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隨着《李煥英》票房破5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二,該片和賈玲團隊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拍手叫好者有之,口誅筆伐者有之,當然更多的是不明就裏與事不關己的吃瓜羣眾。那麼,今天我就來談談,《李煥英》的成功意味着什麼。

至於電影內容本身,這裏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移駕我之前的文章(“淚水與笑容同樣有力,一部難以客觀評價的電影”)。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01全靠同行襯托

郭德綱有句話“不是我多優秀,全靠同行的襯托”,用來形容今年的春節檔是再合適不過了。

對於國內電影排片,國慶檔易被主旋律裹挾,暑期檔易被好萊塢衝擊,春節檔票房則更具號召力和持久力。與此同時,去年疫情院線一片慘淡,人民羣眾早已按捺不住,新年國家號召異地過節,觀影成了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兩相加持下,2021年新春票房呈井噴式爆發。

但另一方面,春節檔電影也最容易受制於資本,對於國產電影的保護和特殊人羣的照顧,此時的觀眾,不是你想看什麼,而是你能看什麼,並且你還得或主動或被動的降低對電影的品質要求,從而融入到閤家歡騰的氛圍當中。

因此,資本方只要擁有強大的公關、資金與宣發,就能在票房中拔得頭籌,果不其然,春節檔首日《唐探3》便以三成以上的排片率鶴立雞羣,並且都還在黃金時段。什麼,你想看《人潮洶湧》?不好意思啊,這部電影零點以後才有排片。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按照正常邏輯,《唐探3》本應睥睨眾生,而《李煥英》用舞台演員表演小品改編的煽情喜劇,大概率口碑崩塌票房撲街。可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後者憑着真誠與品質硬生生從污濁的唐人街水軍中殺出一條血路,僅用四天就以更低的排片率取得了比《唐探3》更高的單日票房。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既得益於陳思誠的雞賊營銷和前作口碑,又受益於超高票價和排片碾壓,《唐探3》一上映便勢如破竹。誠然,從賬面上看,資本方賺得盆滿缽滿,但在質量上,電影輸的徹徹底底。

《唐探3》號稱將懸疑和喜劇完美結合,我尋思吧,製作方要麼是對懸疑有些誤解,要麼就是將燒腦直接進化成了無腦,一堆人裝傻充愣搞錘子密室殺人,直接驗指紋不就結了?

推理部分有多爛我就不細説了,一般此類作品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創作視角要和閲讀視角保持一致不能劇情發展到後面沒法圓了就機械降神,抖出一堆前面壓根沒給過的信息,這不是撒潑是什麼?天馬行空的想象與嚴絲合縫的邏輯缺一不可,而《唐探3》也敢自稱本格推理?推了個寂寞吧。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既然糊弄不住,資方又號召大家不要看重偵探元素,大過年的開心就好,可連推理題材都要不帶腦子圖一樂,還有什麼題材需要帶腦子看?即使春節檔更需要閤家歡,但喜劇和懸疑難道就不能共存麼?難道這個IP是隻靠喜劇做出來的?《唐探3》優秀到必須犧牲邏輯來製造笑料麼?你為啥不改名叫《人在囧途之日囧》?

真要説喜劇,也就前半部分勉強合格,後面越來越爛,末尾庭審的狗血父女情簡直尬到讓人直搓腳趾頭,比春晚的陽台小品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下問題來了,你體育不達標可以説時間被文化課佔了,然後語數外門門不及格,那到底是因為傻還是沒用心學?

“德藝單馨”的藝術家陳思誠自稱是有責任心的一代電影人,責任心在哪?一茬接一茬的割觀眾韭菜嗎?帶給中國電影“錢進”的“熄望”麼?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反觀《李煥英》,沒有硬直廣告,沒有續作彩蛋,只有真摯的情感和純粹的初心,就如岳雲鵬説的:好的作品,它沒有在撓你,沒有在抓你,它就是慢慢地刺你的心。

02赤裸裸打了中國電影人的臉

作為毫無導演經驗的小品演員,賈玲第一次出手便執了國產電影票房的牛耳,無疑讓許多專業電影人難堪。或許會有人以國內一線大導同期沒有作品上映來辯駁,但當你有此想法時本身就已經承認了失敗,難道在泳池裏擊敗劉翔還需要孫楊出馬?

