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銀幕永遠不要消失,但院線和網絡是並行不悖的。”6月26日《灰燼重生》直播活動上,導演李霄峯説。2010年,《灰燼重生》入圍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獲得業界廣泛關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年後,這部頗具藝術氣息的影片最終選擇在網絡上和觀眾見面。6月27日,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入圍影片《尋狗啓事》也在優酷上線,同樣是一部文藝片。
高口碑、低票房一直是文藝片之痛,甚至有人“下跪”來求更多院線排片。疫情之下院線文藝電影陸續轉網,也引人思考,小眾文藝片要解決生存難題,包容性、可能性更大的網絡不失為一種嘗試途徑。互聯網會是文藝片的更好歸宿嗎?
網絡給了文藝片新去向
入圍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時,影片《灰燼重生》還叫《追·蹤》。該片由李霄峯執導,羅晉、聶遠、辛鵬、姜佩瑤、李嘉琪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起塵封十年的懸案背後隱藏的秘密。它既是一場“犯罪”所引發的對人性善惡的拷問,也揭露了慾望的陰暗面所造成的殘酷。2017年,影片其實在線下放映過,入選第22屆釜山電影節、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藏龍”單元、第20屆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等多個電影節。
儘管有多個電影節加持,但過於個性化的剪輯方式讓敍事顯得有些支離破碎,不少觀眾衝着主演羅晉“二刷”“三刷”,卻也難阻擋彈幕裏飄過一行行“看不懂”。目前該片豆瓣評分為6.0分,剛剛及格。如果放在院線放映,《灰燼重生》也許能帶來更好的口碑,小屏幕削弱了它色彩濃郁的視覺美學和藝術化表現手法,讓很多人惋惜,“它更適合在大銀幕上感受”。
相比之下,《尋狗啓事》注重講故事。影片圍繞即將碩士畢業卻不慎弄丟教授家的狗的東北“小鎮青年”張廣勝展開。擔心影響畢業與前途的他與父親老張全城尋狗的經歷,引發了一系列荒誕又現實的故事。該片作為導演蔣佳辰的長片處女作,在2018年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入圍亞洲新人獎,正如評委宋佳所説,這部影片“故事有趣,表演樸實”,是難得一見的優秀處女作。好看的故事引發了很多觀眾共鳴,有人稱其為“這個夏天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不過,在視覺表現力上,《尋狗啓事》不是那麼彈眼落睛,再加上沒有知名演員參與,該片在豆瓣獲得7.2分,但評價人數僅有幾百人,屬於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此前,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曾表示,5億元體量以上的電影靠互聯網模式基本無法回收成本,影院的成本回收模式才能保證大投入電影能夠平衡或有盈利。但對於小成本、輕量級的文藝片來説,網絡也許是一個機會。疫情期間,網絡電影票房分賬成績不錯,不少電影分賬票房過千萬。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認為,對於這類文藝片來説,放到院線和其他商業片競爭不佔優勢。如今,互聯網對優質院線電影需求高,在這個時期轉為網上發行不失為一條路。“注重視覺特效的大片需要大銀幕支撐的,注重情節性、走故事路線的電影,對視聽相對沒有那麼高要求,放到互聯網上,藝術損耗度沒有那麼大,可以嘗試。”
李霄峯的第一部長片電影《少女哪吒》曾在2013年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2015年7月,《少女哪吒》遇上殘酷“暑期檔”,在《小時代4》和《梔子花開》夾擊下,首日排片量幾乎為零。正式上映前,該片在全國11個城市舉行了小範圍內的點映,發行方希望藉此來爭取到儘可能多的排片量。不過,最終《少女哪吒》僅收穫了53.5萬元票房。當時一條豆瓣熱評似乎一語中的,“互聯網提供了那麼多可能性,這些藝術片導演為什麼偏要死磕暑期檔的大銀幕呢?”
