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評委、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近日談及“天價片酬”時表示,壓縮演員片酬的政策有助於提高後期製作、幕後創作人員的製作費,劇集質量就上來了。
新華社資料圖
影視產業鏈條漫長,除了鏡頭前的演員,編劇、道具、服裝、外景交通、後期製作等環節同樣至關重要,都需要資金支持。可製作成本畢竟有限,演員片酬“坐火箭”,寫本子、服化道、後期製作的費用自然會被壓縮,最終催生出“爛劇水詞”“塑料道具”“五毛特效”等粗製濫造的現象。
對這種分配不公,業內人士也苦之久矣,導演陸川、吳思遠等都感慨“這十分可怕”。可在流量、效益面前,行業也得“忍”,這或許換來了一時的表面繁榮,至於產品質量和口碑是否撲街就不好説了。
這種畸形的分配,也在阻礙影視產業向工業化進一步邁進。從現實來看,在影視技術等方面,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很多國產“大片”,都要請好萊塢團隊參與指導、製作。眼下,隨着5G、8K的到來,觀眾對視覺、美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中國影視產業要想把握機遇、縮小差距,人才不可或缺。可幕後工作沒有台前光鮮,又苦又累還賺不到幾個錢,誰還願意幹?正如霍廷霄介紹的,中國影視美術行業的專業人才十分短缺,從業人員常因收入少而改行。長此以往,中國影視產業不免會在技術時代錯過很多發展機會。
“天價片酬”是影視產業必須卸下的沉重枷鎖。一段時間以來,隨着多份“限酬令”的出台及幾大影視製作公司的聯合抵制,演員片酬水平有所下降。但屢屢曝出的“陰陽合同”等問題,也提醒相關方面當深挖嚴查、久久為功,不斷加強監督與打擊力度。
而於行業而言,也要保持清醒,把錢砸在刀刃上。在這方面,有兩個電影頗有啓示意義。一是《戰狼2》,電影開拍之際,女主演要求加錢,導演果斷拒絕:武器裝備、取景、後期製作要花一大筆錢,太貴的演員不能用。一是今年春節檔上映的《刺殺小説家》,100%中國團隊製作的“大片”讓人眼前一亮,收穫不少好評。中國觀眾並不傻,誰都喜歡好片子。少為明星燒錢,多用質量叫座,這不香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晁星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