《李煥英》的爆火不禁讓人疑惑:電影的本質是什麼?光影藝術之下,劇情才是真正的內核。只有抓住了故事本身,才能打動觀眾,才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舉個例子,陳凱歌的顛覆之作《霸王別姬》,是華語電影不朽的傳奇,可他之後的作品水平如何大家也都有目共睹,甚至有人揣度原作是其父陳懷皚代拍。這裏對此不予置評,但我認為:陳凱歌的導演水平從沒變過,後期爛片不斷的關鍵原因在於劇本。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陳凱歌憑藉該作品榮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

在中國,導演被嚴重高估,很少人會去關注編劇、攝影、美術、配樂,似乎好壞都是導演的,而實際上劇本的重要性遠超普通人想象,編劇的影響甚至還要高於導演。

《霸王別姬》的編劇是蘆葦,彼時陳、蘆二人相互尊重通力合作,大獲成功後陳凱歌一時風頭無兩,便再也不願與蘆葦這般清高的編劇合作了。同樣,張藝謀和馮小剛成就最高的幾部電影背後,也都有編劇莫大的功勞(《活着》也是蘆葦編劇,馮導好片大多出自王朔),一旦沒了優秀的劇本或者編劇,讓這些名導自己掌勺,結果可謂慘不忍睹。《霸王別姬》之後,陳凱歌幾乎擔任了每一部電影的編劇,這或許才是一個優秀導演隕落的原因吧。

國內導演一般是從攝影或者副導演升過來,講故事能力較弱,這與西方存在很大差異;縱觀國際影壇大師,發揮穩定的基本都具備很強的編劇能力。例如黑澤明、庫布里克、科波拉、大衞林奇、蓋裏奇、弗蘭克德拉邦特、克里斯托弗諾蘭、昆汀塔倫蒂諾、喬治盧卡斯、呂克貝松、科恩兄弟、詹姆斯卡梅隆等等等等,當然還有王家衞。

另外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導演,雖不擅寫,但會選用優秀的小説和編劇,從而保證劇本質量。如果導演缺乏相應的文學造詣,又偏要大包大攬,作品怎能達到共情效果?

更遑論有時即使原著足夠好,但劇本改的不行,結果依舊差強人意。因為由文字轉為光影是個從虛到實的過程,書卷裏的高潮情節有時和電影中的劇烈矛盾衝突並不同步,不能生搬硬套。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説回賈玲,雖然她的電影語言和表現手法十分稚嫩,每場戲的節奏和調度更像是一幕幕小品的拼接,但她勝在一個打磨了近二十年的故事,即便許多地方仍有不足,但僅憑故事便能打動人心。

反觀國內的專業導演,他們埋頭在特效一鏡到底、多線敍事的路上不知疲倦寄希望於畫面更炫,劇情更撲朔執着於把電影拍得更高級殊不知這些終究只是錦上添花,唯有在好劇本襯托下才能起到作用,不然只會喧賓奪主。

03剖析國內影視行業的亂象

國內高速發展的影視產業背後,其實早已千瘡百孔,什麼時候知識分子真正被重視起來,文化藝術才能夠更上一個台階。在資本的力量下,投資、出品、平台,這三大巨頭才是背後的主宰,不僅編劇可有可無,演技更無關輕重,只要錢到位,郭敬明、於正、楊穎、楊冪之流可以堂而皇之,媒體水軍可以左右輿論,看看現在的豆瓣成了什麼樣子!

汪海林有段訪談説到:“經歷了各種投資人後,最好的是煤老闆,他們除了要求找女演員以外,不干預我們的創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煤礦裏面如果瞎干預會出人命,他有一個安全生產的意識”。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他的話不免讓人唏噓,但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東西,資本當道流量為王,影視行業發展越來越畸形,縱然有好編劇好劇本也沒辦法出頭。寡頭壟斷下對劇本和演員有決定性話語權,當外行領導內行時,藝術創作就會被不斷干預,恰如汪海林所講:“按甲方要求,我已經不寫兩行以上的台詞了!”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因此,《李煥英》的成功其實再一次證明了國產影業瘸腿走路的現狀:世界頂級電影攝製水準和難以入流的電影工業體系。再高級的服化道和影像技術,也會被糟糕的劇本和拙劣的表演所拖累,資本和買辦們可以砸錢做出雕樑畫棟,但終究不過是空中樓閣。

資本扼喉,抄襲成風,需國家從更高層面加以整肅,普羅大眾更要具備文化素養和審美意識。作為觀眾的我們,不該滿足於1.5倍速無腦刷劇,一邊埋怨影視劇不好看,一邊又看的津津有味,而應保有理智,適當嚴苛,不要對着屏幕只管“哥哥好帥,姐姐好美”就完事了,更不能資本喂什麼我們就吃什麼。

04寫在最後

我極厭惡捧殺,過度的恭維背後總隱着險惡的居心,當我們為《李煥英》感到喜悦時,不必給賈玲太多期待和壓力,更別給她冠上中國第一女導演的稱號。

美國女作家哈珀李在34歲寫就的《殺死一隻知更鳥》,獲普利策獎並在全球銷量破4000萬冊,卻在萬眾矚目的後半生裏再無建樹,只因她將所有的情感都注入了這部小説。

而賈玲已經掏心窩子講述了那個屬於她的最彌足珍貴的故事,並告訴我們:你以為你已經很愛很愛媽媽了,但媽媽遠比你想象中更愛更愛更愛你

也希望大家能夠像李煥英一樣,讓賈玲繼續做一個開開心心的,笑起來倆酒窩招人喜歡的喜劇演員。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5 字。

轉載請註明: 專業向深度分析,為何《李煥英》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