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至第三期,《姐姐妹妹的武館》正式宣佈實體店開業。
曾以“井噴”態勢出現的經營類綜藝節目的數量已經趨於平穩,即便是偶有涉及“經營”元素的綜藝出現,其節目看點也更加多元和豐富了。而在“經營類”綜藝背後,哪些店鋪是實際經營並仍舊存續的,哪些又是特別為了綜藝看點而設置的“快閃商鋪”?
常規而言,從餐飲、民宿角度研發的經營類綜藝更為常見。
而這類綜藝的節目拍攝地,多選擇租用現實存在的餐廳或客棧實體,而在節目拍攝結束過後,或恢復原貌由原店家打理,或已經成為了原店鋪的新“消費賣點”。但是,仍有不少經營類綜藝背後的店鋪,僅為“快閃店”,箇中原因各有不同,但大都逃不開店鋪的運營成本問題。
上海衡山路地鐵站附近,實體店《食刻·忘不了餐廳》
雖然,有許多經營類綜藝拍攝結束後,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該店、甚至店鋪所在地的“文旅經濟”,實現了所謂的“綜藝IP賦能文旅經濟”的作用。但經營類綜藝除了能夠給大眾帶來“模擬人生”般的娛樂體驗,成立具體的實體店鋪似乎並不是重中之重。
也許正是因此,
一些含有“經營”概念的綜藝節目,往往還會有推動其籌拍的其他附加價值。
餐飲類經營綜藝最“長壽”,小眾店鋪類靠“賣點”得關注
經營類真人秀雖然大都小眾、爆款寥寥,但有其趣味點所在。觀眾們仿若看到了其他人體驗平行世界的感覺本就新奇,然而,隨着類似作品的泛濫,
經營類綜藝也在不斷尋求新的變化及節目的獨特之處。
雖然,這一品類成型之初是從勢頭大好
的
“慢綜藝”大類之中分化誕生而來,但是如今也已經有了更多的發展,多綜藝元素混搭新節目的“套路”就被許多節目組用過。但也因這些節目的多元看點中,仍舊包含了“經營”元素,可以被歸類為“經營類綜藝”。
有相當一部分經營類綜藝在播出之時就不温不火,自然也就沒有了後續,但也不乏有所成績的綜藝再度拍攝,甚至成為了“綜N代”中的典型代表。
整體而言,餐飲類、民宿類兩大方向的經營類綜藝至今仍有後續“營業”,
並且,以上兩種綜藝背後的實體店鋪有不少都仍舊存續。
已經拍攝過四季的《中餐廳》,除第四季是移動式船舶外,前三季所租用的場地都仍舊營業。泰國象島的“中餐廳”在節目結束後成為了旅遊景點,曾經租用的法國和意大利的兩間“中餐廳”也都恢復了原狀,由原老闆繼續經營法國餐廳和意大利餐廳——經營陶爾米納的“中餐廳”的原意大利老闆還曾曬出過自己製作的“中國餃子”。
與眾不同,第四季《中餐廳》卻因為疫情的影響選擇在國內的長江流域拍攝。巴東、三峽人家和宜昌……節目組的“中餐廳號”停靠的地方都兼具了美食、美景的吸引力。然而,因為天氣和水域的原因,“中餐廳號”在節目過半之時必須下船。因此,嘉賓及節目組不得不臨時調整方案,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中餐廳”最初想要抵達武漢的願景。最終,嘉賓們決定去武漢“借”一間餐廳,再掛上中餐廳的牌匾實現再營業。緊接着,節目組也決定在贊助商的幫助下,為嘉賓們提供“替換方案”的便利。除在提供運輸物資的情況下,將拿出“中餐廳號”的兩萬元營業額結餘,再加上贊助商提供的八萬元,為實現節目的“公益性”而添磚加瓦。
再
這樣的情況下,“中餐廳”店鋪的營業額早已不再重要,而嘉賓和節目組克服困難,為着更有意義的事情所做的努力反而更具綜藝看點了。
《親愛的·客棧》第三季,藝人員工經營成績排名
《親愛的·客棧》第一季的民宿店鋪,以及《青春旅社》中經營的民宿,均在節目結束後繼續經營,而曾經有明星們在那裏開過民宿的痕跡依舊在,甚至成為了民宿賣點和遊客們打卡前往的遊覽之處。
實體店的經營和綜藝節目的拍攝並不相同,有綜藝IP成型之後店鋪成功經營的成功案例,就會有節目結束後就“撤攤子”的綜藝作品。在眾多從單一店鋪出發而拍攝節目的創意中,剛剛完結不久的《踏上征途》以及《我想開個店》,則另闢蹊徑將重點放在了“創業”上。把“星素結合”的元素疊加到有經營元素的“創業”節目中,,從節目中誕生的店鋪類型多種多樣。但由於是素人“創業”的助力,又適逢“後疫情時代”的特殊時期,其為創業人士加油打氣的寓意更深遠,
