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1905電影網專稿 近日,2020版《漢密爾頓》上線流媒體,一時間口碑炸裂。開分當天,豆瓣評分直接“飆”到了9.9分。如今時隔10日,評分依舊保持在9.6分。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迪士尼公司花費7500萬美元買下它,原本有更大的發行計劃。這筆錢雖然不足以製作一部漫威電影,但對於這家公司而言,拍攝一部中等規模的故事片,可謂綽綽有餘。

這部《漢密爾頓》並不是傳統意義的劇情片,而是一部對舞台表演紀錄的影像作品。在喜歡歌舞劇的人眼裏,《漢密爾頓》是真正意義上,繼1943年的《俄克拉荷馬》之後,突破了大眾對音樂劇認知的作品。

如今,這部作品被影像記錄之後,獲得這樣的高口碑,並不算意外。如果大家對這類作品還有所陌生的話,或許提到英國國家劇院的“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以下簡稱NTLive),可能會相對熟悉一些。

尤其,近幾年NTLive在中國影展的展映中,都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不過對於這類作品是否歸屬電影類別,爭議一直很大。奧斯卡直接對它説了,“不!”,奧斯卡學院認為,這部作品名義上是電影規格,但實際是官攝現場,根據規則,舞台作品錄製不在參選範圍內。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而從2017年起,北京國際電影節特意增設了“舞台影像”單元,集中展映來自中國國家大劇院和英國國家劇院的歌劇電影及戲劇電影。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最值得我們關心的是,在大家關注着《漢密爾頓》和NTLive時,以中國國家大劇院為代表的團體,早已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製作並普及這類影片。這種融合了舞台和電影兩種藝術的產物,正在從小眾延展到大眾,讓觀眾進一步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當小眾擁抱大眾

舞台藝術電影從全世界來看,如同黎明時,剛睡醒的嬰兒,它對周遭充滿探知慾,周圍的人對它也滿是好奇。截止2019年11月,中國國家大劇院已經拍攝製作了近30部舞台藝術電影,並開拓出一套獨特的“兩院一校”(影院、劇院、學校)的藝術電影發行模式。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屬於這批作品中,最廣泛被大眾認識並瞭解的作品。原作是國家大劇院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之際,所創作的中國原創歌劇。

在經過幾輪的復排之後,舞台演出各部分呈現日益成熟,於是,劇院邀請了滕俊傑導演進行電影拍攝工作。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導演滕俊傑表示,歌劇電影不能拍成歌劇的電視錄像,真正的電影必須突破180 度的平面,體現電影的蒙太奇效果和藝術特性。據瞭解,當時拍攝工作為了不影響國家大劇院後續的其他劇目排演,《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的舞美在場內從裝台到卸台,僅有10天時間。

在這麼極短的時間裏,電影團隊需要加倍的工作強度和效率,從而滿足電影拍攝的需求。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在過去的現場表演時,演員儘可能中途不出現紕漏。但在電影中則不一樣,導演可以通過後期的剪輯、修改,將多段素材拼接在一起,從而使其藝術水準及完美程度達到很多現場表演都無法相比的水準。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除了突出電影感,這類電影在拍攝上,也力求觀眾能體驗到現場感。舞台藝術電影可以讓觀眾與表演者更為貼近,不論在影院哪一排,觀眾都能在大銀幕上隨着鏡頭貼近表演者,抓住每個動人的細節,更近距離地領略舞台魅力。

平淡市場背後充滿機遇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名字像極了這類作品在市場上的表現,顯得有些低調。事實上,雖然它的表面安靜,背地卻擲地有聲。在專業人士和粉絲眼裏,舞台藝術電影的出現,為舞台表演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渠道。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1987年,首都電影院上映的《茶花女》,就是由大都會歌劇院拍攝的舞台藝術電影。影片連映300餘場,上座率高達80%,在當時收穫了20萬人次的觀看。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近年來,國家大劇院製作了一系列精品歌劇電影,並每年舉辦歌劇電影展,前三屆有38部影片參展,巡展全國15個城市,放映750餘場。對於這類舞台藝術電影而言,最關鍵的轉折點正是NTLive的引進。

