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很久沒有看到一部合格的諜戰劇了?
上一部應該還是3年前的《風箏》,再往前追溯,《偽裝者》、《紅色》都是五、六年前的老劇了,而經典之作《潛伏》與《黎明之前》皆是10年以前的。
要説諜戰劇的數量,每年雖然投拍的不少,但是高質量作品少之又少。從16年至今,《解密》、《麻雀》、《驚蟄》、《胭脂》、《雙刺》、《秋蟬》等劇接連上線,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偶像化是它們最顯著的特徵,劇情不行也是其致命硬傷,準確來説,這兩大缺陷正在摧毀國產諜戰劇市場,以致於熱愛諜戰的觀眾們幾年來無劇可看。
一、偶像化諜戰劇的敍事“套路”
諜戰劇採用偶像化策略,顯然受到偶像文化的影響,當青春偶像劇席捲熒屏之際,其他類型電視劇爭相效仿,其中自然也有諜戰劇。
正如著名作家麥家所説,偶像化諜戰劇離收視很近,離青春很近,離熱血很近,唯與現實很遠。
第一,從人物塑造上看,此類諜戰劇要求主角外形帥氣,盡力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跟早期其貌不揚的餘則成、周乙相比,他們不僅具備高顏值,而且年輕有為、無所不能。
超能性主角成為常態,像《胭脂》中的藍胭脂有超於常人的智慧,《解密》中的容金珍天賦異稟,是個數學天才,強化主角光環,刻意增加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以此來滿足年輕觀眾對偶像崇拜的想象。
第二,多元化的情感模式。偶像化諜戰劇為了顧及低齡觀眾的口味,加入了大量的情感戲,像《麻雀》光三人虐戀,就有好幾對,不加掩飾的情感以及表白與以往諜戰劇中壓抑隱忍不同,它折射出了年輕人追求自由、平等愛情觀。
第三,精緻的服化道。偶像劇諜戰劇告別寫實風格,抹掉年代感,在服裝設計上走向華麗、時尚,在妝容上力求精緻完美,不論是場景布光,還是畫面細節處理,皆體現活潑、熱烈的影像風格。
雖然,偶像化諜戰劇迎合了市場,獲得不少青年觀眾的喜愛,但它丟掉嚴肅的敍事氛圍,只能在諜戰的路上越走越偏—失了口碑,毀了一種題材。
二、偶像化諜戰劇的危害
1、主題內核的淺顯化。
惠特曼説過:“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諜戰劇的價值觀引導作用不容小覷,誠然,青春元素的加入,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他們因此願意去了解這段歷史。
可是,浮於表面的歷史不如不拍,尊重這段飽滿淚水的歷史是最基本要求,而非發揮主角光環,拆科打諢、談談情、耍耍帥就可以做到了,戰爭的殘酷超乎我們的想象。
換句話説,諜戰劇是反戰劇的一種,它試圖把鮮血淋漓的歷史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藉此告誡觀眾和平來之不易,當殘酷被消解,將個人神化時,精神匱乏將是不可避免的事。
2、劇情邏輯性欠缺,“諜戰”變“諜戀”
情感二字,不會缺席任何類型的劇集,關鍵在於不要喧賓奪主,當情愛太糾結、主角之間的愛情佔據較大篇幅時,諜戰劇已然成為“諜戀”劇。
像《麻雀》,採用偶像化敍事,《驚蟄》披着諜戰的外衣,鬥智鬥勇的戲碼太小兒科。
怎麼説呢?諜戰劇除了展現個人與時代的衝突外,設計燒腦的情節才是重點,不要求邏輯縝密,最起碼要符合常理。
戲不夠,情來湊,故事的嚴密性大打折扣。
自05年起,諜戰劇一開始便依託縝密的故事情節取勝,而偶像化諜戰劇在設置懸念方面與劇集節奏上,都難以做到嚴謹二字,最後被觀眾調侃為“神劇”。
《解密》的改編更加十分牽強,人物性格的轉變十分突兀,討厭容金珍的翟莉莫名其妙地嫁給了他;《麻雀》中女主徐碧城多次化險為夷,靠的是女主光環。
電視劇《雙刺》的導演曾在採訪中坦言:“諜戰不夠,只能增加情感戲”。高分諜戰劇《潛伏》,也有不少情感戲,但它合理不狗血,反而在禁慾中呈現另一種浪漫。
而今的諜戰劇,愛情沒有寫好,諜戰也沒有寫好,劇情兩不像,而集數越來越長,你能想象《潛伏》只有30集,而《麻雀》60集才竊取了一個“歸零計劃”嗎?
偶像劇是偶像劇,諜戰劇是諜戰劇,當觀眾把諜戰劇當作偶像劇看時,那將是影視行業極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