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國產電影市場最大的驚喜就是好萊塢大片《侏羅紀世界3》了,因為疫情的關係中國電影市場一片慘淡,現在終於迎來了一部重磅商業大片,可謂是好事一件。
《侏羅紀世界3》的表現也可謂相當給力,上映4天,截止本帖發表時票房已經接近4億了,由於6月一直到月底才有新片上映,最近市場上是沒有什麼大片和它競爭的,所以《侏羅紀世界3》最終票房有望過10億。
不過,這部電影的口碑就不怎麼樣了,基本上處於6分剛剛合格的邊緣,更不用提和《侏羅紀世界1》,還有《侏羅紀公園》相比了,大概就只比《侏羅紀世界2》好一點。
《侏羅紀世界3》的問題也簡單,那就是和現在大多數好萊塢大片一樣。經典ip,特效也過關的,但一來創意匱乏,二來劇情越來越爛。這個擔心觀眾審美疲勞不買賬,於是又請回《侏羅紀公園》演員來炒一波情懷。
哪怕口碑這樣不好的《侏羅紀世界3》,中國電影仍然拍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口碑低走票房高飛?你給《侏羅紀世界3》打幾分實話實説,最終章我個人倒沒有後悔去看,畢竟只是太久沒有到電影院娛樂罷了。只是看到預告發現是炒情懷那一一套,同時電影除了情懷和特效水平,故事劇情還有整部電影的處理,太像《蜘蛛俠3》《奇異博士2》炒情懷冷飯一套。
我感覺好萊塢大片越來越像香港電影了,以及不斷把經典動漫翻拍成真人版的日本電影,心裏還是有些唏噓的。
這部電影的設定和劇情確實有較多的問題,劇不劇透都無所謂了,真的就是好萊塢大片都用爛了的那一套。一個壞蛋科學家忽悠原作中的華人科學家,妄圖利用改變基因的方法掌控世界的糧食格局,進而達到掌握世界的目的。
具體方法就是製造改良基因的蝗蟲,除了自己公司培育的農作物不吃,其它都要吃光。結果失控了。壞蛋科學家於是抓捕了Blue的孩子(小迅猛龍貝塔),以及克隆女孩梅西,想要用她們身上的基因來重新改良蝗蟲。於是找了僱傭兵抓了回來,期間和主角團一場大戰,中間再擺幾隻恐龍。最後主角團成功逃出恐龍試驗基地,基本全員無傷。
這就是一部和恐龍沒多大關係,卻又硬往裏面塞下一堆花裏胡哨的恐龍做賣點的東西!
導演又怕觀眾不買賬,還搞了許多致敬前作的鏡頭。比如躲避南方巨獸龍的時候,圍着倒扣的車打轉兒,就是在致敬《侏羅紀公園第一部》之類的。賣情懷不反對,畢竟都是最終章了嘛,難得兩個系列的主角團大團結。
但是這個賣得太多就導致毫無新意,這不是模仿秀!!
而且這片裏的恐龍戲份和《侏羅紀公園》系列和《侏羅紀世界1》不同,甚至都不如《侏羅紀世界2》,那一部後半段還整了一個基因合成的恐龍大反派,《侏羅紀世界3》裏的恐龍種類太多了,基本上都分不到幾個鏡頭,就好像是羣星演唱一首歌,別説唱得好不好,觀眾只怕很難記得住!
本來應該是大反派的南方巨獸龍,最終它死得是如此的滑稽。
而且電影把肉食恐龍的恐怖感、驚悚感都祛魅化了。全片除了海地的霸王龍咬死幾個路人甲,其它肉食龍都沒怎麼咬人,本醚是大反派的南方巨獸龍就吃了兩個燒烤蝗蟲,還有和霸王龍那裏搶的一隻鹿,它就這樣被殺了你都覺得它冤。
總而言之,這第三部的主角是蝗蟲,但你也得給恐龍點兒面子是吧!都最終章了結果主角成配角了,霸王龍和南方巨獸龍的決鬥草率到離譜,沒有鐮刀龍的幫忙就是一笨蜥蜴,本應該霸氣的南巨和霸王龍還不如倆玩偶呢。
特效好,劇情爛只剩下炒情懷?《侏羅紀世界3》説明了什麼以前的好萊塢大片為什麼好呢?除了很多大片有着突破題材的創意,比如《侏羅紀公園》之前沒怎麼拍過恐龍吧,你首次拍恐龍觀眾肯定有新鮮感;題材突破的背後才是影視工業,影視工業是保障創意的。
《侏羅紀公園》就是這樣的好萊塢大片,除了影視工業技術上的意義,這個系列單獨作為一部怪獸片,驚悚片也是拍得非常經典的。比如和《侏羅紀公園》系列相比,《侏羅紀世界》到底差在哪兒呢?
