見的惡性犯罪案件。施淨嵐正是這起案件的公訴人。
由於被告人林森浩投毒行為所使用毒物罕見,案發環境特殊,證人、鑑定人人員身份特殊等案件特點,取證難度極高。同時,由於該案社會影響面廣,謠言質疑聲浪頗高,對如何在檢察環節乃至整個司法環節維護司法公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為涉及到很多專業知識點,比如毒物的分子結構、毒性、對人體的危害等,我當時翻閲了很多書籍。”施淨嵐回憶説。
在承辦復旦投毒案過程中,施淨嵐與專案組的同事對被告人林森浩電腦中的上網記錄逐條查看,並按照時間進行梳理。對於涉案監控畫面,她更是花了近兩週時間與三四位同事一起查看並截取整理,而這些視聽資料作為證據,在庭審上只有幾十秒的呈現。最終,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
“辦案如同考古,材料越多就越接近客觀事實。”在23年的職業生涯中,施淨嵐恪守着這句話,察微析疑,與線索死磕,與時間賽跑。她踐行着司法者的匠心精神,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司法。
做一名有温度的檢察官
在施淨嵐看來,檢察機關司法辦案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作為一名優秀的公訴人,一面需要堅守法律,另一面也需要將老百姓的困難和不幸放在自己的心中,努力化解社會矛盾。
施淨嵐曾辦理一起發生在多年前的入室搶劫、殺人案。被害人潘某因傷勢過重而終身截癱,其丈夫和小姑當場死亡,年僅5歲的幼子由於目睹了整個搶劫、殺人的過程,心靈受到極大創傷。
面對如此不幸的家庭,施淨嵐一方面儘自己所能捐錢、捐物,對被害人家庭予以精神上的關懷;另一方面她積極提議被害人原單位開展對潘某家庭的組織幫困活動,又藉助媒體的力量廣泛呼籲社會各界對潘某一家予以關懷和幫助,併為潘某爭取到了10萬元的國家司法救助基金。此後一段時間裏,她始終關心着潘某母子倆的生活境況,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霾。
施淨嵐告訴記者:“儘管我辦理的大都是重大刑事案件,但也需要做好調解工作,化解社會矛盾。”在辦理裴某故意傷害案中,施淨嵐發現該案系因鄰里糾紛引發的一起血案,雙方家庭原本相處融洽,具有化解矛盾的基礎。為此,她一方面多次與案發地居委會聯繫,共同做好當事人家屬的思想工作,並以檢察建議書的形式促使居委會完善人民調解登記、回訪、預警、協作等制度,避免因鄰里矛盾化解不及時、不到位而導致“民轉刑”案件再次發生。另一方面,從“為人妻、為人母”的視角,耐心釋法説理,終於説服裴某妻子出資40萬元賠償對方家庭,化解了被害方的不滿、牴觸情緒,雙方冰釋前嫌。
積極投身司法改革前沿
2017年3月28日,上海首批命名檢察官辦公室在浦東新區檢察院揭牌成立,施淨嵐從上海市檢察院二分院被選任到浦東新區檢察院,她是首批四個命名檢察官之一。
授牌的意義、肩上的職責,施淨嵐瞭然於心。揭牌儀式上,作為“施淨嵐檢察官辦公室”的帶頭人,她寫下承諾:“這不僅是一份榮耀和光環,更是一份責任和堅守。餘生將真正投身到司法改革的前沿。”
據瞭解,“施淨嵐檢察官辦公室”承擔的更多是金融條線資產類犯罪、職務類犯罪等案件。在辦案過程中,會時不時遇到一些類型比較新穎的案件,比如私募過程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
“在辦案的過程當中,我帶領團隊裏的檢察官,包括檢察官助理,深入瞭解案件事實,梳理相關證據,準確適用法律,確保案件能夠順利辦結。”施淨嵐積極轉變角色,帶領並融入新的團隊。
在同事眼裏,施淨嵐總是那麼忙碌,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實地瞭解企業所需,為做好後期法律服務保障做充分準備;為避免相關被害單位基金公司的經濟損失,親赴雲南等地外圍取證、固定證據,最終追回被騙贓款5.9億元;配合法治宣傳,通過網易直播《最真實人民的名義——直擊浦東“陸亦可”辦案》,介紹檢察官辦公室日常辦案工作,努力向社會弘揚司法正義的理念……
經歷風雨,淡看彩虹。施淨嵐獲得過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上海檢察機關未檢辦案能手以及多個二等功、三等功。如今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她笑着説,這不僅代表着一種政治身份,更代表着“為人民服務”的追求和信念,自己要把這種信念貫穿於司法辦案始終,做好一名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法律守護者。
(2017-10-13)
胡中山(右)瞭解肉羊養殖。
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攝
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鄉黃花灘村,提起生態移民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黨委書記胡中山,村民都豎大拇指。
