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影中那些老旋律

最近看了多部影視片,體裁涵蓋了紀錄片、故事片和電視劇,其中有10集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故事片《八佰》《金剛川》,令人頓生享受精神的饕餮盛宴之感。

這些影視片中,就人文含量、藝術特色、拍攝水準的綜合精彩程度而言,筆者最推崇《河西走廊》,豆瓣上對此片的評價高達9.7分。希臘裔美籍音樂家雅尼譜寫的片頭音樂,無疑為這部紀錄片的成功增色不少。雅尼創作的片頭曲壯美而空靈,散發出神秘蒼涼的韻味,與鑿空西域、連通絲路、溝通中外、充滿歷史滄桑感的河西走廊非常貼合。

雅尼1954年出生在希臘卡拉馬塔一個風景獨特的海濱村莊,5歲時就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喜歡彈鋼琴,但不願接受正規的鋼琴教育。幸好開明的父親鼓勵他大膽嘗試,從心所欲。雅尼最初的志向是當一名臨牀心理學家,於是在18歲那年移居美國,進入明尼蘇達州的一所大學主修心理學。然而,畢業以後他還是聽從心靈的召喚,走上了音樂之路。1980年,他錄製了第一張音樂專輯,至今已有十餘張專輯面世,兩度獲得格萊美大獎提名,並在雅典帕特農神廟、印度泰姬陵、北京紫禁城、倫敦阿爾伯特大廳等處舉辦了音樂會,風靡全球。人們通常將雅尼的作品歸為新世紀音樂,但他更願意稱之為當代器樂。他反對給藝術創作貼標籤:“標籤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幫助的,比如在小賣店裏的分類使用。我的音樂是我的靈魂以及我生命中所有經歷的真實反映,沒有定義。”從他為《河西走廊》創作的音樂來看,其天馬行空、自由空靈的氣質很好地詮釋了他不拘一格的藝術追求。

文藝創作離不開創新,要有求新求變的精神,方能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原創,還是改編和演繹,都是如此。《八佰》和《金剛川》的片尾音樂都用了改編的樂曲,《八佰》的片尾歌《蘇州河》改編自愛爾蘭的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又名《丹尼男孩》),由那英和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波切利分別用中英文演唱。“硝煙散盡,塵未遠餘音縈繞/隔岸相顧,盼願再無喧囂/暮色將至,輕吟唱心愛歌謠/待到破曉,奔赴家鄉懷抱”,悽美深沉的歌聲,表達了八百壯士內心深處對家國平安的期待,與銀幕上官兵們在謝晉元團長的率領下奮起最後一擊、衝出四行倉庫的鏡頭形成對比,充滿情感的張力,感人至深,讓人淚目。

平心而論,影片《金剛川》耗費巨資,主創團隊也堪稱豪華,卻未能超過同類經典電影《上甘嶺》與《英雄兒女》的藝術水準,談不上特別成功。不過,筆者願意為譚維維演唱的片尾曲《英雄讚歌》點贊。眾所周知,《英雄讚歌》是《英雄兒女》的插曲,家喻户曉,膾炙人口。詞作者公木堪稱一代歌詞大家,他作詞、鄭律成譜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響徹神州大地,影響巨大;曲作者劉熾也很了得,其代表作《讓我們蕩起雙槳》、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哪個不知,誰人不曉?兩人強強聯手,奉獻了《英雄讚歌》這首電影歌曲的經典之作。譚維維的演繹與原唱高亢激昂的風格有所不同,更強調音樂悲壯的特質,為此引來一些非議,認為破壞了原作的英雄主義精神。我卻持不同看法,在此舉一例:法國國歌《馬賽曲》舉世聞名,大作曲家柏遼茲改編的版本卻獨闢蹊徑,不僅在配器上充分地交響化,同時在保持原作風格的基礎上,加入了聖詠的元素,讓男聲合唱慢速演唱的段落演繹出了宗教音樂的莊嚴意味,聽之令人心潮起伏,情感得到昇華。同理,讚美英雄的歌曲也不必都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悲壯的演繹也許更能打動人心,昇華心靈。劉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0 字。

轉載請註明: 新電影中那些老旋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