兩部電影的主題表達沒有什麼不同,《侏羅紀公園》誕生在全世界科學飛速發展的階段,西方那邊有什麼技術進步每每就會“反思”科技會不會反噬什麼的,你看《銀翼殺手》裏的賽博朋克高科技低生活,《終結者》《黑客帝國》的人工智能叛變等等。
《侏羅紀公園》表達人類基因技術的突破(複製恐龍),其實人類是無法控制生命的(一定會出事情),任何妄圖左右生命自然發展規律的做法都將帶來無法估量的問題,不論這個做法的初衷是好是壞。
但是《侏羅紀公園》除了創意和特效,其它類型片一切都做得很好。
現在的好萊塢大片創意匱乏和特效的泛濫不提。越來越沒有創意了,邏輯性和專業性了。這個邏輯完備、好看、專業性這三個東西本就應該在一部頂尖商業片裏共存,甚至這三點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很多觀眾肯定會説去電影院看這種電影就只是看特效,這種觀眾越來越多→電影越來越敷衍→這種觀眾更多→電影更敷衍了,這會造成一種非常嚴重的惡性循環。
專業性、好看、邏輯完備,這三點本就應該在一部頂級商業片裏共存並相輔相成。電影和觀眾應該是互相提升的,而不是陷入到上述的片子越敷衍觀眾也越敷衍的持續向下的惡性循環中。
《侏羅紀世界》系列和大量好萊塢商業大片已經表現出太多創意匱乏,專業性敷衍,利用炒情懷來找補的現象。那些真心希望電影能娛樂的觀眾,自然而然會對這些東西產生擔心,畢竟這樣下去真的會越來越爛的。
票房高口碑卻爛?中國為什麼還是拍不出《侏羅紀世界3》中國電影界確實拍不出《侏羅紀世界3》,主要問題還是在投資方對新的市場偏向於保守。所以寧願去拍一些市場熱門片子,也不敢去拍前無古人的新類型。有些導演編劇即使有創意,也就難過到孵化出來的階段(背後還有審核卡着呢)。
哪怕題材和創意能夠孵化出來,後面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影視工業不行。
我個人還是比較瞭解國內影視產業的,稍稍瞭解真的表示中國影視工業太不成熟了,明明拍影視劇應該是個工程,但大多數劇組都非常的混亂,每個組流程都不一樣。很多組簽單都沒有,檢查錯誤各種,QA體系和保障完全不建立。和實業相關的內容製作各種燒莫名其妙的錢。
統籌規劃明明應該是最重要的事,結果都是拍腦袋。各個部門流程真的亂,文本格式都可以對不上,甚至比不上工地指揮所。
這就是國內影視產業鏈工業化不夠,成熟度不夠的緣故,很多服化道人員核對項目真的前説後忘,各種錯漏。多個人交叉確認形成的文件會死?小劇組就罷了,大組一個部門上百人,居然還是沒有啥管理流程。
所以,中國影視工業化短期內真的一點也不指望。因為影視行業現狀就是一個作坊模式,和好萊塢相比不能説在石器時代,這真的是比隔壁香港電影的工業化還都不如。
當我們説中國拍不出《侏羅紀世界3》的時候,我相信大多數普通觀眾第一反應絕對是特效不行?
答案是特效確實不行,並不是單獨做不出這樣的特效,而是整個特效的工業化不行。影視特效真不是事先拍了,然後用電腦上特效就行。前期概念設計,然後電腦還原模型,然後做道具美術,然後上綠幕和各種特效技術輔助。
最終演員要在整個完善的特效體系下表演,最終再慢慢渲染出成品。
國內的特效怎麼説呢?大多數就是前期那些東西都沒有,只是隨便拍了後期去合成,説白了屬於服務業,比較容易資源集中化。最本質也是最艱難的還是服化道,建造特技等等前期實業部門。
這裏面牽涉的行業太多了,其資本密集化和工業化的過程是非常燒錢的,還需要積累經驗。絕不是一兩家公司多砸點錢,技術好點就行了,而是整個影視產業鏈的問題,小到一個小小的道具,化妝師用的特殊假皮等等。
這些從原料到製造到批發到道具店材料店再到各部門手上,是一整套的產業鏈。
美國電影基本是為了某個效果會去研發某個技術,最後全行業收益。比如全編程攝影機器人,全LED後景替代綠背,輕量化的可旋轉建造物,可咱們影視行業根本就沒那麼多研發級人才,也養不起。
這就是中國為什麼拍不出看上去明明如此爛的《侏羅紀世界3》的根本原因,也是很多網友經常説中國特效公司不差,影視劇的特效卻不行的原因。
《侏羅紀世界3》4天票房近4億,中國電影市場終於鬆了口氣不管如何,雖然《侏羅紀世界3》口碑一般,但它對於國內電影市場還是個好消息,畢竟因為“疫情”的關係,電影市場已經慘淡快半年了。但是現在好萊塢大片很難救市,《侏羅紀世界3》票房最高也頂多10億。
這個“疫情”過去後參考前兩年的情況,6月甚至7月可能都是電影院緩慢回春的時期,《侏羅紀世界3》上映有一定強心針的作用,但票房做不到幾十億救市的程度,現在的好萊塢大片真的做不到了。
我們回望一下2020年,2021年就知道了,當時也是“疫情”後電影院慢慢回春,然後達到“救市”這個目標的也只是國產商業大片,2020年是《八佰》,2021年是國慶檔的《長津湖》(還破了記錄)。
希望2022年也能迎來重磅大片吧,當然希望電影工業和質量都能更上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