20年前,胡中山還和鄉親們在海拔2500多米的夾山嶺村過活。那時的夾山嶺“山像和尚頭,有溝無水流,滴水貴如油,春播秋無收”,村民們只能種點洋芋、小麥,養上幾隻羊,維持基本生活。日子難,鄉親們搬的搬、走的走,只剩下最窮的100多户人家,緊巴巴地過日子。
搬出大山,開發黃花灘!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後,胡中山決定帶着村民賣掉家當,集資搬到地處沙漠邊緣的黃花灘打井開荒。為了堅定大家的決心,他向其中的困難羣眾每户打了1萬元欠條,“要是3年後還是不行,就是砸鍋賣鐵也得把錢給大家補上。”
“當時帶領羣眾打井修渠、造林修路,吃的飯都裹一層沙子。第一年種下莊稼就被沙子埋了,我們又種了好多樹。”多年篳路藍縷,如今的黃花灘,房屋白牆彩瓦,林木葱蘢,公路四通八達,再不是當年的樣子。
搬出大山的當年,胡中山帶着大家建立種植日光温室37座,每座收入1萬元以上。農户沒錢建棚子,他想盡辦法奔走求人,給貧困户賒購200多萬元的紅磚、水泥、鋼材;農村羣眾貸款難,村委會出面為困難農户擔保,用多户聯保等方式,為困難羣眾聯繫貸款2000多萬元。
2013年,為引導養殖農户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黃花灘生態移民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將黃花灘鄉和西靖鎮的若干個合作社聯合起來,胡中山成為這個大合作社的黨委書記。合作社納入所有特困户,把國家補貼資金作為入股資金,每年按每人不少於2000元標準分紅。
如今,由胡中山帶領原夾山嶺村羣眾建成的黃花灘村,已發展養殖暖棚2720座、日光温室176畝、經濟林600畝,90%的人家住上了磚瓦房,很多家庭開上了小轎車。作為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和古浪縣“下山入川”典型點,一批批搬遷移民來到這裏,從最早的40餘户發展到700多户。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13日 04 版)
(2017-10-13)
姜妍(右)在車間與同事交流。
龍 雷攝(新華社發)
中國第一台乙烯壓縮機設計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中國第一台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的設計者,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百萬噸級乙烯“三機”設計製造能力的國家,終結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44歲的姜妍,是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創造了多箇中國第一。
乙烯佔我國石化產品總產量的70%以上。然而乙烯工業中的核心設備——大型乙烯壓縮機,中國在此前尚未完全掌握其設計技術,其中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更是空白。
2006年,國家決定在天津、鎮海、撫順建設3個百萬噸級乙烯項目。沈鼓集團承擔了為這3個項目研製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組的任務。“國外對技術封鎖嚴密,且每個項目投資都在200多億元,一旦失敗將是天大的損失。”姜妍感受的壓力,常人無法體會。
從那時起,姜妍和同事們穿梭於國內各大煉化廠之間。在積累了上千頁的技術資料後,姜妍開始着手設計工作。經過3年多的不懈攻關,姜妍和她的團隊重新設計了壓縮機的結構並投入使用,不僅極大提高了產品性能和效率,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優於國外機組,為用户直接節約資金7300萬元。
在這台乙烯壓縮機的設計過程中,姜妍創造的轉子結構使沈鼓的特低温壓縮機設計技術實現了歷史飛躍。依靠姜妍的創新,她所在的沈鼓集團簽訂了近30億元的合同,為國家直接節省外匯50多億元。
(2017-10-13)
百米高空隨風擺動的輸電線路是他的工作場所,奔湧的電流擦身而過是他的工作狀態,20年來,他以創新的精神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他就是十九大代表、國網山東電力檢修公司帶電作業工人王進。
新建成的1000千伏榆橫—濰坊工程跨黃河鐵塔高215米,相當於70層樓的高度,是山東特高壓的最高點。爬上頂端,對輸電導線進行驗收,王進和他的工友們要通過近3000級階梯和2000個腳釘。
王進介紹説:“如果我們驗收OK了,結束了,就正常送電了,送電之後,基本上線路很難再停電,就是趁最後一次驗收的機會,我們要把它可能存在的所有問題,全部發現,並且改正,我們的責任是重大的。”
跨地區、遠距離、大容量的“西電東輸”工程,不斷刷新中國電力建設的各項數據,對王進來説,面臨的是不斷的新挑戰。2011年,發生一次銷釘脱落事故,威脅山東十分之一的用電負荷。幾年前,王進就敏鋭地瞄準了世界特高壓帶電作業這一空白,這次緊急任務,就由王進和他的同事執行。王進成為±660千伏帶電作業“世界第一人”。
