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墩大英雄》海報。
由鄒燚、曾靖雄執導,沈念慈、梁達偉等參與配音的動畫電影《小虎墩大英雄》將於大年初一在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小虎墩追逐心中鏢師夢想的冒險成長故事。作為國產原創動畫IP,曾在短視頻平台積累了大量受眾的小虎墩首登大銀幕。創作團隊五年磨一劍,完成這部電影的過程就像跟着虎墩一起經歷“鏢途”,不負“使命”。與同檔期的其他兩部動畫相比,小虎墩的IP基礎並沒有那麼深厚,也沒有系列電影作支撐,作為新的動畫項目,它的優勢與獨特之處究竟會是什麼?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導演鄒燚、曾靖雄,請他們與觀眾分享這部電影精彩的看點。
鏢局、國畫和武俠片
傳統文化元素很中國
胖嘟嘟的小圓臉,呆萌的大眼睛,腮幫上一抹腮紅,頭上戴着一頂朝氣可愛的虎頭帽,虎墩的形象在這個虎年顯得非常應景。2018年12月,愛吃刀削麪、説評書、虎頭虎腦的虎墩形象在短視頻平台登場,迅速受到大批孩子和年輕觀眾的喜愛,在全網積累了過千萬粉絲。有趣的是,儘管虎墩是短視頻平台走紅在前,但最初主創團隊對它的構想就是要拍成電影。早在2017年,他們打算設計一個能代表中國娃娃的動畫形象,來弘揚中國文化,並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鄒燚、曾靖雄帶着團隊瞭解了很多中國元素,他們發現了虎頭帽,並觀察中國孩子的性格特點,發現虎頭虎腦的性格很亮眼,於是決定製作虎墩的形象。花了大半年時間設計,經過幾十稿的打磨,收集了大量小朋友的意見,於是有了“可愛、勇敢,也有一點憨憨的感覺,有着很大的夢想”的虎墩。
虎墩的設計圖。 片方供圖
在瞭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他們鎖定了鏢師這個職業。這是我國特有的職業,承載着中國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劇情中,虎墩的父母出門遠行多年未歸,四海鏢局的大當家告訴虎墩,只要當上鏢師,父母就會回來,於是原本愛闖禍的“虎孩子”虎墩立志成為一名鏢師。誤打誤撞下,虎墩與傳奇鏢師楊鏢頭踏上驚心動魄的護鏢之路。鏢師這一行業在明清的時候發展鼎盛,片中的角色都穿着明朝服裝。鏢局所在的平楊鎮,以山西平遙古城和磧口古鎮為原型,主創在當地進行了大量採風。鄒燚介紹説:“平遙曾經發達的錢莊票號催生了諸多鏢局,片中的四海鏢局正是參考了當地鏢局的佈局風格。山西在明清時期富商雲集,需要運送銀子,鏢局就有了興旺發達的根基。平遙當地的鏢局博物館給了我們很多靈感,包括院落的佈局,銀子怎麼放,怎麼送都有歷史考究。另外,從平楊鎮到天煞會老巢所在的麥積山,從晉中到西北,從崇山峻嶺到戈壁沙漠,都在虎墩的江湖冒險中增添了光彩。”另外,導演曾靖雄特別喜歡周星馳,有些構圖與畫面還受到了星爺經典喜劇的影響,比如電影中的無厘頭的笑點,虎墩説評書致敬了周星馳的《鹿鼎記》。
片中的平楊鎮(上圖)與現實中的平遙古城。
為了呈現最佳的視覺效果,《小虎墩大英雄》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將三維動畫形式與國畫美學意境進行了結合,將國畫元素“中國灰”放進了藝術表現裏。此外,主創還受到宋末元初著名畫家錢選的《西湖吟趣圖》的啓發,為小虎墩打造出豐富且生動的表情。因為是一場護鏢的冒險,角色有大量的動作戲,如何將動作場面做到流暢,也面臨不少挑戰,“我們想做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動畫電影,也研究了大量的真人武俠電影。這些電影為片中的動作戲提供了大量的參考,比如絕世高手怎麼出招、如何打鬥、如何體現,再比如那場篝火的戲,動畫師畫圖三個月,後期做了三個月,光是鏡頭就花了大半年。”
《西湖吟趣圖》局部(上圖)與虎墩的設計圖。
故事板累積起來有一人高度
幾百人為虎墩堅持四年夢想
鄒燚説,電影裏虎墩護鏢前行,戲外的團隊也跟着虎墩經歷了一段冒險的旅程。這部電影的製作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幾百號人的團隊,每天都在持續為這部電影努力,再小的細節都經過幾十次、上百次的打磨推敲,“拿劇情來説,從第一版故事到最終定稿,就經歷了幾十版的修改,如何把傳統文化與動畫形象相融合,真正做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其間有很多動畫人、電影人、觀眾從多方面給我們意見,即使是很微小的修改,改一處也需要對整個故事進行重新梳理,反反覆覆剪輯、製作了數個版本,我記得有一個動畫師畫的故事板,最後累積起來和他的身高一樣高。”
虎墩的設計圖。 片方供圖
比起反覆修改,在動畫製作面前更大的困難是疫情的影響,曾靖雄提起這段艱難的製作期至今感慨萬千:“原創動畫很難,疫情的影響耽誤了進度,最難的時候公司經營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幾乎看不到希望,也經歷過不被看好的質疑,我們也懷疑過究竟還能不能做成。但無論多難,我們都沒有放棄,尤其是核心團隊的成員,他們都説自己寧願少拿報酬,多付出一點,也想把虎墩繼續做下去,因為大家是愛這個形象、愛這部電影的。”鄒燚記得,虎墩的形象是他們永遠的動力,舉步維艱的低落時期,只要看看虎墩那雙充滿堅毅的眼睛,會覺得沒什麼是可以畏懼的:“我們是和虎墩一起成長的,雖然説動畫產業人才流失很大,這班並肩作戰的動畫師願意在有限的條件下把夢想堅持下去,四年過去了,虎墩成長了,大家也都還在這裏。”
新京報資深記者 周慧曉婉
資深編輯 黃嘉齡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