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粉絲經濟,在愛與妖魔化之間

作為娛樂圈的“老好人”,沒想到何老師也“翻車”了。為了讓節目組能多多照顧自己的愛豆,各家粉絲好禮送不停,收禮物的一方因此陷入巨大的輿論漩渦。

在愛豆們錄製《快樂大本營》時,粉絲們都會送一些禮物。一開始只是幫愛豆做排場給劇組送温暖,送點茶點略表心意,後來演變成送貴才是送對的,認真送才能助力偶像事業,甚至給每個快本主持人送私人訂製的禮物。

面對粉絲們的盛情難卻,收禮物的人將此視為“甜蜜”還是“負擔”就因人而異了。四五千的理光GR3、高檔刷頭的剃鬚刀,幾千塊的奢侈品羊毛圍巾和袖口,故宮合作版kindle、新款平衡車……這些早就超出略表心意的程度了。

隨着粉絲文化大行其道,粉絲用真金白銀打點劇組、節目組已經看到讓人驚詫。禮物準備地好不好、有沒有新意,還涉及飯圈內部的考核,錢有沒有花到位、花沒花到點上都很嚴格,越來越昂貴的禮物、越來越走心的“輸出”是不是超出了某個邊界,爭議不斷。

把這場巨大的漩渦放置在流量主導的互聯網時代,苛責任何一方恐怕都把問題看得過於表面,過於“妖魔化”任一方也都有失公允。無論在他們各自的角度還是彼此的角度,都有複雜的情感依賴和經濟溯源。

隨着世代的更替,付費的觀念和意識已經在年輕羣體中慢慢迴歸。而他們也是當下粉絲羣體的主力軍。在一些粉絲羣體種也有這樣一種心態,將愛豆當成“孩子”來呵護,在他們心裏,愛豆是單純的、無害的、易受攻擊的,同時也是需要被助力、被照顧、被守護的。粉絲願意為愛豆買單,願意為愛買單,為自家愛豆事業星途奔走呼號,有何不可?

粉絲經濟崛起,娛樂行業走到文化產業最閃耀的聚光燈下,無論是對於吳亦凡、蔡徐坤等頂級流量IP,還是大量等待成為頂流的養成系偶像,流量、粉絲、愛豆三者成了“鐵三角”,粉絲與偶像的連接關係不斷強化,偶像的流量化標籤成了撬動粉絲經濟的核心入口。

他們是粉絲,也是半個經紀人。他們開始參與運作愛豆的星途,他們購買了流量,也在消費流量。通過深度的互動捆綁,粉絲自主性更強、向心力更強。當流量偶像和粉絲的供養、追捧關係建立,他們之間有愛與被愛的自由,有被佔有的幸福,也有被支配的恐懼。

有學者指出,互聯網資本進入文創產業後所產生的最大的逆轉,就是挖掘年輕人的愛好,從他們身上解讀出大數據的流向和流行趨勢,徵用背後的購買力。當有消費能力的粉絲有了力量,他們就成了可以與經紀公司、影視資本博弈的新勢力。在這個意義上,就不難理解,越來越貴重的禮物背後越來越複雜的追星文化。

北京商報評論員陶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4 字。

轉載請註明: 「西街觀察」粉絲經濟,在愛與妖魔化之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