齊魯網10月12日訊
王進告訴記者:“其實我幹帶電作業那一下,是為我們整個研發過程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就證明了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是可行的,是世界通用的。”
憑藉這一成果,2015年王進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除此之外,他還參與線路檢修技術改造30多項,改造工器具20多件。這些年,王進帶電作業超過400次, 700多個小時。
王進表示:“比較困難的工作,危險的工作,這時候大家都在猶豫的時候,你衝上去這是應該的,作為一個黨員,這時候不體現,什麼時候體現?”
不久前,陝西榆橫至山東濰坊的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正式全線投入運營。這是一條世界上輸電距離最長、在運電壓最高的輸變電線路。王進又將不斷面臨電力生涯的第一次,創新之路永無止“進”。
(2017-10-13)
感言:病人可以選擇醫生,但醫生不能選擇病人。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必須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
簡介:王松柏,男,羌族,1974年12月生,199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汶川縣人民醫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汶川縣中醫院院長(兼)。先後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醫院院長”、“四川省優秀黨務工作者”。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11日訊(記者 雷茲)近年來,位於川西北高原的汶川縣逐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此前,由於地域、交通、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當地的醫療服務水平受到限制。情況的改變還要從幾年前説起。
2010年,在“領航人”王松柏的帶領下,汶川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通過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等大醫院協作,汶川縣人民醫院在阿壩州率先建立了重症監護室、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隨訪中心等,“主動醫療+主動健康”的汶川模式得到廣泛認可,分級診療模式在汶川初步實現。如今,當地羣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看病就醫不再是難事。
不忘初心 誓當醫院發展“領航人”
2006年,年僅32歲的王松柏被任命為汶川縣人民醫院院長。“5·12”汶川特大地震,王松柏每天不停地穿梭於救災現場和病房之間,任由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那時候救人如救火,我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戰鬥一樣,一心只想搶救更多的生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同時身為醫務工作者,在危難時刻衝得上、頂得住,王松柏覺得,這是自己該做的分內事。
災難讓人倍感生命的可貴和健康的重要,讓人更加懂得健康和幸福的意義。經歷了大災大難後,王松柏思考着怎樣才能滿足羣眾對醫療衞生服務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要改革就不要懼怕風險。”抓住對口援建和幫扶的契機,王松柏帶領全院上下加強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等大醫院協作,不斷提高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在阿壩州縣級醫院中率先建立了重症監護室(ICU)、血液淨化科、腔鏡中心、眼科、肝病科、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隨訪中心等科室。
“我們醫院已經建立了全州領先的信息化系統、殘疾康復中心和移動診療中心。”説起醫院,王松柏臉上多了幾分驕傲和自豪感。2010年,汶川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在2015年二甲複評工作中也獲評審專家組高分好評,醫院的門診人次、住院人次、手術枱次和醫療技術水平在州內同級醫院中處於領先水平。
