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公司怎麼老是在翻拍網絡小説?

《傳聞中的陳芊芊》熱播之際,編劇南鎮在一條自陳身份的微博中感嘆:“逆着IP熱潮做原創劇本,太南了。”

雖然南鎮的語氣略帶戲謔,但懂的人大概一眼就能明白,這其中充滿了多少無奈。

近十年來,洶湧而至的資本定下了創作聽錢的新規矩,由於不符合資本流量為王的期待,許多原創劇本被拋棄。

DT財經細數了2014年以來IP改編劇和原創劇的情況,想看看IP改編劇是怎樣一步步壟斷了我們的觀劇選擇?國產劇真的就離不開網文IP了嗎?

IP劇的瘋狂時代,8成熱播劇都是IP改編

2013年底,北京作協會員、編劇方瑩在見了幾家影視公司之後發現,對方都在説這個行業不缺錢,奇缺好創意和好故事。有了這個,錢倒追着你跑。

但另一邊,很多編劇卻發現手上的故事開始賣不出去了。

2014年6月份的上海電視節上,各大衞視和視頻平台突然提出非IP改編劇不買。大部分編劇還沒來得及搞明白怎麼才能寫出受市場歡迎的故事,就遭受了網絡小説作者的跨界打擊。

資本的轉向其實有跡可循。

在此之前的2011年底,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説的《後宮·甄嬛傳》播出後風靡全國。這部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製作、鄭曉龍執導的後宮大戲,憑藉着精彩絕妙的宮鬥劇情、演員的精湛演技以及考究的服化道,將國產宮鬥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在它之前熱播的《步步驚心》,同樣由網絡小説改編。

網文改編影視劇逐漸顯示出其市場價值。這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知名小説IP本就是經過市場驗證出來的佼佼者,還自帶龐大的粉絲基礎,對於資本來説,從一開始就比原創劇本更具備收割流量的確定性。

從年度熱播劇的改編劇數量上,我們能清晰看到IP逐步佔領市場的過程。

藝恩數據顯示,2014年播放量TOP 20的劇集中,尚存12部原創作品,包括《愛情公寓4》《勇敢的心》《使徒行者》《離婚律師》等。

但改編劇已經開始崛起,改編自遊戲的《古劍奇譚》和改編自知名網文的《杉杉來了》,都在這一年獲得了巨大的流量。

IP搶購大戰也鏖戰正酣。得益於IP授權等衍生收益的明顯增加,頭部網絡作家的年收入開始動輒以千萬計。

在2014年的“網絡作家富豪榜”中,TOP 3的唐家三少、辰東和天蠶土豆,總收入分別達到了5000萬元、2800萬元和2550萬元,三人的代表作品分別是《斗羅大陸》《遮天》和《鬥破蒼穹》。

到了2015年,播放量TOP 20的劇作中,改編劇數量已經超過原創劇,達到13部。

這一年,各大影視公司的項目宣傳通稿,已經魔怔到了沒有IP就拿不出手的地步。上海電視節上,每一家影視公司的作品發佈會都是“IP分享會”。大型影視公司手裏有個幾十個網文版權不算稀奇,熱衷囤積IP的影視公司高層,遇到同行甚至會比一比誰買的IP更多。

時任閲文集團CEO的吳文輝在當年電視節的白玉蘭論壇上説:“小説版權價格上漲的區間我自己看來都覺得有一些驚心動魄,現在算上廣告分成,一個網絡小説的版權可以賣到千萬。2013年之前是堆在那裏沒人買,2014年之後慢慢開始買,到現在基本已經賣光了,都開始預購了,作家還沒有開始寫,我預定他下一部。”

中國電視劇最虛假繁榮的年代,就這樣到來了。

此後,IP改編劇開始佔據國產熱播劇的大半壁江山。

從2014年到2020年5月的6年半里,140部熱播劇中共有90部改編自IP作品,包括網絡小説、遊戲改編、韓劇翻拍等,其中又以網絡小説改編為主。

網文IP有多貴,原創編劇就有多落寞

編劇幫的創始人杜紅軍至今都還記得,資本搶購網絡小説的那幾年,寫電視劇劇本的原創編劇有多落寞。

那時候,堅持寫原創的編劇,除了部分相信自己能力或者不喜網絡小説改編的資深編劇,大部分都只剩剛入行的小白。哪怕是資深編劇的原創劇本,最高也只能賣到幾百萬,跟IP小説動輒上千萬的版權價格相比,相差懸殊。

被譽為2015年“劇王”的《羋月傳》,繼《甄嬛傳》之後同樣由鄭曉龍操刀、孫儷主演,2014年殺青之前首輪播放權已經售出並收回成本,其中樂視網和騰訊視頻給出的播放版權價格達到了每集200萬元——兩年前樂視採購《甄嬛傳》的單集價格才26萬元。

2017年,愛奇藝從歡瑞世紀購買《盜墓筆記3》時,單集價格已經高達2400萬元。

當時視頻平台對於熱門IP版權的競爭,激烈到了什麼程度呢?

