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票房破35億,春節檔後逆襲第一?《流浪地球2》值得二刷三刷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娛樂

文|令狐伯光

香港電影《風再起時》和好萊塢大片《黑豹2》上映了,結果兩部電影票房都啞火了,完全沒能挑戰春節檔兩部電影,而這個2023年春節檔最大的贏家非《流浪地球2》莫屬。本來電影票房輸給同期一部電影,但在元宵節前後正式逆襲成為第一。

要知道《流浪地球2》上映時期第一天票房第一,但是第二天票房就被逆襲,到2月5日票房重新逆襲第一,差不多就用了半個月時間。但本片預測總票房還是未到40億,終究還是有些遺憾。

這幾天關於《流浪地球2》看到一句超經典的話:很多人還不知道,《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對中國人來講意味着什麼,我在這裏直接給一個結論:這是中國流行文化崛起的里程碑,很多人都低估了它,我們未來回望時才會發現這是中國流行文化的“矩陣核彈!”

今天也不分析什麼具體內容,全是伯光君的自我感慨。希望看了電影不太明白的觀眾可以二刷看清更多細節,感受電影的情緒。沒有看過的觀眾一定要看一次,畢竟這部電影真的只有在大銀幕看才值得。

《流浪地球2》看哭了正常嗎?正常,因為我們太愛“中國電影”了

我是大年初一去看的《流浪地球2》,過程當中哭了三次(眼含熱淚)。什麼人拍什麼片子,就像有什麼世界觀的人會做什麼事一樣。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片無疑是《星球大戰》系列,它講的是西方中世紀王子公主和騎士的故事。

這符合西方的歷史經驗和思維邏輯,後來的《星際迷航》更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的宇宙版地理大發現的故事,而故事的載體發生在“企業號”上,是的是“企業號”,不是某個國家,某個聯盟,某個民族,某個家族,而是“企業號”。

偉大的冒險其目的是為了換取經濟利益是其本質,也是其出發的原點。

而《流浪地球》系列電影是中國人迄今為止拍的最好的兩部科幻題材的電影,在所有高科技外殼包裹下也透露出中國人的思考,至少是一部分中國人的思考:面對滅世天災,我們的選擇是承擔責任,把生的希望留給未來,留下生命的火種延續下去。

第一次哭是劉培強面試月球宇航員的時候,550c説他的最優解是讓他的岳父帶着孩子進地下城,而不是讓還有84天生命的妻子帶着孩子進去,劉培強的臉在扭曲在掙扎在憤怒,太想用自己的努力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換自己最愛的妻子多活哪怕一天,誰在乎什麼最優解,如果只能爭取兩個名額,他會選擇自私的按自己的想法做選擇。

可這不能説,不能説破,都是親人,可在他心裏誰的份量更重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哪怕燃盡自己也沒辦法再爭取多一個名額,這是無奈,這是無力,這是掙扎後的決定,該死的理性,他畢竟是個有感情的人類。

第二次哭是在月球核爆因為各國加密系統的複雜,無法在短時間內破解只能派人到月球上人工引爆核彈,此次任務註定有去無回,最後所有50歲以上的飛行員主動站出來接受任務,這裏又是自我犧牲,是師徒情,是戰友情,是傳承之誼。

第三次哭是劉德華扮演的圖恆宇上傳自己的意識到550w,他選擇數字人生派,不是飛船派也不是地球派,可他的初心不是完全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陪着只有兩分鐘的女兒走完一生。當女兒打開房門,劉先生站在門口時讓人震撼又淚目。

你説他是在利己還是在利他呢?他是理性還是感性,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我只看到他拼盡全力守護最愛的人時的執着與無奈。全片貫穿主題的只有兩個字:“責任” ,責任的含義就是利他,可是履行責任也必將經歷利益的計算與感情的糾葛,每個參與者都有自己的計算,《流浪地球2》的劇情雖然有不少缺陷,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講真的非常濃郁。

電影還意圖告訴我們同享福時應該講公平,到了要共患難時講的就是責任。電影里人類前途多難,可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人類本身。如果給人類一個高尚指數打分,我相信會是比較低的一個值。

絕大部分人是卑微的有時甚至是卑劣的,但總有一部分人是高尚的;一個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表現的是卑微的有時甚至是卑劣的,但會有一瞬間做出高尚的行為。人類的前途也許真是悲觀的但也不要放棄希望,這彌足珍貴的高尚或高尚時刻就是希望所在。

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和數字生命,《流浪地球2》是硬科幻史詩

《流浪地球2》在濃郁的情感之外,這還是一部硬核科幻片,不是那些魔幻科技片,很好的邏輯自洽,雖然知道是科幻,但你就是會覺得這一切將來會發生。這也是一部災難片,少有花前月下,少有唧唧我我,少有醉生夢死,只有人類將死如何自我救贖。

我記得看《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時候,當時長7和胖5發射場,距現在差不多4年,看完第一部感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也能夠擺脱粗製濫造、躋身世界一流水平,當時同台競技的是好萊塢科幻大片《阿麗塔》,《流浪地球》能夠正面硬剛並最終取勝便足以證明。