敢於探索 爭當創新實幹“排頭兵”
醫院醫療質量提高了,王松柏又有了新的難題。汶川多山區,地廣人稀,而醫療資源有限,再加上羣眾的醫療意識又普遍薄弱,對於疾病通常熟視無睹,直到問題嚴重後才採取措施,王松柏意識到這一問題後,開始着手探索解決辦法。
以縣域衞生化信息平台為支撐,王松柏帶領成立了汶川縣移動診療中心,以移動診療車為載體,在全縣進行了三輪全民免費健康體檢。通過體檢篩查出來的慢病患者,醫院又構建主動醫療服務中心體系,實施“五病先行、三師共管、二套工具、一體化管理”的“5321”主動服務模式。2014年,王松柏又提出主動醫療向主動健康服務模式邁進。
如今,王松柏提出的“主動醫療+主動健康”服務模式得到了國家和省州縣相關部門以及北大、清華等知名大學專家學者的贊同。據瞭解,“主動醫療+主動健康”的汶川模式將從明年起,在阿壩州13個縣市醫院進行復制推廣。
2012年5月開始,王松柏還先後與汶川縣中醫院、水磨鎮衞生院、威州鎮衞生院構建集團化一體化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將縣醫院的優質資源下沉到鄉鎮衞生院,着力幫扶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提升服務能力。在王松柏的引導下,不到兩年時間,瀕臨倒閉的汶川縣中醫院不僅煥發出昔日的生機,還於2013年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
如今,凡與汶川縣人民醫院構建醫療服務共同體的縣中醫院、鄉鎮衞生院,都有實力為本鄉鎮的羣眾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當地絕大多數患者都自願在本鄉鎮衞生院看病,分級診療模式在汶川初步實現。
情繫民生 甘當心繫羣眾“貼心人”
“病人可以選擇醫生,但醫生不能選擇病人。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必須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王松柏認為,作為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有樂於奉獻的精神,還要敢於負責、敢於擔當,做到心中有病人。
“穿了這身白大褂,就得擔起這份責任。”雖然已是汶川縣人民醫院的院長,但王松柏依然堅持奮鬥在醫療一線,始終把羣眾對健康的期盼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面對阿壩州內其它醫療條件較差的縣,王松柏以國家科技部科技惠民項目為支撐,全面實施全州義診、全州基層醫務人員和村醫生培訓、慢性病患者規範化管理等便民利民服務。
近幾年來,王松柏親自組織並參與縣內和州內巡診義診近百次,行程約2萬公里,足跡遍佈阿壩州11縣42鄉,深入農村、牧區、寺廟為廣大少數民族羣眾免費進行DR、腹部B超、常規心電圖、空腹血糖監測等檢查,併為他們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健康諮詢、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治等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免費義診2萬人次,健康諮詢8萬人次,發放健康處方等宣傳資料15萬份……
堅持用腳步丈量初心,用赤誠服務高原人民,在醫療衞生行業工作20年來,王松柏先後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醫院院長”、“四川省優秀黨務工作者”。
(圖片由阿壩州委組織部提供)
(2017-10-12)
餘留芬(左)在韭菜地裏與村民交流。
新華社記者 陶 亮攝
向巴扎西在對鑽探設備進行保養。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攝
[開欄的話]
近日,中共十九大代表選舉工作順利完成,當選代表名單也已在新聞媒體公佈。十九大代表選舉工作從2016年11月開始啓動,全國40個選舉單位分別召開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2287名出席十九大代表。這些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是全黨8900多萬名黨員的代表,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本報今起推出“十九大代表風采”專欄,向讀者介紹活躍在生產、工作第一線的十九大代表的先進模範事蹟。
貴州盤州市淤泥彝族鄉巖博村黨委書記餘留芬
為巖博村掙“第一桶金”
本報記者黃嫺
最近,貴州省盤州市淤泥彝族鄉巖博村黨委書記餘留芬在謀劃一件“大事”——村裏的巖博酒業公司即將引入一筆近1500萬元的投資,“這是大好的發展機會,不能錯過,忙到‘起火’,也值得。”