由於版權糾紛,兩家頭部平台能在影視公司的項目推介會上大動干戈地摔杯子;一個知名改編劇,會前後兩次出現在競品公司的片單中,比如企鵝影視曾宣佈參與出品的大劇《九州縹緲錄》,最後卻花落優酷而非自家的騰訊視頻。

內容採購費也成了視頻平台年度發佈會上的敏感話題。

當記者問及今年的內容採購預算,視頻平台的負責人往往會諱莫如深地回一句,只會比去年更多。2018年,業內流傳的數據是,優酷的版權預算為300億,騰訊視頻為250億,愛奇藝則是100億元。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視頻平台的會員數量明明一路走高,但虧損額卻連年增大。

高價IP改編跌落神壇

但高價帶來的只有高流量,國產劇質量的坍塌是全面的。

《羋月傳》的播放量一舉突破了200億,但造型尷尬、劇情拖沓、bug連連,口碑大滑坡,最終豆瓣得分停在了5.8分。

造型設計師陳敏正受訪時表示,“《甄嬛》的造型設計我籌備了將近4個月,相對從容且精緻,而《羋月傳》開機前40天才確定進組,拿到劇本之後還改了五六稿,等到做完案頭工作,留給製作的時間只有20多天。”

直接改編IP作品只是資本急功近利的一個縮影,這種急切事實上影響到了影視製作產業鏈上所有環節的人,大家都不可避免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這場合謀。

“接了網絡小説改編的編劇壓力也比較大。資本很着急,恨不得今天買了小説版權,明天編劇就得改編成劇本去拍攝。很多情況都是編劇剛拿到小説,對方就問,3個月夠嗎?”杜紅軍告訴DT財經,“而且買版權已經花了太多錢,就只能壓縮製作環節的預算,成片的質量可想而知。”

2015年到2019年間,熱播劇中改編劇的平均口碑均不敵當年的原創作品,連續4年豆瓣均分都處於6分及格線以下。

就連出自同一作家、同一出品製作公司的改編作品,質量也在逐年下降。

比如2014年~2016年改編自顧漫小説的3部電視劇《杉杉來了》《何以笙簫默》和《微微一笑很傾城》,出品製作方都是劇酷傳播,但口碑卻從7.4分逐年下降到6.8分。

而桐華的《風中奇緣》《大漢情緣之雲中歌》以及《放棄我,抓緊我》,從2014年的6.8分下滑到不足5分。

就連一向被視為業內標杆的正午陽光,2017年推出的《歡樂頌2》,與前作也是雲泥之別。

這種口碑連年下滑的態勢,直到2019年行業進入調整期才有所回升。

泡沫破了,然後呢?

影視公司花成百上千萬買個小説版權,再以更貴的價格賣給視頻平台,這個鏈條中最慘的一環,大概就是被強行灌爛劇的觀眾。

2015年,《盜墓筆記》第一季帶着魔幻的劇情和吳邪那句“我一定要把牛頭上交給國家”,狠狠地將書迷羞辱了一番。

2016年,《幻城》憑藉着3.5分的豆瓣口碑躋身年度播放量Top4,豆瓣熱評第一的網友在給出一星的同時也很驚訝:沒想到有生之年竟然能看到超越巴啦啦小魔仙的力作。

2017年,號稱投資近4億的《擇天記》,呈現出來的是80年代地中海裝修風格以及500塊錢就可以製作出來的特效神龍,大家看完後最感興趣的是,鹿晗的片酬到底是1億還是1.2億。

2018年的《鬥破蒼穹》……不説了,4.6分的豆瓣評分你們大概感受一下。

雖然質量人神共憤,播放量卻在節節攀升,泡泡越吹越大。

從2014年到2017年,不管是改編劇還是原創劇,熱播劇的單部平均播放量都在上升,尤其是前者。到了2015年,《花千骨》成為國內首部突破200億播放的劇集,從此熱播國產劇邁入百億時代。

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楚喬傳》播放量雙雙突破400億大關,國產劇流量再次邁上新台階。

但吹得太猛了,泡泡總會破。

2018年下半年,導演郭靖宇髮長文怒揭行業收視率造假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在這篇長文中揭露,不買收視率自己的劇就無法播出,80集的作品需要花7200萬元買收視率。而他對接的可以搞定收視率的大神則透露,近三年來播出的所有大劇,沒有一個收視率不是花錢買來的。

這一年,國產劇的流量應聲而落。

曾經助推了天價片酬的視頻平台們也終於受不住,呼籲頭部影視公司共同抵制明星片酬。流量狂歡所掩蓋的行業泡沫,隨着陰陽合同事件引發的一系列行業震盪,被徹底被戳破。

在IP改編劇大行其道之時,並非沒有優秀作品。

2015年的《琅琊榜》(豆瓣9.3分)和《偽裝者》(8.5分),2017年的《白鹿原》(8.8分)和《人民的名義》(8.3分),2019年的《大江大河》(8.8分)、《小歡喜》(8.4分)等也都是小説改編。

小説改編不是原罪,資本操控下對創作規律的無視和對製作的極度敷衍,才是國產影視劇之殤。

如今整個影視行業已經陷入震盪之後的調整期,當一部部所謂的大IP劇接連被觀眾用腳投票,流量造假的遮羞布也終於被大力扯下之後,內容為王再次成為了製作方以及視頻平台的共識。

這大概就是越來越多像《傳聞中的陳芊芊》這樣的小成本原創劇,可以脱穎而出的原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44 字。

轉載請註明: 影視公司怎麼老是在翻拍網絡小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