導演李霄峯
如今,李霄峯真的帶着他的第二部電影擁抱了互聯網。互聯網會是文藝片更好歸宿嗎?“現在都是些嘗試,下結論為時尚早。”劉海波認為,文藝片是否適合網絡發行,需要有大量案例來評估收看效果、資金回籠率、製片方反饋等,案例數據越多,可借鑑度越高,才能形成合理決策。“院線是紅海,中國電影每年生產約1000部,700部拿到‘龍標’,而排片量只有300部。文藝片需要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互聯網靠深度、無限的虛擬空間爭奪觀眾的有限注意力,至少給了文藝片新的去向。”
不僅要被看到,還要良性循環
700部院線電影、300部進入院線拍片,很多文藝片可能就是剩下的那400部。《灰燼重生》和《尋狗啓事》分別完成於2017年和2018年,但直到今天才在網上和觀眾見面。
“看到這部影片上線挺驚訝的,第一次看到它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説。2010年,李霄峯憑藉《灰燼重生》入圍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當時,石川也參與了劇本討論。他認為,該片拖到現在才在網上上映,和缺乏市場競爭力,一直難覓線下檔期有很大關係。“不管線下還是線上,文藝片的發行渠道都是一個摸索過程。”
李霄峯在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洽談現場
2016年,大象點映通過“眾籌點映”方式舉辦觀影活動,為電影找到觀眾羣體,解決了文藝片進入院線的途徑,成為業內人士看好的文藝片線下發行方式。去年,紀錄片《零零後》創造了500萬元點映票房紀錄,連片方都想不到能有這樣的成績。票房一日遊,獲得幾萬、幾十萬的票房,對於文藝片來説是常見現象。對於《灰燼重生》《尋狗啓事》來説,即便能進入院線,可能也難免這樣的命運。“文藝片能爭取到排片機會就不錯了,很多根本沒機會。”石川坦言,曾有一部紀錄片到處找不到發行人,導演甚至打算拿到咖啡館放映。“他説,只要有人看到,就心滿意足了。”
能被看到就心滿意足了,這也是許多文藝片創作者的心聲。互聯網至少解決了“被看到”的需求。李霄峯曾在《少女哪吒》首映式上表示,“希望喜歡‘哪吒’的觀眾,能在電影院裏幸運地找到這部電影。”在《灰燼重生》的主創直播中,面對院線電影、網絡電影發展的“靈魂拷問”,他同樣沒有文藝片導演的“清高”,而是平和、謙遜地接受了小熒幕放映方式。演員辛鵬則坦誠地説,“作品能和大家見面,就是最好的事情。”
“被看到是基本要求,但不能止步於被看到,能夠實現良性循環,才能真正讓文藝片活下去。”石川認為,互聯網觀看形式出現後,為紀錄片、文藝片發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能否成為穩定的商業模式還沒有答案。“最關鍵的問題是,線上的銷售回收模式,能不能支撐文藝片再生產,只有這樣才形成良性循環。”在他看來,現在的互聯網回收模式還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儘管字節跳動以6.3億元收購了電影《囧媽》,讓大家看到互聯網經濟回報的可能性,但也露出了市場的天花板。“如果走常規線下發行,《囧媽》也許可以達到二三十億元票房,《唐探3》《姜子牙》等電影不願拿到網上放映,也説明業內並不看好這條路。商業片尚且不能在互聯網形成良性循環,藝術片更不行,它們是弱勢中的弱勢羣體。”
此前,也有一些文藝片高票房的案例。比如《何以為家》票房過億,《小偷家族》也有近1億票房。石川認為,屢屢出現文藝片票房黑馬現象,正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不成熟。“比如張楊在拍攝《皮繩上的魂》時順帶拍了一部《岡仁波齊》,沒想到後者成了爆款。關鍵問題不是片子品質好不好、導演強不強,而是整個市場和電影生產的工業體系沒有成熟到能支撐藝術片實現良性循環。”在他看來,儘管線上未必比線下好走,但仍然要鼓勵文藝片在互聯網上探索,“面前有兩條路,都不一定走得通,但都要去試試。”
《尋狗啓示》主演丁溪鶴曾獲上影節亞新獎最佳男演員獎
有話題,任何一天都會是檔期
五一期間,幾大視頻平台推出十多部網絡新電影,形成線上“五一檔”。端午期間轉網的兩部文藝片,再加上近期上映的網絡電影《機械畫皮》等,同樣形成了線上“端午檔”。未來,電影網絡檔期會否形成常態?
“人的注意力和消費力都是有限的,所謂檔期和假期及消費衝動有關,但能不能成,是一個多方合力的結果。”劉海波認為,形成電影檔期需要製片方、發行方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觀眾也有相應的消費訴求,出現標誌性的檔期電影,才能形成一定檔期慣性和馬太效應。“希望未來每個週末都可以是電影檔期,不管線上還是線下,檔期多了,對電影來説是好事。”
《尋狗啓事》
石川也認為,所謂檔期就是影片發行最好的契機。“以後一定會形成線上檔期,但互聯網消費可能性遠遠超過線下,這意味着線上檔期不可能像線下佈局。”他預測,以後互聯網檔期概念會類似於“雙十一”購物節,以話題熱點為由頭,未必以節假日為由頭。比如12月28日是電影的誕生日,國外就有人專門製作影片,在這一天上映,以向電影發明者盧米埃爾兄弟致敬。“只要有話題,任何一天都可能成為檔期。”這樣的線上檔期,宛如一個個線上電影節。石川認為,正如雲觀影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選擇,只要有利於消費和行業的良性發展,各種形式的探索都應該歡迎。“院線和互聯網的理想關係,應該像餐廳和外賣一樣。並不是有了後者,前者就要關門,而是通過調整經營方式,為消費者提供不同模式的消費體驗。”(鍾菡)