巖博村位於貴州高寒山區深處,10多年前還是一個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窮村,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如今,全村多半農户買了汽車,幾乎家家都蓋了二層小樓。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巖博村的“當家人”——村黨委書記餘留芬。
餘留芬早年經營過超市、餐館,搞過運輸,成了村裏第一批富起來的人。鄉里希望餘留芬出任巖博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脱貧致富,她勇敢地挑起這份擔子。
想致富,先修路。2001年,餘留芬上任不到一週,通村路就破土動工。沒有資金,她拿出自家4萬元積蓄墊上。白天,她和鄉親們一起掌鋼釺、掄大錘,晚上就帶着村幹部做羣眾思想工作,加油鼓勁。短短3個月,一條3公里長、4米多寬的鄉村公路修通了。
路通了,“路子”也要活。餘留芬做起“綠色文章”,準備接手經營不善、急於轉讓的1480畝巖博林場。贖回林場錢不夠,她帶着村委班子連跑13家煤礦借到5萬元,還是不夠,她又以自家房屋抵押借錢,最終湊齊23萬元贖回了林場。通過林木間伐,當年不但還清了欠款,還贏利16萬元,為巖博村掙下“第一桶金”。趁熱打鐵,煤矸石磚廠建起來了,當年產生效益;特種養殖場建起來了,兩年後開始盈利……現在巖博村已有了巖博山莊、巖博火腿加工廠等5個村辦企業,擁有集體資產62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6萬元左右。
“沒有餘書記就沒有今天的巖博。”村民們交口稱讚。餘留芬卻常説:“路子是村‘兩委’這個團隊謀出來的,成績是全村人拼出來的。”
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質大隊工勘部副經理向巴扎西
為祖國“鑽”出希望
本報記者袁泉
26年,他從未拒絕過上級安排的工作任務;26年,從藏北高地到藏東深山峽谷,他在平均海拔5000餘米的地區已鑽探進尺5萬餘米深度。他,就是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工勘部副經理向巴扎西。
1991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向巴扎西先後在鑽工、機台班長、機長等崗位工作。在西藏從事地質工作,要與高寒、艱苦甚至危險相伴,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在高寒地帶的暴風雪中連續操作鑽機長達12個小時,帶着設備在荒無人煙處邊修路邊前進,作業區經常因為低温凝凍缺水……
在向巴扎西記憶中,2011年在那曲地區申扎縣的項目施工尤其難忘。“高原上施工期比較短,才剛10月,幹着幹着管子裏的水就凍住了。為確保工期,晚上要用噴燈加熱,白天到了中午12點才抽得上水來。”向巴扎西回憶,“儘管苦,但這些項目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事關國家戰略資源安全,再苦再難都值得!”
向巴扎西的工作業績也是響噹噹的:先後參與西藏昌都玉龍銅礦大會戰、國家能源戰略儲備藏北能源資源地質調查大會戰等鑽探項目20餘項;在高寒地區工作時間累計超過7000天,最高的野外作業點海拔超過6000米。
高海拔、高負荷的工作,使向巴扎西患上了胃病、高血壓、眼底充血、中耳炎等疾病,有時甚至出現視物模糊和持續性頭疼。他總覺得這些“小病”不礙事,自作主張放棄住院治療休養,下山只輸了液拿了藥,又返回工作崗位。
“我總有一天要退下來,所以要把技術和經驗積累傳承下去。”向巴扎西將長期積累的機械操作要訣、竅門整理成冊,無私地傳授給他人,先後帶出多名技術能手和業務骨幹。
“只要身體允許,哪裏需要我,我就去哪裏工作。”向巴扎西告訴記者,“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我非常榮幸,是黨培養了我,我要把鑽探工作幹到底。”
(2017-10-12)
朱玉國在曾記畔村宣講政策。
本報記者 朱 磊攝
“村裏的道路由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大家出行更暢通了;創新的貸款扶貧模式,讓咱有了創業本錢;種甘草、小雜糧的,養豬養羊的,步子越邁越大,腰包越來越鼓……跟過去比一個天一個地!”寧夏鹽池縣曾記畔村村民牛玉虎,這樣描述村子的變化。
過去什麼樣?“吃水沒有源,走路特費鞋,三年兩頭旱,口袋沒有錢。”曾記畔村距離鹽池縣城25公里,728户20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196户588人。年平均降雨量僅為150至250毫米,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貧困村。
為啥變化這麼大?村民們説:“是朱支書帶我們走上小康路!”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趕忙擺擺手:“哪是我的功勞,國家政策好!”