2015年,中國引進NTLive之後,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都在電影院或者劇院進行展映。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據上海多次負責NTLive放映的工作人員小於表示,他們劇院每次的放映情況都算不錯,但具體情況還是要以劇目為準。比如有“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這類大明星參與的劇作,上座率就會高很多。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而資深的NTLive迷小龍表示,北京的上座率主要看放映場地。比如北京電影資料館每次都有80%的上座率,中間劇場的提前場也很滿。但放在其他場地的話,就不一定了。

NTLive引進中國之際,小於就曾在格瓦拉生活網負責這個項目的票務工作。她表示,當初剛引進的時候,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城市幾乎都帶不動票房。近幾年,隨着展映城市的增加,放映的場次也越來越多,部分城市的票房號召力依舊有限,但明顯比早年提高了不少。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2019年國際戲劇影像展

據她回憶,當時大眾對這個類別還是很陌生,但粉絲對“卷福”、“抖森”這類演員的作品沒有抵抗力,甚至北京和上海的黃牛票賣到了600元。很明顯,明星主演的大戲是NTLive在中國推廣的“敲門磚”。

NTLive在華推廣運營總負責人李琮洲曾在採訪中提到,它的市場並非大眾路線或者純商業運作。但放在中國,即使是“小眾”也是“大生意”的,因為市場的基數實在驚人。

隨着NTLive在國內的普及,2016年就有新聞報道,田沁鑫導演的《北京法源寺》及《生死場》已經採用英國高清戲劇電影的前沿技術與模式進行了錄製。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時至今日,我們暫時還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兩部作品的影像,但這個信息的傳出,能讓大家對此充滿期待,在未來的中國市場上,同樣能出現這類高口碑的作品。

中國的NTlive在何方?

《北京法源寺》和《生死場》至今仍未有消息;《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已經是2年前的作品;雖然國家大戲院每年都有相應作品問世,但下一個能被大眾記住的舞台藝術電影又會是什麼呢?這個答案暫時不知道。

小於告訴我們,其實中國並不缺好劇目,而是缺少好的人才。在她看來,這類舞台藝術電影的拍攝,非常考驗導演的功力。導演不僅要熟悉舞台這類場合,還要了解電影的拍攝技能。而舞台藝術和電影藝術本身就是兩個類別,難度係數非常大。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拍攝現場

“演員只要按常規演出,考驗的其實是導演和攝影。首先他們要非常瞭解演出的節奏,要知道在什麼點拍哪位演員的情緒,以及景別的切換。”而拍攝《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的導演滕俊傑本身有大型活動的經驗,同時拍攝過多部京劇電影,是難得既瞭解舞台演出,又懂電影的專業人士。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一直難產的《北京法源寺》,在參考NTLive團隊的拍攝方式中,同樣發現了很多重要問題,比如中國缺少職業化、類型化的攝製團隊;怎樣在劇目與市場之間建立關聯;放映劇場條件還需要哪些改進等等。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如今大家還繼續在摸索和孵化,這是兩種藝術之間的碰撞。雖然有不少熱愛舞台的人,並不喜歡這種形式的內容輸出。但是大家都不否認的是,這類內容有機會讓非戲劇迷愛上戲劇,並真正走進劇院。

這種文化跨界的創意,正是利用了當下新媒體技術,不斷從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事實上,像張藝謀、賴聲川、孟京輝等人,均是既有舞台經驗,又有電影技術的導演,他們近年也不斷在各類多元文化上進行探索,或許有一天,中國下一個舞台藝術電影,就出自他們之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8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小眾擁抱大眾,中國舞台藝術電影嘗試更多可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