至於具體店鋪後續究竟能否存續,似乎就與節目組的因素關聯不大了。
除餐飲類、民宿類等店鋪對大眾而言,更易產生代入感。無論是出行還是旅遊,吃和住是每個人都可以關注的日常。但隨着各品類綜藝角逐的加劇,經營類綜藝的“變身”也悄然發生了。有的節目從原本的“慢生活”變身為了職場綜藝,在非經營的維度上創造了更多的話題;也
有的綜藝早在創作之初就衡量了創作層面上的獨特選材,意圖從題材角度新穎的層面上,
與其他“競品”搏一搏。於是,打着“國潮”概念並開了實體店的《潮流合夥人》、把花店開到了佛羅倫薩的《小姐姐的花店》,以及邀請阿爾茨海默症老人蔘與其中的《忘不了餐廳》等綜藝出現在了市場中。
“快閃店”是常態,長期運營店鋪成本限制實體店存續
“如果(錄製完畢節目)就拆除就真的很可惜,但(想)長期運營確實有現實困難,這個地方的租金確實比較貴。”謝滌葵於在播綜藝《姐姐妹妹的武館》上線前的媒體見面會上,剛有記者提問過“店鋪未來何去何從”的問題後,他就迅速拿過話筒向媒體抒發了節目組彼時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眾所周知,由綜藝衍生而出的實體店多為“快閃店”,其存在的意義在於為一檔綜藝的拍攝提供了基礎條件。然而,
真的能夠大手筆搭建實體店鋪並拍攝節目的節目組,大多希望出自自己之手的“店鋪”未來能有個好的發展,
而不是在節目拍攝過後就被拆除。但現實往往並不如人意,如今已經拍攝了兩季的《潮流合夥人》,早在第一季剛剛結束之時,車澈就表示節目組在日本東京租了一個月拍攝節目的實體店,將會在翻修之後繼續存續。然而,歷經了一個疫情,第二季的節目拍攝地已轉回了國內成都,並開設了線上銷售小程序,而第一季節目中的實體店則再無消息。
值得一提的事,這檔節目的獨特之處不僅僅是其所取材的“潮牌店”,更是在節目拍攝過後仍舊持續經營的、由節目孵化而來Fourtry這國潮品牌——也可以算作是一檔綜藝節目在經營領域的“存續”。退一步講,這或許也可歸類為仍舊存續經營的經營類綜藝背後的“店鋪”吧!
與之類似,《姐姐妹妹的武館》選題選材視角另闢蹊徑,亦有國風、國潮的元素,然而,節目組實地打造、設計、裝潢的實體店鋪卻當屬節目製作成本中的一個“大頭”,而後續高昂的租金、運營成本及收益難題……則紛紛成為了這檔綜藝背後實體店的發展阻攔。“其實,也想跟(平台)多聊一下,就是可以成為第二季繼續拍攝的場地;要麼也可以有另外的節目/作品,也可以用這個場景(再創作)……或者,可以想個什麼辦法可以和別人聯合經營。”謝滌葵説起傾注了自己心血的這間“武館”,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展露無遺。然而,
並不是每一檔“經營類綜藝”都是爆款,也不是每一個娛樂產品都可以有效助力文旅經濟的發展。
經營類綜藝倘若製作成功,有不失成為一條“一魚多吃”的肥美的大魚的潛力。
除經營類綜藝本身自帶的娛樂屬性;以及這類綜藝多從節目立意出發,或帶動創業、熱愛生活,或聚焦社會話題、職場規則等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有價值的看點;還有甚者能夠在自成IP之後與文旅產業再做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文旅經濟”……而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何餐飲類、民宿類等與文旅相關的店鋪更容易存續。
讓綜藝不僅僅是一檔綜藝,需要從節目的前期策劃就有所籌謀。
倘若想讓節目結束之後的店鋪得以存續、經營,須得在節目策劃之初就將店鋪的實際運營情況和店鋪成本等問題考慮其中,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不得不提的事,有些經營類節目中的店鋪週轉、經營水準就已然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毫無規劃性了。那麼,這樣的店鋪在節目拍攝過後,再失去了明星光環的情況下,終歸是走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