第二部選擇春節檔上映,競爭者眾多,面對的國外同類科幻大片還是姓“阿”,就是好萊塢頂級導演卡梅隆執導且資金投入量數倍於己的鉅製《阿凡達2》,但導演郭帆仍然堅持正面硬剛不撤檔。

很多人之前並不看好,也不乏冷嘲熱諷,但他接受採訪時説過“中國科幻電影要植根於中國文化”,有這麼個認識、又能對電影細節做到精細打磨,我覺得他不太可能會輸。

這麼多年下來,好萊塢已經逐漸走下坡路,從《阿凡達2》這種流水線大片上映之後,故事情節能猜到、看個電影能睡着。包括火爆一時的漫威系列,從影院到視頻網站再到點都懶得點開,可以説好萊塢已無故事可講。

重複的套路背後是創新力的缺失,再加上強行政治正確、暗中夾帶私貨、習慣於掙快錢外加流媒體的衝擊,它已在沒落的路上一路狂奔攔都攔不住,如果再不及時糾偏,必將一點點喪失影響力,説好聽一點就是它的發展方向跑偏了。

而且從影片所體現的價值觀來看,中國文明的深邃視野和宏闊格局也在逐漸顯現,有傳言“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其實所言不差。以大歷史和文明視角觀察判斷,最終我們一定能實現反超,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堅持正確道路走下去,勝利的天平必定會隨着時間推移向我們傾斜。

影片裏那句“我們的人一定會完成任務”就是很好的回答,影片裏展示的殲20、搭載龍芯芯片的曙光計算機等就是現實最好的展現。《流浪地球2》肯定有不完美之處,但絕對值得一看。希望將來中國創造的精品越來越多,最起碼不至於像現在一樣明明電影質量強過《阿凡達2》但是還沒上映就覺得比不過。

《流浪地球2》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不止,我們低估了它

很多人還是不懂《流浪地球2》的意義,我一直説電影行業還是文藝片,類型片和商業大片三個類別組成,文藝片探索電影藝術的邊界,類型片探索電影風格的邊界,並且撐起整個市場,商業娛樂大片就是賺錢的。

全世界的電影行業最理想的狀態70年代到00年代半個世紀的好萊塢,2010年後漫威這類商業大片開始擠佔文藝片和類型片的生存,到現在越來越嚴重了。歐洲電影的巔峯“法國新浪潮”的文藝片,類型片還行,商業大片一直就不行。

日本電影和香港電影70-90三十多年也非常理想,2010年後兩個地方都開始在走偏。日本電影除了文藝片和個別類型片已經鑽到動漫牛角尖裏去了,現在的香港電影則幾乎只剩下警匪片一個。

2000年到2010年韓國電影是文藝片的巔峯時期,類型片和商業大片的探索時期,2010年到2020年類型片和商業大片迎來巔峯期,這幾年其實已經很像2000年後的香港電影了,商業娛樂大片開始擠佔文藝片和類型片的生存空間。

這個趨勢已經非常的明顯了,但是對於不瞭解韓國電影的觀眾還沒有覺得。

8090內地電影只有文藝片,2000年後是兩岸三地合作的商業大片時代與賈樟柯代表第六代文藝片時代。最混亂的是2010年到2017年《戰狼2》左右,當然能延伸到2019年的《流浪地球》,也差不多快十年。

這是金融資本和流量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的混亂時代,直到今天都還有明顯的影響。

2019年時流量經濟退潮明顯,中國電影三個領域都有明顯的起步,結果迎來“疫情”三年的衝擊,誰都沒有想到2022年年底放開的春節檔,國產影視劇明顯在復興。文藝片,類型片和商業大片很可能在未來迎來爆發,目前已經有這個苗頭。

商業大片就是以《流浪地球2》為代表的工業大片崛起,未來一定會有大量電影出現。文藝片的情況也好得多,只是很多普通人不注意不太清楚。要説唯一難點還是類型片,因為它和《藥神》這種現實題材劇情片一樣。我們這邊限制較為嚴重,有很多片子不是沒有人才,是真的沒有辦法拍出來。

2部新片難撼動,票房終於逆襲第一?《流浪地球2》值得二刷三刷

2017年是中國流行文化的分水嶺,電視劇出現《長安十二時辰》《隱秘的角落》《山海情》等。電影出現《流浪地球》和一票優秀的類型片,文藝片。遊戲《原神》等都帶來了明顯影響整個行業的變化。

疫情三年衝擊嚴重,上面收緊雖然影響很大,但整個文化行業還是良性發展。

2023年春節檔的趨勢非常明顯了,春節檔我堅持認為算不上最強,但兩部超級大片,兩部風格化極致類型片,整體質量比往年好得多。

隨着2023年春節檔開了個好頭,最近又一票國產電影定檔,哪怕漫威電影都定檔了。

2023年中國流行文化起不起飛不講,但只要把之前的存貨給放出來,達到了這個春節檔的情況,那中國流行文化行業就是全面的復甦,甚至我認為今年國產影視劇大概率是能超越韓國影視劇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