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作家、歌手轉戰大銀幕,跨界導演哪家強?
1905電影網專稿演而優則導,似乎成了影視圈一條不成文的定律。前有山爭哥哥,後有戰狼先生。2021元旦檔的大銀幕舞台上,也有一部演員跨界導演的處女作亮相。這就是 “常氏相聲第四代傳人”、開心麻花簽約演員常遠,執導的《温暖的抱抱》。
“笑”果有餘,口碑不足,讓影片票房續航能力打了折扣。當然,三天破五億的戰績,在導演處女作範疇內,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
除此之外,編劇、歌手、網紅、剪輯師等職業中,亦有不少人成為大銀幕導演。資本的湧入、時代的進步、拍攝器材的便捷等原因,催生了不少當代“野生派”導演。中國導演的培養開始由學院派轉向全民化,以代際為導演圈層劃分的時代落下帷幕。
執導《影》時的張藝謀
2016年,張藝謀在接受採訪時,曾感慨“現在中國的導演入門門檻是最低的。”
萬物皆可導
“劇情太荒謬,笑點太膚淺。常遠,當園丁不比干導演香嗎?”一名“豆油”在《温暖的抱抱》豆瓣短評區的靈魂拷問,被網友高贊置頂。這些年來,不愛站在聚光燈下,更喜歡坐在監視器前的演員們後浪洶湧。他們的導演作品,也並非乏善可陳,甚至有些處女作便已驚豔眾人。
以春光燦爛“豬八戒”形象走紅的徐崢,導演處女作《泰囧》拿下了華語電影10億票房俱樂部的第一張入場券。吳京的《戰狼1》,為華語影史票房冠軍的誕生埋好伏筆。蘇有朋的《左耳》,感動了無數少男少女。
近年,除了演員之外,大有萬物皆可導之勢。作家羣體中,韓寒、落落、張嘉佳等脱穎而出,成為寫而優則導的代表。韓寒導演處女作《後會無期》,位列2014年國產電影年度票房第6名。後續作品《乘風破浪》、《飛馳人生》,表現可圈可點。
落落憑藉《悲傷逆流成河》、《如果聲音不記得》,成為國產傷痛青春片新晉導演代言人。張嘉佳載了一船華語電影精華人物的《擺渡人》,曾吸引不少觀眾目光。流行歌手中,也有不少人嘗試挑戰導演一職。比如吳克羣執導的《為你寫詩》、水木年華成員之一盧庚戌的《一生有你》,以及周杰倫《不能説的秘密》等。
前兩者所執導的電影名,均與自己傳唱度較高的流行歌曲重名。這種起名學,往往既有利於影片宣傳營銷,又寄寓着導演片如歌紅的美好願望。初代網紅們也不再留戀小熒屏,大鵬首部大銀幕作品《煎餅俠》堪稱華語明星集郵冊。“叫獸”易小星賀歲檔新作《沐浴之王》,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澡堂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兩年備受關注的跨界導演,非餃子莫屬。他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學了整整四年的醫學,憑藉興趣自學動畫製作,最終成就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國外跨界導演,也不在少數。日本導演北野武,最初的職業是電梯小弟,以喜劇演員身份成名,也在大銀幕上留下了《菊次郎的夏天》等經典影片。這樣的例子,實在枚不勝舉。
跨界導演為何扎堆出現呢?
中國電影市場蛋糕的越做越大,引起了大量資本湧入,成為跨界導演越來越多的重要原因。項目多了,自然對導演的需求也就旺盛起來。
多年前,導演賈樟柯曾説過:“這兩年,對電影感興趣的各色人等突然多了起來,挖煤的,做鋼材的,搞建築的,做地產的,都想投,他們都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迅速成長,都想加入。”彼時,他還接待過好幾次來自家鄉山西的煤老闆代表團。
拍攝《江湖兒女》時的賈樟柯
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間,中國電影進入高速發展快車道。內地影市從2010年首次突破百億年票房大關,到2012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僅用時2年。2018、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更是連續兩年年度票房突破600億大關。疫情之下,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更是以204.17億,問鼎全球票房單一市場排行榜。
資本湧入的前提是政策開放,允許民間資本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政策上還只允許16家國營製片廠拍攝故事片。民營企業家們只能走借“國有指標”拍電影的變通之路。
直到1997年以後,伴隨着電影改革的腳步,民營企業在電影行業逐漸取得了製片、發行、院線等各條產業鏈上“准入證”。2002年,新的《電影管理條例》出台當年,民營影視投資公司投資電影的比例,已經達到當時的三分之一。
2003年6月,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等7家民營企業,正式拿到發行執照。其中,新畫面影業參與了首部國產商業大片《英雄》的出品。
隨着科技的進步,數字時代取代膠片時代,也讓普通人的導演夢有了落地生根的機會。一台家庭DV,一部單反相機或者高像素相機,皆能成為記錄影像的工具。素人導演陸慶屹執導的院線電影《四個春天》,就是用相機完成主要拍攝工作的。
除了這些外部因素的加持之下,創作者本人想要成為導演的主觀意願,也同樣重要。在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跨界導演輩出。
跨界導演哪“家”強?
導演不問出處,作品是最好的試金石。對於包括跨界導演在內的新人導演,尤其如此。大銀幕處女作的投資回報率,很大程度決定了跨界導演們是否還有機會拍攝第二部作品。
從目前的整體趨勢來看,無論處女作,還是後續作品,演員出身的跨界導演更容易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徐崢的《泰囧》、黃渤的《一出好戲》等,皆是導演生涯首秀就取得10億+票房。國產電影票房TOP10中,從演員跨界的導演就佔據三席位置,分別是吳京的《戰狼2》、周星馳的《美人魚》、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2》。
他們的成功並非毫無緣由,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些天南海北拍戲的演員,能夠從自己的作品及同行的閒談中,感受當下觀眾的觀影嗜好。對於市場,他們有着來自第一線的瞭解。日常拍戲過程中,對於導演工作的基本流程、方式都有接觸,更容易上手。
此外,這些演員基本處於國內一線影視演員行列。主演方面,基本可以自產自銷。他們前期所積累的業內資源,對於日後拍片也是隱形利好。
當然,票房不是衡量一部電影價值的唯一判斷標準。但是對於處於起步狀態的跨界導演而言,失敗的餘地並不多。其他職業跨界導演也有不少優秀代表,比如韓寒、餃子等,他們的導演功力也得到了市場認可。
未來的中國電影市場上,還將有許多跨界導演作品出現。比如,春節檔影片《你好,李煥英》的導演,賈玲師從馮鞏,專業是相聲表演。這些跨界與科班導演及相關從業者,共同構成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不以創作者出身論高低,而是用內容質量判優劣,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影視作品的生存法則。
正如張藝謀所言“現在的市場是新導演、年輕導演的天堂,最後還是看能耐,看本事,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