2010年,新一屆村黨支部班子成立,為了給班子成員換換思想,朱玉國帶頭參加縣委組織部舉辦的村幹部大專學歷函授班,並採取遠程教育、組織班子成員到縣內外觀摩學習、聘請縣委黨校教師和農業技術人員到村授課等方式,切實改變了村幹部守舊思想;村委會建立了村幹部值班制度、“黨羣議事會”制度、村級重大事務民主決策監督五步工作法,從體制機制上保障幹部們一心幹事創業。
脱貧致富離不開羣眾支持,朱玉國走遍了曾記畔村的家家户户,田間拉家常,炕頭議發展,促膝講道理,瞭解村民所想所需,鼓舞幹勁。村民的思想慢慢活了,開始主動和村幹部商議如何儘快摘掉窮帽子。
羣眾有了發展信心,可沒有資金、技術。村黨支部利用全國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村和“千村信貸”金融扶貧試點村等項目,累計發放互助資金1359萬元,爭取金融部門各類信貸資金4546.07萬元。
朱玉國走縣城、跑市區,2014、2015年先後爭取小流域項目資金1000萬元,修反坡梯田800畝,平整耕地3000畝;2016年爭取扶貧和農業項目,為貧困户建灘羊養殖温棚520座,修柏油路23公里、村莊道路12公里,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曾記畔村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不到2000元增長到2016年的8253元,集體收入從2010年的零收入增長到2016年的18.6萬元。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14日 04 版)
(2017-10-14)
央廣網北京10月10日消息(賀續徵 記者紀夢楠)武警8732部隊61分隊教導員塗理軍心繫使命強素質、愛兵愛到心坎上,用赤膽忠心把全營官兵緊緊團結在黨旗下,帶領大家出色完成維穩處突、抗洪搶險等多項重大任務。
在武警某部器械場,一場訓練間隙的特殊PK賽正在火熱進行,這次PK的主角是教導員塗理軍和戰士XXX,年近40歲的塗理軍一組瀟灑自如的大回環動作,贏了20出頭的訓練尖子,這個結果卻並沒有讓在場的官兵感到太意外。
武警8732部隊72分隊班長曾瑞介紹説:“我們教導員軍事素質非常好,他有3次在全師軍事訓練尖子比武中拿獎,就在去年,手槍比武他還拿了第一名的成績。”
塗理軍告訴記者:“我和戰士PK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想和他們親近,讓他們服氣,戰士對你服了氣,兵就好帶了。”
帶兵先服氣,知兵先交心。這些年,塗理軍為了和戰士打成一片,戰士喜歡啥、他就學啥,戰士需要啥、他就練啥。他對戰士的關愛滲透在骨子裏,體現在每一件細微的事情上。
“大家想不想看?想!那我給大家來一個矇眼的。”正在給新兵進行95式自動步槍分解結合演示的是新訓教頭肖春,一套動作下來行雲流水,誰也不會想到,就在兩年前他的右手中指差點被截肢,現在那道疤痕還清晰可見。武警8732部隊72分隊戰士肖春介紹説:“自己當時在進行器械訓練時,右手中指被器械砸斷,僅剩部分粘連,教導員帶我到醫院,醫生説需要做截肢手術。”
塗理軍説:“我當時就説不行,你們是醫生,一定要想想辦法,我們的戰士還年輕啊。這家醫院不行,我們就去別家,耒陽不行,我們就去長沙,我想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接上。”
經過四處打聽尋覓,塗理軍帶着肖春最終在中鐵五院完成了接指手術。塗理軍的堅持不僅幫肖春挽回了手指,更點燃了一名戰士的工作熱情。手指康復後的肖春,因表現突出轉改了士官,還連續兩年被選為新訓教頭,成了一名優秀的帶兵骨幹。
塗理軍介紹説:“帶兵一陣子,育人一輩子。我們的戰士在部隊2年,5年,8年,早晚要離開我們。但在這幾年的時間中,我們要負起責任,把兵教育好,打牢他們的人生根基,只有這樣,我們的戰士今後的人生才能行穩致遠。”
塗理軍擔任教導員三年多來,在處理選改士官、選送技術學兵等事關大家切身利益的敏感事務上,始終堅持做到公開公正透明,讓官兵服氣滿意。營黨委連續3年被評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塗理軍先後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被全軍表彰為優秀基層幹部。塗理軍介紹説:“作為黨代表,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傳遞好黨的聲音、維護好黨的形象,為黨把兵帶好,不愧代表身份!”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